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的当代审视

2011-12-29王岩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11期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把经济、社会、自然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形成其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关系应该是能够实现公平与效率统一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包容价值关系和价值规律,可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有效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对于指导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思想脉络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有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发展变化的社会生产关系,而且,由于劳动生产力的源泉是人和外界自然条件,因此,还必然存在着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发展变化的劳动生产力关系。这些关系统一在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交错运动的辩证关系体系之中,构成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过程。从生产活动看,为了进行生产,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必然产生关系。①从社会生活看,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人又是社会的人,因此,真正的人道主义社会,不仅要人与人和谐相处,而且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经济发展观中,是把经济、社会、人及自然界统一在了时间和空间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研究社会发展过程,提出了他们的发展观: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利用自然,把他们的劳动和自然相结合,形成劳动生产力,完成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才能获得满足人类需求的物质财富,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客观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存在着矛盾,因为,外界自然条件是自然界免费提供给人类使用的,如果人类把自然条件当作免费的午餐任意享有,虽然可以方便地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更多的需求,但是,这对于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依赖于自然条件而生存发展的人类来说,是在损害人类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毁坏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这种竭泽而渔的行为和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紧密相关。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考察,认为通过资本所有者以追逐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积累确实促进了生产力快速发展,确实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异化为资本,人的劳动和自然也异化为资本,资本支配着劳动和自然,发展生产力只是无限制追求剩余价值的手段,如何使用生产力源泉,采用什么方式提高生产力,都以是否能够为资本带来剩余价值为目标。虽然在不可再生资源供给能力下降而需求量不断增加情况下,在价值规律作用下,资本家必须要通过节约自然资源来节约不变资本,因此也会考虑通过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来实现在自然资源使用上节约从而节约不变资本。但是,所有节约自然资源的方法的使用都要以资本能否获得最大剩余价值为目的,只要能够廉价而方便地支配自然,满足获得最大剩余价值的欲望,资本绝对不会关心其生产目的之外的自然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问题。从实践中看,和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相比较,对自然资源的这种节约不足挂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对生产力源泉——土地和工人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是必然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为了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生存和发展,即消除异化,回归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适合人类本性的状态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要联合起来,共同控制和利用自然,以最小的劳动和自然的耗费,完成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③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转变社会生产方式,这个转变是资本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④只有当以生产资料社会占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结合时,即在科学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类才能真正有意识地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遵循马克思的方法和思想脉络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发展观,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把经济、社会、自然三者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要求,构建联合劳动、共同利用和控制自然的社会生产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也即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产方式;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上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上层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产方式的构建是核心,它把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统一在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原则下,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巩固和发展。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遵循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思想脉络,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研究对象展开对其可持续发展观的探寻,把劳动价值论作为切入点和理论基础是题中之义。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一般商品经济形态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基本关系,这个关系根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就是劳动的生产力,重要的是劳动力利用自然条件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劳动生产力的效率和发展能力;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价值关系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平等进行商品经济活动的生产关系,重要的是公平劳动和公平交易以实现通过劳动所应获得的物质利益,价值规律作为基本经济规律对此起调节作用。生产商品的劳动两重性质决定着商品经济形态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一般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以资本追求剩余价值最大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顾劳动者的发展和对自然条件的破坏发展生产力,制约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由此推论出人类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人类必须要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联合劳动的方式,通过共同控制和利用自然,以最小的劳动和自然的耗费,完成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并且把良好的自然条件留给子孙后代,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的枢纽。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我们指明了研究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的思路,即在商品经济形态背景下,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在此之上建立的劳动两重性学说为枢纽,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紧密相关相互作用的视角去研究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的生产力视角
  遵循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思想脉络,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产力理论进行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产力理论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
  从生产力本源角度看,劳动生产力的源泉是劳动和人周围的外界自然条件。从生产力可持续发展角度讲,劳动生产力的两个源泉必须能够持续不断地提供出来。从生产力的形成角度看,劳动者在利用人周围的外界自然条件进行物质变换时所形成的生产力构成要素具体表现为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要素,人类通过发展生产力为自己谋福利时,要选择善待外界自然条件的生产方式,即劳动生产力三要素要以可持续利用的方式相结合。从生产力发展源泉的角度看,劳动生产力分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劳动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和劳动的自然生产力三个部分,它们各自从不同的方面无偿提供出“自然力”,共同构成了生产力发展体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生产力发展体系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因为它是生产力两个源泉结合的结果,劳动力的体力和智力越好,自然条件越好,劳动的自然生产力水平越高,劳动生产力水平因此越高。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的科学技术生产力都是劳动者在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过程中通过分工协作和智力发展产生出来的,是从劳动者一方利用自然条件能力的提高。从劳动生产力体系三个部分各自的发展方式看,虽然都对生产力的发展方式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其中劳动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方式尤为重要,起着带动劳动生产力体系中的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的自然生产力的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传统的科学技术生产力以节约劳动为特征,虽然推动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是生产力发展方式是以自然物质的高消耗和污染物的高排放为特征的,是一个浪费自然资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所以,转变生产力的发展方式,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在劳动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方式上,必须要构建一个既节约劳动又节约自然条件的技术体系。
  
  综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产力理论可以看到,其生产力发展理论就是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理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生产力发展源泉和生产关系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实现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也有深入研究。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社会、资源环境要协调发展,人自身的再生产和外界自然条件的协调以及人自身的发展问题十分重要。只有调整社会生产关系,消除影响人口不合理增长的内在因素(由社会生产方式产生的),才能够解决相对过剩人口和由此带来的贫困问题,才能提高人口质量,转变观念,避免因人口过快增长给外界自然条件造成的压力。
  人与外界自然条件和谐相处,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也十分重要。马克思为此讨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对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对自然条件可持续利用的影响,讨论了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
  实现公平与效率统一的生产关系是促进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何阻碍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的深刻剖析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然和它之前的生产关系相比,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个发展是以损害劳动者的体力、智力和全面发展为代价的;是以对自然物质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是以一方面许多社会成员不能满足生活需要而另一方面生产过剩不得不强制中断生产过程使劳动力和资源浪费为代价的,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约着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若要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不是被动地适应生产力,而是对生产力的发展目的和发展方式起着引领作用。促进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关系应该是能够实现公平与效率统一的生产关系。
  在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公平效率观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与平等相关的概念,总结出适用于不同社会形态和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平关系的判别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本质上是权利平等;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用劳动作为衡量标准,权利平等本质上是指公平支出劳动和公平交换劳动,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分配劳动成果是平等的,我们把它称为劳动平等。实现劳动平等的条件是社会成员公平拥有使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公平拥有和使用生产条件的权利。以劳动为衡量尺度的权利平等,在分配的结果和消费的结果上因为不同劳动者各自劳动效率的差别和其他一些非劳动因素影响,又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以收入分配和生活水平是否存在差距为衡量权利是否平等的标准,我们把它称为享有劳动成果平等。
  关于不同社会形态和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平关系的判别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抽象掉具体社会形态的一般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平等是评价公平与否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下,公平和效率是统一的。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不存在劳动平等,能否通过最大限度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使用是否有效率的标准。在剩余价值规律作用下,公平和效率必然是对立的;在通行商品生产和交换原则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保障实现劳动平等,在初级层次上通过价值规律调节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实现享有劳动成果平等;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商品经济消亡、劳动成为生活第一需要而不是谋生手段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以享有劳动成果平等作为公平与否的评价标准,在享有劳动成果平等基础上,实现高级层次的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一般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不存在劳动平等,公平和效率尖锐对立;人自身的自然在劳动的异化中被全面破坏;人周围的自然条件被异化为不费资本分文的资本的生产力而被无限制利用;资本主义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强行中断了生产力的发展,浪费着生产力的两个源泉——劳动力和自然条件。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对人本身的自然和其外界自然条件的破坏,阻碍着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能够推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关系。以公有制为特征的生产关系能够保障在生产力发展中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对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形态下,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自然条件和生产资料社会共同占有,这为价值规律发挥其实现公平劳动、公平交换劳动、公平享有社会财富的调节作用提供了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消除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资本雇佣劳动关系,能够保障实现劳动平等,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而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实现享有劳动成果平等,劳动者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可以得到保障。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使用自然条件和生产资料进行联合劳动,社会可以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原则来全面规划管理和使用自然条件。由此可以看到,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中的强有力的能动作用,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推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关系。
  从促进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有如下特征:包容价值关系和价值规律,保障在社会成员在公平使用自然条件基础上实现劳动平等;保障劳动者一定程度上实现享有劳动成果平等,使劳动者有平等生存权和发展权;保障社会管理者真正代表当代和子孙后代全体社会成员合理利用、管理自然条件。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形态下,根据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不断调整完善生产关系,通过体现包容价值关系和价值规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可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有效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对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的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于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一,在方法论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方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入手构建研究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把经济、社会、自然三者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去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视野开阔,其方法论和研究视野对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当今世界是商品经济形态的世界,所以,马克思剖析商品经济的细胞建立起来的劳动价值论对于我们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紧密相关相互作用的视角去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劳动价值论不仅为我们研究商品经济形态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而且为我们指明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路。第三,生产力理论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它为我们探寻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其逻辑关系分明的生产力理论体系给我们研究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研究的思维进程。第四,生产关系理论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有重要地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能够有效促进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不是被动地适应生产力,而是对生产力的发展目的和发展方式起着引领作用;公平效率统一在以促进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生产关系调整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第五,人口理论即人自身的再生产和发展理论、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生产排泄物循环利用问题对于我们实践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的创新点概括如下:第一,以劳动价值论为切入点和理论基础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的探寻。第二,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产力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其生产力理论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从生产力本源角度看,劳动生产力的源泉是劳动和人周围的外界自然条件;从生产力的形成角度看,劳动者在利用人周围的外界自然条件进行物质变换时所形成的生产力构成要素具体表现为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要素,人类通过发展生产力为自己谋福利时,劳动生产力三要素要以可持续利用的方式相结合;从生产力发展源泉的角度看,劳动生产力分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劳动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和劳动的自然生产力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社会劳动生产力发展体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第三,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公平效率观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归纳总结出与平等相关的概念,总结出适用于不同社会形态和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平关系的判别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第四,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思想,即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强有力的能动作用,推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关系的核心是保障在生产力发展中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第五,提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观点。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有如下特征:包容价值关系和价值规律,保障社会成员在公平使用自然条件基础上实现劳动平等;保障劳动者一定程度上实现享有劳动成果平等,使劳动者享有平等生存权和发展权;保障社会管理者真正代表当代和子孙后代全体社会成员合理利用、管理自然条件。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形态下,根据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不断调整完善生产关系,通过体现包容价值关系和价值规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可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有效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第六,本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可持续发展观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于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方法论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生产力理论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生产关系理论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有重要地位,公平效率观在生产关系的调整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人口理论、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生产排泄物循环利用问题对于实践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作者为内蒙古大学教授;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劳动价值论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探寻”最终成果,项目编号:07BKS023)
  
  注释
  ①②③[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42卷)、(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1979年、1974年,第486、121~122、926~927页。
  ④[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40~4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