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2011-12-29徐平包路芳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11期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用宏伟事业凝聚人才,用良好环境感召人才,用优质服务吸引人才,用合理待遇激励人才,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气氛;坚持用事业激励人、用感情凝聚人、用待遇吸引人,给德才兼备的人压担子,给实绩突出的人搭台子,给群众公认的人铺路子,让优秀人才不断脱颖而出。
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归根到底靠人才。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们党成立以来,十分注重先进文化建设。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内涵,那就是要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人才工作。革命战争年代,一大批仁人志士在中国共产党感召下为传播革命思想前仆后继。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推进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实施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大批哲学社会科学、新闻文艺等领域文化人才,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四有新人”等;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先进文化建设;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文化人才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欣欣向荣。
文化的竞争其实主要是文化人才的竞争,文化人才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灵魂和支撑。只有在文化人才队伍上形成优势,才能在文化生产、经营、管理和发展上具有竞争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地方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目标,需要一大批文化人才。文化人才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是文化生产力的主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人才为关键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正在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资源,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更加凸显。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提升我国在世界之林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和作用的基础,对增强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强化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人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突出位置,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求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这既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也是新时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我国文化人才队伍总体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还不相适应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人才队伍总体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还不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人们对以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精神享受的追求越来越迫切。而文化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青黄不接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存在阻碍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陈旧观念和认识。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把实施文化人才战略放到应有的位置,还存在着对文化人才忽视、轻视的观念;一些领导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视为是软任务,认为可抓可不抓。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指出,由于用人观念和制度安排存在欠缺,我国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人才浪费情况触目惊心。报告显示,仅2005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被无端消耗,造成的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就已超过9000亿元。一些地方和单位常常抱怨没有人才,不惜物力、财力到外面引进人才,却对本地区、本单位的人才视而不见。这种舍近求远的“灯下黑”、“墙里开花墙外香”现象,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压抑了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甚至出现“人心思走”的现象。因此,要处理好现有人才与引进人才的关系问题,打破阻碍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陈旧思维和观念。
文化人才供求矛盾和结构性失衡是文化强国目标的主要障碍。我们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就需要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与之匹配。文化人才队伍不仅要高数量、高质量,而且要结构优化合理。没有高质量的人才,文化强国建设的质量就难以保证;没有结构优化合理的人才队伍,容易造成人才过度消费或者大材小用。应该将人才队伍建设的数量、质量与结构优化综合考虑。我们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满足文化强国建设的多层次需求:既需要有一批大师级人物、一大批专家,也需要有与之配套的专业人才,更需要一大批能工巧匠和民间人才。
当前,我国文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一方面大量文化人才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社会需要的文化人才又供应不足。建设文化强国的一个基本支撑点就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我国要建立和完善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布局科学、产业发展集聚、产业竞争高端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使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迫切需要解决文化产业与相关人才的匹配度问题,需要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匹配。
2009年,相关部门对30多个行业人才紧缺指数进行分类统计,发现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紧缺首屈一指,仅网络游戏人才的缺口就达15万至20万人。文化产业是从事精神生产的产业,同其他行业相比,它不是单纯固定资产的积累和原材料的投入,而是更注重于人力资本的投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仅以动漫制作为例:我国动漫从业者约为1万人,只及韩国的1/3,职业漫画人仅有100多人,这对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显得极不相称。我国影视、游戏动漫人才总需求量分别达到15万人和10万人左右,现在中国拥有的动漫人才,还不及这一缺口的1/10。而堪称全球动画业最成功典范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员工就有12万。人才缺失造成我国卡通动漫发展的落后,电视节目中及市场上外国动漫作品唱主角的现象便不足为奇了。
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解决加快改变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与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矛盾,加快制定文化产业各类人才的培养计划,特别是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文化人才的创新能力欠缺。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最新研究结果,“中国的创新能力居全球第27位,落后于新加坡(第1位)、韩国(第2位)、美国(第8位)、日本(第9位)等。”①作为更加重视内容和创意的文化,文化人才的原创力成为其最重要的发展因素,文化人才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国家文化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条件。然而,现阶段,我国文化人才的原创能力却十分欠缺,主要表现为:高端文化人才尤其是大师级文化创意人才匮乏,制约着中国文化原创能力的提升;国内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原创能力低下,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产品稀缺;文化业态创新不足,文化业态创新尤其是新兴文化业态主要形成于国外,我国尚处于“拿来”阶段。
当前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对于人才使用是关键和核心环节,而人才使用的好坏和程度,则直接取决于人才环境、氛围和激励约束机制。长期以来,我国文化的发展,一直深受权威意识和官本位思想等封建残余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制约。首先在人才激励方面,无论是制度还是社会价值取向,都无法给予文化人足够的尊重。在大量的文化活动中,被摆到重要位置的往往不是唱主角的“文化人”,而是各方面的领导,文化创造者的贡献被忽略;其次在人才晋升方面,往往不是以人的能力、业绩、品德为导向,许多时候是靠政治技巧,靠血缘、地缘关系,造成没有能力、缺乏贡献的人混得好,而有贡献、有能力、有个性的人反遭排挤的现象;最后,在人才评价标准上,缺乏对文化产品生产规律的认识和尊重。文化产品是精神生产,这就决定了不能简单地以工业产品的生产模式来核定。但现实却是往往不尊重文化规律,导致“简单行政”和“外行管理内行”,人才的评价唯学历、唯数量、唯资历,甚至是唯亲疏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导致不重文化生产能力及成果的社会价值,也就造成“文艺作品数量很多,质量不高,文艺队伍很大,水平不高”的尴尬现实。
文化人才的流动仍存在体制性障碍。人才的成长需要优良的社会环境,能否营造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文化人才合理流动的良性循环机制,能否建立起鼓励创新、支持探索、包容失败、海纳百川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我国尚未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的人才发展机制和人事管理体制。人力资源难以优化配置,制约了文化人才的开发。一方面是优秀的文化人才引不进,自身的文化人才留不住;另一方面因单位性质、个人身份等因素,文化人才内部流动不畅。文化系统下辖的事业单位,有参照管理、全额、差额、自收自支四种性质。事业单位人事改革以后,政府职能部门对逆向调动把关较严,使系统内部相当一部分人受身份限制不能调整到更适合的技术与管理岗位,文化人才的流动仍存在体制性障碍。有的单位之所以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并非完全是收入、待遇和住房等物质条件原因,更需要从人才成长环境、人才使用氛围和优化人才的激励机制上进行系统反思。
全面做好新时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文件和方针政策,明确了“四不唯标准”,这为最广泛地凝聚文化人才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针对当前我国文化人才队伍总体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还不相适应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新思路,研究新机制,解决新问题,使之与新时期文化发展和人们的文化需求相适应。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各项战略任务”。②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实施科学的文化人才战略刻不容缓。因此,我们要把培养文化人才、引进文化人才、使用文化人才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培养和引进人才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使之发挥作用。在使用中才能发现和培养人才,使用也才能为引进的人才创造更大的舞台。要善于利用国内外文化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开发文化人才和努力引进文化人才并重,精心培养和大胆使用并重。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才提供施展抱负的机会和条件,做到解放人才、发展人才、用好用活人才,才能真正构筑起文化人才高地,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人才资源。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的成就离不开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性跨越,要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始终,进一步发挥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作用。要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把对人才的重视真正体现在发现培养、选拔和使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宣传文化事业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输送高素质人才。
“人才兴国”战略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点工作,各级组织部门需要以各种媒介、舆论为宣传载体,大力宣传国家关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切实让才华横溢的文化工作者对工作有信心,有理想,有抱负。让更多“蛰伏”的“黑马”充分认识自己,增强他们对我国当下文化事业急需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行动起来,积极把自己投身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社会氛围,助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必须全面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为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提供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领导核心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努力营造良好宽松的文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各类文化人才提供施展才干的广阔天地。
扩大文化人才队伍整体规模,优化文化人才结构。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社会文化建设和改革发展对于文化人才的规模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也必将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文化人才供给数量,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培养、引进、用活专业拔尖人才、复合型人才、科技人才等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要造就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内一流的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要根据文化发展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层次,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文化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门人才。要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统筹,大力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门类齐全、结构优化、规模宏大、适应长远发展的人才队伍。进一步强化文化人才,尤其是高端创新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促进文化人才队伍总量持续增长。
充分发挥高端文化人才的引领作用,建设高端人才核心梯队,要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提升文化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创新是我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目标指向,而提高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建设文化创新型国家的当务之急和客观要求。首先,优化创新的社会环境。大力培养、鼓励文化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努力营造创新氛围。鼓励文化人才在创新环境中提出新理论、新技术;其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分层分类的文化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实施文化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发展创新载体,推动创新团队建设,以新团队的聚焦力量来提升文化人才科研创新能力;第三,支持创新创业型文化人才向重点发展产业和领域流动;第四,提高文化人才的国际化素质。搭建文化人才参加国际活动的平台,支持文化人才出国留学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第五,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打破常规、创新思路。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相对城市而言,情况更复杂,薄弱环节更多,更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最后,加强学风与职业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和广大文化人才中进一步营造和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及以人为本、求实创新、甘于奉献的人文精神。
培育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需要人才并且能够让人才辈出的时代,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把真正的人才选拔培养出来。通过机制创新、氛围营造、条件建设等方面的努力,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选拔使用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人才联系制度,为人才提供发展的空间、实践的舞台和创业的天地。正如英国学者弗罗里达在他的《创意阶层》一书中指出,“文化人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需要一种适合他成长的环境和组织”。③
首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培养与使用相联系,创新文化人才的培养机制;其次,以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以能力业绩为导向,创新文化人才的评价机制,统筹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第三,以实现人才价值为导向,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创新文化人才的使用机制,实现人才效能最大化和人才价值最大化的有效统一,拓展文化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最后,以维护人才权益为导向,创新文化人才的激励机制,实现知识、管理、技术、技能参与分配,进一步强化业绩作用。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用宏伟事业凝聚人才,用良好环境感召人才,用优质服务吸引人才,用合理待遇激励人才,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气氛,充分激发文化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工作热情。要坚持用事业激励人、用感情凝聚人、用待遇吸引人,给德才兼备的人压担子,给实绩突出的人搭台子,给群众公认的人铺路子,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断涌现,开创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良好局面。
优化文化人才发展环境。通过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职业道德规范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从总体上形成“鼓励文化人才干事业、支持文化人才干成事业、帮助文化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首先,强化文化人才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激励办法。充分发挥经济手段,加强财政投入对文化人才发展的引导作用,加大对用人单位、sFT2yVeHA1lOXKFAXBQNYw==社会组织、个人对文化人才发展投入的税收减免力度,加大对文化人才创新创业活动的融资支持力度。
其次,不断改善文化人才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为高端、紧缺的文化人才引进和稳定制定特殊政策。建立健全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特点的文化人才保障机制。完善人才基本社会保险的衔接办法。
第三,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和维权援助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保证知识产权的职业发明人、设计人、作者及重要实施者得到知识产权的合法收益。
最后,加强有关文化人才发展的法制化建设。健全文化人才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保护文化人才的合法权益。提高文化人才管理工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作者分别为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注释
①蔡尚伟、李志伟、曹旭:“文化产业:破冰扬帆正逢春——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机遇、挑战与政策建议”,《光明日报》,2010年1月7日,第11版。
②“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5月27日,第1版。
③方言富:“新时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东南学术》,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