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幸福国民

2011-12-29刘亭亭

中国德育 2011年7期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在深化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尤为重视道德教育,并将“心灵教育”作为日本21世纪学校德育改革的核心,以期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幸福国民。
  [关 键 词] 日本;心灵教育;丰富人性;幸福
  [作者简介] 刘亭亭,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讲师
  
  日本儿童人权联络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了《1987年儿童人权宣言》。此宣言强调:儿童——我们社会的未来,必须拥有这样一个有着充足时间、空间和丰富的文化环境的童年。儿童有权在一个充满希望的和平社会环境中生活;有权针对与他们生活有关的问题自由地发表观点;有权根据他们成熟的程度追求幸福,并且有权参与表决。[1]为了让儿童拥有幸福的童年,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幸福国民,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丰富的心灵”与“丰富的人性”为基点实施“心灵教育”。本文以日本“心灵教育”为主线,探析其“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幸福国民”的精神主旨,以期对我国当前道德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一、“心灵荒芜”——“心灵教育”实施的背景分析
  
  日本之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提出“心灵教育”,主要是这一时期日本教育所面临的“荒废”问题所致。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过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日本也进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行列,但现代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并没有带来人性的相应发展,反而使日本陷入了“物质丰富而精神空虚”的局面。这一现实给日本当代道德教育带来巨大的影响。当时的日本道德现状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导致自杀、辍学、暴力等“教育荒废”现象频出。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以下简称“临教审”)在分析“教育荒废”现象的原因时指出,为了解决“儿童心灵的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