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地理试题评析及复习建议

2011-12-29沈永民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1年9期

  一、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地理试题评价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地理试题整体难度和去年相比有所降低,试题易、中、难比例适中,以中等难度的题目为主,题目不偏不怪。本套地理试题必考部分考查的主干知识主要有:气候特征、产业活动、区域定位及分析、水资源利用、等值线判读分析、地理景观图的阅读与分析等内容;选考部分考查的主干知识有:旅游评价、崩塌滑坡的成因、湿地变化及其影响等。试题设问的灵活性强、区分度大、开放度增强。从考查内容上看,试题对人文地理部分的考查有所增加,并以区域为载体,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主线,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问题,围绕一个内容,多角度、多视点、多层次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论证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体现了能力立意和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试题注重对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品质的考查,符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综合性强、区域性明显、实践性突出、图像语言丰富”等特点。
  
  二、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地理试题解析
  
  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据此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 ()
  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为其中国整车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
  2.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
  A.研发中心 B.一般零部件厂C.核心零部件厂D.整车厂
  解析:本组题从日本地震这一热点切入,考查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工业区位与产业转移等知识,考查考生解读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第1题,阅读材料可知,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为其中国整车生产厂服务,以减少运费、降低成本,B正确。第2题,在产业转移时,核心技术或附加值最高的环节一般是不会转出的,所以该汽车公司在日本本土生产的是最重要的核心零部件,如发动机等。地震造成了该公司在灾区的核心零部件厂停产,其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因缺少核心零部件而被迫减产,C正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3~5题。
  3.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
  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D.劳动力较充足
  4.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
  A.专业化水平较高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
  5.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
  A.加大科技投入 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
  解析:本组题也是以热点问题(转基因大豆)切入,考查农业区位和区域比较以及考生解读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第3题,巴西种植大豆历史短,技术力量比不上美国;大豆属于温带作物,巴西以热带气候为主,气候条件不如美国优越;巴西人口比美国少,但巴西高原面积广大,有较大比例的适宜大豆种植的内陆耕地资源待开垦,为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创造了条件,因而其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C正确。第4题,巴西大豆生产的专业化水平、科技投入、劳动生产率都没有美国高;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大豆生产成本低,因此本题选D。第5题,中国大豆种植历史悠久,品种退化严重,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所以要提高大豆质量需要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品种,故A正确。
  读图1,完成6~8题。
  
  6.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50m B.55m
  C.60m D.65m
  7.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8.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15m B.40m C.65m D.90m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能力。第6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海拔可以推算出:图中东北部海拔最高,大于80米小于85米;东南部海拔最低,大于20米小于25米。所以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大于55米小于65米,故正确答案为C。第7题,河水流速取决于坡度大小,等高线越密坡度越大,水流速度越快;反之,水流速度越慢。①②③④四处中,③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大,水流速度最快,故答案为C。第8题,从地形因素考虑,大坝适宜建在图中河流①和②之间的河谷处(如图2所示)。据图1可知,该处河谷最低处海拔在40~45米之间,要使坝高达到13米,则坝顶应基本接近55米等高线,根据图中比例尺可以估算出该处两侧55米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即坝顶长约40米。
  
  图3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据此完成9~11题。
  
  9.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
  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
  C.铁路沿P箭头指示向拉萨延伸
  D.P箭头指示北方
  10.M、N间的堆积物来源于 ()
  A.坡B.河流C.沟D.原地
  11.T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
  A.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危害
  B.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C.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
  D.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
  解析:本组题考查考生对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图像判读能力、地理空间的想象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等。第9题,该段铁路是上坡路段,不与等高线平行,所以不可能沿等高线布线。青藏高原海拔高,虽然这段是河谷,但因冬季月均温小于0℃,河流仍然结冰,B正确。图示河流自东向西流,铁路沿P箭头指向河流上游,即P指向东;拉萨位于河流下游,即位于P箭头指示的反方向,据此排除C、D。第10题,M、N间的堆积物在沟口处,读图可知,M、N间的堆积物应是沟谷的泥沙、石块因受冰雪融水冲刷搬运堆积而成,C正确。第11题,T设施相当于一个隧道(如图4所示),铁路从下面穿过,沟里的洪水与泥沙从上面流过,对铁路能起到保护作用,所以B正确。
  
  36.(28分)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5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6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图5图6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10分)
  (2)图7为图5中M水坝的景观。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12分)
  
  (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6分)
  解析:本题以世界某区域为载体,综合考查考生的区域定位、区域分析、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第(1)题,通过试题文字信息和图中经纬度、岛屿轮廓,可以判断该岛国为新加坡。该国淡水资源不足的原因,要结合新加坡的地理环境特点和题目中的文字材料,从供需矛盾两方面分析。淡水资源的供给可从国土面积、河湖等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储存等角度分析,需求则可从人口、生产生活等角度分析。根据图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可以判断出新加坡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其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但因为该国地域狭小、地势低平、河流短小、地下水资源不足,陆地上淡水资源的储存条件有限,加上该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生产生活需水量大,导致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第(2)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新加坡在其较大河流入海口处修建水坝,通过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使坝内的水逐渐降低盐度,由咸变淡。本题只需抓住水坝对淡水的拦蓄作用和对海水的阻挡作用进行分析,即可得出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第(3)题,关于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如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等,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组织答案。新加坡可从邻国(马来西亚)进口淡水,可利用本国雄厚的经济实力进行海水淡化,可利用本国先进的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以解决其水资源短缺问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2分)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4分)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4分)
  (2)水坝修建以前,水偏咸。(2分)原因:河流水流平缓。海潮(顶托作用)使河水与海水相混。(2分)水坝修建后,水逐渐变淡(改善)。(2分)原因: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3分)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3分)
  (3)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提出以上三种办法之一或其他合理办法得2分,论述正确、完整得4分。)
  37.(18分)图8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8,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8分)
  (2)分析图示资料,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10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对工业区位因素理论分析与应用能力。第(1)题属于“看图说话”题型。读图可知,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明显不均衡,多分布在东部,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较为集中。第(2)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要求考生把握好工业区位分析的一般思路,并且熟悉所选区域的工业区位优势条件,所以答好此题有一定难度。答题时,可以利用学过的我国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区位条件进行知识迁移,从地理位置特点、经济水平、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信息交流、科技水平、交通运输等方面运用专业术语逐项整理答案。举例:上海市的优势条件:①地处长江入海口,既是河港也是海港,水陆交通便利。②位于我国沪宁杭工业区,工业基础雄厚,市场腹地广阔。③高等院校云集,科技水平较高,劳动力素质较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分布不均衡。(2分)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2分)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2分)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但本小题总分不超过8分。)
  (2)举例。(2分)优势条件。(8分)(说明:所述优势条件应与所举城市或区域相符,具体包括地理位置特点、经济水平、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信息交流、科技水平、交通运输等方面。答出其中4个方面且论述正确即可得8分。)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2.(10分)旅游地理
  读图9,分析图示地区发展自驾车旅游的优势条件。
  
  解析:本题以不断发展的“自驾游”这种新的旅游方式为命题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旅游区位条件评价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中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及其特征,可从图中获取诸如地理位置、交通距离、便利程度、旅游市场、旅游资源种类与质量等方面的信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与旅游客源地(杭州、宁波、温州)在两小时车程内;客源地经济较发达,旅游需求旺盛;区域内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地质公园等,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好,分布相对集中。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距主要客源地(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路程适中,有高速公路连接;(3分)客源地居民收入高,私家车拥有量多,出游率高;(3分)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好,分布集中。(4分)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10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解析:本题通过图文材料考查地质灾害产生机制和发生过程以及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从图文中找到诱使黄土崩塌、滑坡现象发生的诸多因素,然后对这些要素按照正确的逻辑关系进行前因后果分析,并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得出结论。从试题材料和剖面图可以看出,黄土覆盖在基岩上,黄土垂直节理发育且厚度不均,呈现出坡顶和坡麓黄土层薄、坡中间黄土层厚的特点,一旦人工切坡,就会破坏坡面地形的稳定性;加上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易形成滑动面,在重力作用下出现崩塌、滑坡灾害。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4分)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6分)
  44.(10分)环境保护
  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表1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通过表格数据考查湿地的环境功能以及考生的图表分析能力。本题第一问要求描述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属读表描述题。分析表格中的各项数据,描述其变化即可,该问题难度不大。第二问要求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此问题要注意从湿地斑块数目、湿地总面积、湿地比率等三个方面并结合湿地的环境效益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3分)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3分)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4分)(每答1项得1分,答出4项或以上即可得4分。)
  
  三、复习建议
  
  1.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科主干知识的复习,将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复习,注重区域定位、区域比较和区域综合分析,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复习。
  2.转变学习方式。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考试题以文字、图表材料设题,就是考查考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思考的自主学习能力。高考试题提供的情境材料都是新的,需要考生依据材料分析论证地理问题,以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复习中,我们应转变学习方式,提高探究能力。
  3.关注学科热点问题,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习地理。今后的地理学习,一定要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运用地理原理去分析我们身边自然环境的演变(自然地理事物的生成、生态平衡、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的产生等)及有关人地关系问题(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努力探讨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常复习中要多动手、多实践、多练习。每一节课后都要对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统计、练习和运用。养成用学科语言进行答题的习惯,经常进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更重要的是平时要加强读图训练,掌握读图技巧,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