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思维方式的价值
2011-12-29韦雅莉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1期
[摘要]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人们良好思考习惯的养成、科学鉴别能力的提高以及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对比研究,发现两种思维方式在并存过程中互补和融合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构建现代思维方式的路径。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构建
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正确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在现代科学研究活动中,精密的仪器和先进的实验手段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最重要的工具,无疑始终是人的大脑。人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学习和教育,来训练和武装自己的头脑。然而,对于如何充分利用头脑,我们往往缺乏技术细节上的考虑。我们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也深深体会到,尽管科学的思维方式未必会使每项工作都能取得成功,但是,毫无疑问,科学的思维方式肯定比拙劣的方法更有效,并且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尤其在谬误来源极多,某些现象较为复杂的学科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科学素养,提高科学的鉴别能力。在研究工作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当今世界各类信息的急速膨胀,对各类假说的取舍,对层出不穷课题的选择,以及或明或暗线索的鉴别等等,都对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研究工作者不仅要有高超的鉴别力和判断力,更应有渊博的学识做后盾。而实际情况是,研究者所要求具备的这些能力,又是与人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青年一代进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可以促进青少年较快地健康成长,并能激励他们尽早成才。在实践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人是有着别人不具备的天赋能力,但这确属风毛麟角,极为罕见。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属儿人,并非天才。对于天才,给予系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指导,无疑会使他们如虎添翼,取得更大的成就;对更多的普通人来说,给予系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指导,能够使他们在研究上少走弯路、少兜圈子,有助于他们的成长,促进他们早出成果。
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来讲,学习和研究科学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及时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教师承担“传授”“解惑”的责任,既要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使学生“知其然”,还要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古人主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谓的“渔”实质上指教给受教育者如何运用自己的头脑、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作为钥匙,去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才是终生受用的。虽然我们说,科学思维的训练应该强调学生的自我训练。但是我们也承认,每个人如果在学生时代,就能从老师那里获得某些研究方法的教益或启迪,或一般原则与思维方式指导,无疑会大大缩短苦寻苦觅的摸索阶段。
促进思想改造研究科学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促进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科学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坚持“观察的客观性”,以实践作为检验科学理论及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并要求人们要学会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观察客观世界。现今人们更加注重观察的科学性,由此导致了许多现代自然科学家更大胆地突破唯心主义的思想束缚,迈上唯物主义道路,最终取得辉煌的研究成就。当然,如果把思维方式当作一种灵丹妙药,认为用后就能立即见效,并且认为可以在研究工作中投机取巧、不劳而获,那就大错特错了。而且,这本身也不符合科学思维方式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东西方思维方式之比较
东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认为,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常常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中和论、矛盾论及变化论原理。中和论主要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矛盾论指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而构成的矛盾统一体,矛盾是时时处处存在着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变化论则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中国人向来推崇“中庸之道”,已将“中庸之道”内化为自己的性格特征。所以大多中国人内敛有余、张扬不足。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排中性、同一性和非矛盾性。排中性认为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同一性强调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而非矛盾性则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西方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不会去追求折衷与调和。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之成因。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认为,东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发展轨迹。西方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文明之上的,亚里土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对其思维方式影响极大;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两种教义的辩证和整体思维方式影响深远。尼斯比特以古希腊和古代中国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东西方思维差异产生的根源。
首先是社会认知系统的差异。中国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中国人会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用来关注自身以外的世界,因此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而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单纯,所以他们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更多、更长久地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上。这种认知特性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导致了中国人通常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通常被动的接受世界的影响,西方人则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其次是社会背景的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仁爱”,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古希腊强调个人和自由,推崇个人主义。两种不同的观点导致了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导向。
最后是生态背景的不同。希腊文明有着较高的科学成就并不完全依赖于农业,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性较强,这些产业并不强调集体劳动,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比较高,与这种生态环境相适应,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中国文化一直依赖于农业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东西方思维的差异性对社会的发展并不存在危害,相反,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融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这两种思维系统的维持引领着社会实践的进步,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强化着思维系统。
构建现代思维方式
现代思维方式是由近代思维方式发展而来、并根植于现代实践基础之上的。它既是人类思维合乎逻辑的延伸,又是现代实践发展的根本要求。古代思维方式以模糊综合性、朴素整体性和直观猜测性为特色。近代思维方式则表现出机械性、静态性和分析『生等特点。现代思维方式并不是对近代思维方式的简单继承,其中包含着否定,它最基本的特征是自觉创造性、动态开放性和系统综合性。
系统性思维的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观念性上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说,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改变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并进而发展为人机合一的现代化思维方式。但从它的本质来看,这依然属于观念性的范畴。据现代高级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意识和思维产生的整个生理过程,不仅是一个能量消耗的过程,还是一个对信息处理的过程。就现代电生理学的发展来说,它已能用利,学方法如实记录人脑对不同问题的思索和考虑,从脑电波上下摆动的差异状况就能看出,电脑这种人工智能机器模拟思维的信息处理过程是很明显的,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现代生理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说这种人机互补的新思维方式只代表电脑,是对人脑容积的增加和反应速度的加快,而最终不能代替人脑的思考。
辨证互动性思维现代技术的进展告诉我们,通信技术进步为现代思维方式的便捷提供了技术基础。这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以互联网的方式,使人们在研究问题、考察事物时,能迅速地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对物体作出动态描述和综合。使人们的思维具有更全而、更丰富、更深刻、更客观的性质,防止了肤浅性、片面性、主观性弊病的产生。它与唯物辩证法一脉相承。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当人们碰到意料不到的棘手问题时,这种思维方式能帮助我们入木三分地抓住问题实质,促进思维运动的灵活敏捷度,提高人的深谋远虑的能力,便于科学地预测事物变化趋势,构思富含新意;同时能迅速使人们充实和丰富思维内容,防止思想贫乏。
总之,科学的思维方式,无疑是哲学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在研究工作中往往会举步维艰、四处碰壁。因此,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科学研究工作是这样,任何其他工作也都是这样。自然科学,在其长期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基本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其他各门学科也都在实践中建立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是非常宝贵的科学遗产,对它的继承和创新,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