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东西方政治文明复习指要
2011-12-29汪瀛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1年1期
一、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高考真题解析】
例 (2010年高考广东文综卷)“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透过材料信息理解辛亥革命影响的能力。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民众以为清室退位,……‘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具有解放人们思想的历史必要性。正确答案为B。
【考向觅踪】
由于当今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缘故,“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时下高考中一个比较热门的专题,如2010年高考广东、北京、天津等试卷中对此都有涉及。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与中国经济、政治革命、思想文化密切相关,因而它又是一个交叉性比较强的专题。如例1,我们可以将它归类于“辛亥革命民主政治建设的局限性”,也可以将其归结于中国近代主要思想演变“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分析近三年历史新课程高考的命题情况,2011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趋势为:
第一,从试题考查内容上看,我们应重点关注:①辛亥革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成就与局限。②中国共产党在近代史上的民主革命纲领、争取民主的斗争和根据地的民主与法律建设。③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与经验教训。
第二,从试题能力要求上看,命题者有可能在以下两方面做文章:①联系现实热点,通过创设新材料、新情境,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②突出试题的综合性或交叉性,将民主政治建设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联系起来考查。
【复习策略】
策略一:重点理解、掌握下列主干知识
1.辛亥革命在民主与法制建设上的成就与局限。
2.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角度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两次国共合作、遵义会议、根据地建设、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
3.新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4.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角度认识“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
5.改革开放以来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角度理解“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回归。
策略二: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与新的史学观念理解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1.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与新的史学观。
例 (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卷)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A.与时代同行B.有历史观引导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认为,一定的思想文化是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李大钊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指出的“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正是马克思主义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反映。正确答案为A。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表述除遵循传统的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外,还积极吸纳了新的史学观念,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这些新史观明显地影响着新课程历史试题的命制,因此,我们要运用新史观(并适当结合传统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不断变换历史主干知识复习的视角。例如,复习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流:①用整体史观引领,明确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因果关系及影响。②用近代化史观(兼带革命史观)引领,侧重理解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设大大地推进了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③用社会史观引领,侧重认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设所引发的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新史观: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上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上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在此,我们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各自的国情决定。
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整体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
社会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我国而言,社会史观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看待社会。其意义有以下三点:一是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理论方面的长期统治;二是它作为人类的认识工具,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一般方法,是我们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指南;三是使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得到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在人类历史上完成了对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捍卫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使唯心主义在最后一个领域被彻底地摧毁。它成为马克思对人类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2.突破思维定式,通过比较认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在学习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时,同学们往往只关注其曲折演变历程、演变的因果关系和经验教训,而很少从比较的角度认识其发展变化。当然,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可供比较认识的视角很多,在实际学习中我们无须面面俱到,只要比较认识新旧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这些重点问题就可以了。
例 (2008年高考海南历史卷)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地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舞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经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它代表中国人民做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解析:从比较的角度来看,本题主要是围绕新、旧政协召开背景、目的而展开的。虽然试题提供的材料我们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没有接触过,但有关新、旧政协召开的背景、目的、内容、意义等,我们并不生疏。如果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有过相关的比较思考,提炼有关知识来解答本题就显得很容易。本题的第(1)问,“目的”就隐含在材料一中“希望”关键词之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当然就是此后为实现该目的而做的民主政治工作。第(2)问,在解答“目的”时,要注意以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参照物;至于“背景”,只要注意新政协召开的时间,就不难得出。其实,有关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可以是宏观的比较,也可以是微观的比较。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我们掌握的知识有限,微观比较显得更难把握些,如比较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律文献、认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演变历程等。
参考答案:(1)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2)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
例 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公民直接投票“选出领导者”。A、B、D三部法律,只涉及公民直接选举出代表;由代表选举出领导,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由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干部。正确答案为C。
二、西方近现代民主政治演变
【高考真题解析】
例 (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卷)17世纪英国革命期间产生了一个意外的局面,革命因反抗一个人的专制开始,却造成了另一个人的独裁。这里的“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分别是指()
A.詹姆士一世、克伦威尔 B.查理一世、克伦威尔
C.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 D.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史实。在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随后克伦威尔走上军事独裁的道路(突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复性与曲折性,重在对革命过程的理解)。正确答案为B。
例 (2010年高考广东文综卷)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道:“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
A.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解析:从题目中至少可看出三个派别:读者所代表的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和派、君主派。我们知道1875年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仅仅是一票胜出。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不希望君主派胜利,也不希望共和派获得更多的选票,可见当时形势的错综复杂(突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复性与曲折性,重在对细节与事件因果关系的理解)。这道题对考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符合高考的选拔功能。正确答案为A。
【考向觅踪】
新课程高考实施以来,本专题在历年高考中都有试题出现。作为历史必修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和高考中的考查热点,2011年高考对此专题命题的可能性更大,甚至有可能命制非选择性试题。分析近三年历史新课程高考的命题情况,2011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趋势为:
第一,从试题考查内容上看,本专题会重点关注:①构建西方近代民主制度基础的法律文献。②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③突出对美国与德国民主政治的考查。④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因果关系与影响。
第二,从试题考查能力上看,本专题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对重要法律制度内涵的理解;二是能辩证地比较分析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异同及其原因和影响。
【复习策略】
策略一:注意对下列重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基本内容。
2.英国的“光荣革命”、国王与议会、责任内阁制与议会政党制。
3.美国的“邦联”与“联邦”、三权分立和“分权与制衡”原则。
4.法兰西共和之路的曲折发展及其因果关系。
5.德意志帝国议会与联邦议会。
策略二:把握理解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方法与角度
1.从原因、过程和革命方式等方面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从整体上理清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过程,明确任何新制度的出现都要经历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2.在理解《权利法案》和1832年改革的基础上,明确英国议会权力的确立过程与本质;结合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过程,理解责任内阁制的本质内涵。
3.从法律内容、领导人产生方式、权力分配、作用影响等方面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出现的多样性,认识美国联邦制的积极性和局限性,认识和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实质。
4.可联系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华盛顿的主要活动和南北战争等史实,理解美国联邦制度的建立和两党政治。也可结合美国现状认识美国联邦制发展的历史。
5.从法国和德国不同的历史条件出发,理解法国共和制政体确立的曲折历程和德国的君主立宪制,认识不同的历史条件决定了近代社会转型的不同道路。
策略三:在练习过程中深入探究与理解相关历史问题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与确立原因。
例 (2007年高考海南历史卷)一般认为,英国在16、17世纪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其中的政治制度是指 ()
A.斯图亚特王朝前期实行的政治制度
B.“光荣革命”前夕实行的政治制度
C.由《权利法案》所确立的政治制度
D.议会选举改革之后完善的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英国工业革命与政治制度之间关系的理解。应该说本题的难度不大,根据历史时间上的因果关系,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是英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由此考生不难得出答案。另外,如果我们用本题作为平时的练习,其价值就远不止弄清英国工业革命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或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因为本题A、B、C、D四个备选项实际上展示了民主政治在英国建立与发展的过程。即由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斯图亚特王朝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克伦威尔独裁统治(护国主政治)→“光荣革命”前夕的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君主统治→《权利法案》开始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之后,大大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英国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正确答案为C。
总之,我们一方面要利用本题理清英国民主政治建立与发展的线索;另一方面要以此为基础,思考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原因。
第一,从历史上看,一方面英国具有通过议会来限制王权的传统,它13世纪就制定并迫使英王签署了限制王权的《大宪章》;另一方面,英国是较早走上中央集权道路的国家,君主的影响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第二,从当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来看,由于资本主义处于早期工场手工业阶段,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还无力与旧的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只好采取联合部分封建贵族共同斗争的方式来反对王权。
第三,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来看,专制制度已被人们唾弃,民主共和制也行不通,唯一可行的就是君主立宪制,即改造君主制度,使它在形式上保留君主,但在本质上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行议会民主制,以保障议会掌握最高权力。
2.美国的邦联制与联邦制问题。
例 (2009年高考天津文综卷)1787年宪法使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制发展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
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权益的要求 ③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 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解析:从表面上看,本题似乎在考查联邦制共和政体的历史作用,然而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是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建立起来的,因此本题实际上是在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历史作用。美国1787年宪法虽然结束了独立之初在邦联体制下中央政府软弱无力的状态,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民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它并没有规定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也没有规定建立责任内阁制。正确答案为A。
在此,我们应明确美国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基本内涵。美国宣布独立后,于1777年通过了《邦联条例》,规定美国为邦联制国家,各州保留它们的主权、自由和独立;邦联设国会作为中央权力机构,可表决通过对外宣战、缔约、举债、召集军队和任命总司令等类重大事项的决定;但邦联没有设置行政首脑和司法长官,也无权向各州征税和管理各州贸易等。因此,这种松散的邦联制根本无法解决美国独立战争后所面临的种种问题。1787年宪法规定的联邦制则不同,它明确规定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州政府机构的设置与联邦政府相同,也由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实行分权和制衡。州的行政首脑是州长,州议会实行两院制。美国联邦制,既保证美国拥有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避免了邦联制因松散而软弱无力,又防止了中央权力过于集中,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3.对相关政治制度的比较。
例 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与近代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同点有 ()
①国王(皇帝)可以世袭 ②国王(皇帝)为国家元首 ③内阁首相(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 ④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从比较的角度考查了近代英国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如果作为考试题,考生只要明确德意志帝国宰相是由皇帝任命而非议会选举产生的,就可以利用排除法排除③,由此得出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为C。
通过解答此题,我们还应该进行如下反思:
第一,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还有哪些异同点。
第二,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为基点,可做哪些相关史实、现象的链接。
在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许多相似或相关的重要历史事实或现象,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其异同点,有利于实现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为基点,运用归类比较法,至少可做如下相关链接与比较:
(l)形同质异史实的比较。如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度的比较,可通过背景、产生方式、职权、作用等不同点的比较进而得出两者实质截然相反的结论。
中国——内阁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