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上如何进行身体锻炼
2011-12-29尹军田有惠
体育教学 2011年2期
回顾60年来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进程可以欣喜地看到,学校体育工作确实取得很大成绩,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也是不断提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看到已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当前存在的问题,这是我们进一步围绕国家对学校体育的期望与要求,切实做好增强青少年体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争取到2013年左右,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基于上述背景,如何进一步改革体育课教学内容,创新体育课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是摆在广大体育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本文仅就如何在体育课上进行身体锻炼,阐述自己的一些观点或建议,以期能引起广大读者对此问题展开一些讨论,文中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体育课教学内容设置应做必要的分层
根据我国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共九年,包括了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而高中及以上阶段的教育则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与之相对应,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应根据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两个阶段的不同教育特点,分别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尽量突出两个教育阶段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1.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
小学1—6年级属于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是要注意突出基本运动能力的学习;二是要注意突出教学形式的趣味性、情景性、模仿性和生动性;三是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强制性。8N+3oyhB/NuXDMD5rsNYJleW7l6Ku4WPfBbnEsj84kc=
在教学内容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肌肉、骨骼、器官、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长规律,以及认知、情感和智力等方面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设定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内容,尤其是要把一些有利于提高基本运动能力的内容放进去。尽管这些内容中的某些技能是简单、枯燥的,甚至是机械性的重复练习,但它们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因此,在小学1—6年级义务教育阶段,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基本运动能力,有必要设置一些强制性学习内容。
尽管某些强制性的教学内容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实施这些强制性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多运用一些情景化、趣味化、儿童化和生动化的体育游戏,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气氛的活泼性。而在开展一些增强体能和提高基本运动技能的内容时,教师应突出对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把引导小学生热爱体育和乐意参加体育运动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在不同年级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要注意体现内容的层次性、顺序性和递进性,运动技能学习要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的逐步提升过程。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加,学习内容的难度和范围也要逐步递增。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更要体现出由情景教学和模仿教学为主,转变为以独立完成的重复练习为主,逐步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性,为初中体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安排,一是要保持教学形式的趣味性;二是要弱化教学内容的强制性;三是要突出运动技能的培养。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生理发育的高峰期,男女生之间呈现出性别差异。因此,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选择应根据少年生理发育突增期的特点和逆反心理的出现,有针对性地设定一些有利于体现男女生特长的运动项目,尤其是要把一些简单的技能性项目放进去,减少一些强制性的学习内容。此阶段的教学重点是引导男女学生们熟练地掌握一项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并通过开展一些体育竞赛或课余体育俱乐部等形式,鼓励和引导初中生多参加一些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在运动中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巩固学生对自己喜爱项目的兴趣。
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一是要保留一些情景化、趣味性强的体育游戏,切实将培养初中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作为教学目标,要注意通过趣味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二是在突出发展体能和增强体质的同时,也要注意强化对简单运动技能的培养,督促和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并使之成为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
但是,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练习形式相对单调、枯燥的学习内容,只要它们有利于增强初中生的体能和机能水平,仍应采用一定强制性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确保中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
3.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
高中阶段的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是要突出复杂运动技能的培养;二是突出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三是突出教学内容的个性化。
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水平已达到相对稳定水平,男女生的性别差异和个性差异也非常显著。因此,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选择应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要体现出个性化特征。在具体学习内容选择方面,一是建议学习内容的选择,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性差异,通过开设一些选修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建议增设一些复杂的运动技能项目和青少年喜爱的时尚体育项目,增强教学内容的普及性和时尚性,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提供方法指导。
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建议高中生的体育课教学采用以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单位,把一些运动能力相近、运动项目兴趣一致的不同年级高中生聚合在同一个教学小组。在同一个教学单位内,不同运动能力和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在相同的学习兴趣基础上,更有利于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们通过互帮互学可以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并对巩固和强化学生对该项目的兴趣,进而利用该项目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体育课上进行身体锻炼的途径
1.将体育游戏作为培养体育兴趣的切入点
对于小学生而言,体育课教学的最大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因此,在体育课上要大量采用一些情景性、模仿性的游戏,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游戏的兴趣,并在游戏中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学会集体合作,学会简单的跑、跳跃、投掷、抛接、攀登、爬行、拍球、翻滚、钻越、抬重物、骑行、轮滑等技能。具体教学内容的顺序和难度,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运动能力、认知水平,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确定,同时要将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技能的提高,且受到学生欢迎,并经过大部分学生努力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充实到体育课中。
在教学方法应用方面,对于采用体育游戏形式进行教学的内容,应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重新组合,使之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2.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为核心
体育课教学的重心应集中在锻炼方法的指导方面,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身体锻炼方法,这也是学生能够从事自主锻炼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内容之后,才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自觉锻炼的习惯。因此,体育课教学内容应突出各项练习技巧、技术要领、练习步骤、负荷控制、安全事项等方面的指导,尤其要突出身体锻炼方法的应用能力和独立处理身体锻炼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3.以掌握运动技能为重点
科学的身体锻炼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作为指导,运动技能对于学生而言是课外体育锻炼的手段,也是学生形成健身习惯的先决条件,正确的方法来自于学生一定运动技能和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体育教学选择的运动技能难度和复杂程度不能过高,练习方法和手段也不宜过多,关键在于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实运动能力。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体育课是学习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的最佳场合。因为体育课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各种技能的教学,其核心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独立地进行身体锻炼。现实中,许多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基本的身体锻炼知识、方法和手段,更未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因此,导致许多学生不愿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更没有形成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基于此,课堂体育教学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实施不同“深度”的运动技能教学,体现出“跳一跳摘桃子”的层次性,教学的效果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了解怎样锻炼身体,还要了解身体锻炼的效应,以及科学健身的方法与手段。
4.突出体育独特的情感体验
体育教学在加强运动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增强学生对体育的情感体验,要使学生通过游戏或相互协作完成练习后懂得,体育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增进互信、建立情感的重要手段,要学会运用体育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乃至未来的工作环境。
在具体的教学程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体育教学要以满足学生个体对体育的需求作为出发点,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情感、生理和心理特点,6jI1C4i14hW8nSZ78IyPv4ZzoQq7nJU+h5K5wjM6s9s=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性。众所周知,由于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是以学生对体育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情感又是兴趣和动机形成的内在动力。因此,只有当学生从内心里真正地喜欢体育的时候,他们才能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休闲方式之一,才能终身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和健康。基于此,本文认为体育课中对体育情感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尽情地体验运动的乐趣,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地彰显自我个性,使之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满足感,由此再产生重复运动的动机和欲望。
体育教学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调节和控制运动过程中的生理负荷,要让学生按照自身的感受适度地增加或减少运动强度或练习密度,使之符合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一些常用的心率和脉搏自测方法教给学生,指导他们科学地运用心率和脉搏等自测方法合理地控制运动负荷。
与此同时,在心理负荷调控方面,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暗示、默念、模仿、反馈、评比、竞赛等方法进行情绪控制。对于动作练习过程中的本体感觉调控,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视觉、听觉和触觉来感知动作的姿态,尤其要注意着重引导学生合理地运用触觉和位觉去感知肌肉用力大小、动作顺序、动作幅度、动作速度、动作方向、移动路线等方面,从而建立清晰完整的运动技能感知觉。
综上所述,体育课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喜欢体育,乐意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进行科学锻炼的方法和手段,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运动技能学习,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和成就感,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动机,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情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