特大城市金融业发展研究
2011-12-29王曼怡孙雅琳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11期
爆发于2008年的金融海啸冲击了全球各经济领域,特大城市金融业也无法独善其身。在金融危机中显现出来的就业问题、资金集聚问题、二级投资问题等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特大城市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处于困境中的我国金融业而言,应努力吸取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努力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产业集聚发展路径。
特大城市是指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截至2008年末,中国共拥有6.07亿城镇人口,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18座,4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39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中,我国着重强调要加快“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而特大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变离不开现代经济核心——金融业发展的推动。
北京市政府通过2008年4月30日《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京发[2008]8号)的发布正式对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加以明确,并强调了北京市金融业空间布局规划,即“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随后,国内其他特大城市政府也纷纷开始金融产业集聚区的筹建规划工作。金融产业集聚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区域金融发展的一种主要战略模式。随着“十二五”规划等宏观政策的陆续出台,理论界正在逐渐把研究重心转移到特大城市金融产业集聚上来。
我国特大城市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制约因素
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凸显了一系列经济金融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特大城市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
就业形势恶化。观察历史数据,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虽然并没有对我国金融机构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但却在从业人员就业问题方面间接冲击了我国的金融机构。从外资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由于其经营状况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了很大影响,所以外资金融机构纷纷进行裁员以度过危机。与此同时,这些外资金融机构必然会相应调整在我国分支机构的工作人员数量,这将导致外资金融机构聚集区的扩散性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影响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制约了我国特大城市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
资金聚集能力减弱。众所周知,土地一级开发是我国特大城市大多数金融产业集聚区都要面临的紧迫任务。受到后金融危机时代相对萧条的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土地价值下降,银行银根紧缩,放贷规模减少等问题将导致金融集聚区在起步阶段就面临融资渠道不足的挑战,不利于金融功能区扩大资金聚集规模,进而影响我国特大城市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
二级投资受阻。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前台业务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致使其后台对金融功能区的投资节奏放缓,造成了项目建设的停滞与推迟现象凸显。由此可推断,二级投资市场的停滞不前将成为制约我国特大城市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直接因素之一。同时,项目供给相对减少导致的需求减少也会降低金融功能区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形成制约。
特大城市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经验借鉴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以纽约、东京为代表的国际特大城市的金融产业发展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对特大城市金融产业集聚发展所造成的阻力,美国、日本等国均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推动特大城市金融产业集聚的顺利有序发展。
纽约金融产业的稳定发展态势遭遇挑战。一方面,投资银行纷纷倒闭。作为历史悠久的原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在2008年9月15日,其股价下跌了近95%,出现了严重的资不抵债现象。随后的收购谈判失败以及美国政府拒绝给予援助等事件,导致了雷曼兄弟被迫宣告破产。另一方面,美国数家大型商业银行的地位也发生了动摇。由于在金融危机中遭受的冲击较小,摩根大通先后收购了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并一举成为美国实力最强的商业银行。与此同时,华尔街的高级金融投资人才大量失业。这些变动及调整,加之华尔街的主要金融机构为适应新角色而重新进入了磨合期,将不可避免地对金融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造成负面影响。
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主要采取松紧结合的措施加以应对。首先,强化了政府的监管责任。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美国金融体系存在的巨大监管漏洞,致使投资者对华尔街和监管部门的信任度急剧下降。美国当局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开始加强金融监管,扩大美联储的权力,提高信息披露的程度以预防金融危机的再度爆发。2009年6月17日,为了重塑公众投资者对美国金融体系的信心,美国政府正式发布了一部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白皮书,反思了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并且提出了五项关键性目标。其次,放松了对银行信贷的约束。自2008年10开始,联邦基金利率一直下调,直至2008年12月低于0.5%的水平并维持至今。①根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