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经济发展史知识梳理和认识

2011-12-29徐利霞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1年1期

  一、知识网络构建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15世纪末,西欧国家逐渐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世界各地孤立发展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市场雏形出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美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使世界绝大部分地区沦为其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2.现代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
  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也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了。为迅速摆脱危机,罗斯福大刀阔斧实行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在此影响下,二战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强化对经济的干预,并由此引发资本主义许多新变化。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苏俄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为了应付严重的战争形势,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使苏俄迅速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又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根据形势变化,苏俄及时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斯大林开创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该体制在促进苏联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先后以失败而告终,苏联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
  
  4.当今世界经济基本格局。
  二战后,两大阵营形成对峙局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建立了以美元为核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苏东剧变后,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
  
  
  二、归纳整合
  
  1.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比较。
  
  2.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3.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雏形出现: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殖民侵略扩张。
  (2)进一步拓展:15—18世纪,早期的殖民侵略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英国在17—18世纪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殖民战争,取得了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3)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其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后,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各国争先恐后地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以便为本国经济发展获得更多市场,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美国二战后经济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原因。
  (1)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战后恢复时期。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原因: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发展新兴工业;实施社会福利政策。
  (3)20世纪70年代初期:“滞胀”。原因:国家干预引发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日益严重;中东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
  (4)20世纪80年代:复苏。原因:里根政府的措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5)20世纪90年代:繁荣。原因:克林顿政府倡导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国家经济实行改革。
  (6)2001年起:衰退。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发展。
  5.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6.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比较。
  
  
  三、难点解析
  
  1.西班牙、葡萄牙走在殖民扩张前列的原因。
  (1)地理位置:濒临大西洋,便于进行海上探索。
  (2)技术条件: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
  (3)政权支持:都是中央集权国家,有能力支持大规模海上航行。
  (4)宗教情结:都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2.英国能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①地理位置优势: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便于其对外殖民活动。②制度和政策优势:17世纪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同时,英国政府一贯重视海外事业。③经济优势:资产阶级革命后,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海外殖民提供物质基础。④军事优势:资产阶级革命后,大力发展海军力量。英国拥有欧洲首屈一指的海军,为海外殖民提供了军事上的保障。
  (2)启示:①实现制度创新。②抓住发展机遇。③积极进行海外贸易。④增强国防力量。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从发明使用机器开始,机器的发明者大多是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科技含量不高。
  (2)从英国一国开始,到18世纪末才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扩展。
  (3)主要侧重于轻工业部门。
  (4)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
  4.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干预,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
  5.苏联改革的启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同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6.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了集团内部的分工和生产专业化,从而促进了集团内部贸易增长;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也有利于形成世界多极化格局。
  (2)消极影响:不利于商品、资金、技术和服务在区域集团间的流动;世界经济发展失衡加剧;各成员国在制定政策时,首先关心的是本集团和本国的利益,往往置全球利益于不顾;国家主权的概念将受到冲击。
  7.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启示(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措施)。
  (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不可抗拒。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不存在避世自保的“世外桃源”。任何国家现在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且,经济全球化在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机遇。
  (2)发展中国家应抓住机遇,结合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经济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
  (3)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努力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