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志愿服务的经济学意义
2011-12-29张朝华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1期
[摘要]亚运志愿者作为亚运志愿服务的主体,通过志愿服务的过程实现自身价值,增加阅历和知识,也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志愿者在帮助和服务他人中,遏制了对物质的欲望,提高了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从而推动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亚运志愿服务经济学意义
2010年,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再一次让世界聚焦中国。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而且也促进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作为亚运会组织方面的辅助工作,志愿服务工作为亚运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志愿服务工作是组织方面的一个独立工作板块,也是一项社会性质的活动。从社会各阶层中挑选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并且有能力的参与者,经过训练、淘汰,组成一支训练有素并具有良好精神风貌的队伍,全身心地投入到亚运志愿服务工作中来,不仅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展现了我国人民的优秀素质。于此同时,亚运会上的志愿服务还让社会各界一起关注亚运,让国民增强了奉献精神和责任感。
亚运会志愿活动的表现
亚运会志愿服务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活动,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从亚运会举办以来,亚运精神就一直影响着社会各界人民。我国从各项活动中积累的志愿服务工作经验也在亚运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志愿服务工作就一直处于上升期。不仅是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志愿服务的自我奉献精神也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受。这一过程,也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虽然在志愿服务中是以自愿为原则,但服务过程中,有组织有纪律的团队合作精神一直被组织者强调。志愿服务精神不仅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体现,也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表达。它象征和谐与发展,更是社会责任的价值体现。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具有诚信友爱的奉献精神和健全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全民参与到亚运会志愿活动中来的出发点和努力的目标。
志愿服务的道德基础。志愿服务是志愿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志愿精神提倡奉献而不求回报,积极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因此志愿精神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道德基础上的。它不仅是公民在社会责任感方面的表现,也是对社会奉献精神的一种具体诠释。志愿者通过参与到亚运会的志愿活动中,为他人服务,提高自身文化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团队协作与互助精神,对民族凝聚力有促进作用,推动了社会文化共识发展。从道德方面来说,志愿服务的参与者都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因为志愿服务的活动是以自愿为原则,没有物质回报,参与者凭着对社会奉献的精神和对他人服务的热忱来进行。愿意将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运用到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动中来,能够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亚运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从自身做起,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从为他人服务中获得自身价值的体现和证明,提高了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志愿服务责任伦理的导向机制。志愿服务倡导的是以自愿原则为基础,利用自身的能力,为社会为他人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在这一理念下,人们的社会伦理道德观也会随着所参与的活动以及受到活动意义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尤其是对责任和对伦理的看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思想道德观以及责任心已经不像过去那样纯粹,很多都是掺杂着价值和物质诉求动机的行为,是为了获取某种东西而进行的活动,付出是为了得到某种报酬。但是在志愿服务之中,一切均是以自愿为基础,没有物质报酬,志愿者是为了体现自身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目的而在活动中活跃。因此,志愿服务的开展和进行,对社会责任伦理的导向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对于提高国民的社会责任心、公德心有所帮助,对于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助人为乐、帮助他人的伦理道德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市场经济下的志愿者劳动价值导向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为实现个人价值,对服务社会的理念进行认同并贯彻的过程。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社会文明程度也可以从志愿者的劳动中获得提高、促进和发展。志愿者不论是对文化、经济、政治,还是社会其他方面,都是有益处的。在市场经济下,志愿者的活动目的是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在帮助他人回报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虽然不是以获取物质回报作为目的,但在其他方面还是有补偿的。而且,亚运会在社会各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因此,志愿者通过劳动参与到亚运会中来,经过媒体等机构的宣传,可以得到社会中包括自己的朋友、家人,学校领导以及单位同事的认同和尊重,这对志愿者的努力也是一种回报。
劳动价值创造源泉。人的价值是通过劳动的价值创造程度来体现的。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劳动活动。只有不断地进行劳动,才能够为社会、为家庭、为自身创造价值。作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志愿者通过在志愿服务中为他人作出不求物质回报的努力和付出,创造出劳动价值,让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不仅对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种能力范同的认知,是一种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和体现。作为亚运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志愿服务的作用非常重要。没有志愿者不计回报地努力,就没有亚运会精彩的展现。劳动也是和别人交流的一个过程,任何人不可能独自进行劳动,因此在劳动过程中需要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良好的协作团队合作,对于活动的促进比单个人劳动的总和更有效果,因此劳动也分方式方法。科学的劳动方式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志愿者劳动价值的确定。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通过劳动来体现自身价值。现代人对自身价值的实现过程越来越重视,不仅对经济名利的价值有所追求,而且对于付出后的社会回报也同样有着一定的期待。志愿服务正是作为一个国民得到社会回报的平台,让人们有机会通过志愿服务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满足人们对社会回馈的心里期待。可以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既有付出也有回报。志愿者价值的决定依据不仅是其为志愿服务付出了多少,更在于他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劳动和努力,对社会对活动本身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只有对社会对活动产生正面有效的影响,才能体现志愿者的价值。不光要有好的动机,还需要有好的结果,这才是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参与其中的目的。作为一个影响范围较大的活动,亚运会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志愿者在参与活动过程的同时,也会通过自身的劳动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从而体现其价值。
志愿者劳动价值的创造与分配。志愿者创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也从中获益匪浅,不仅能够丰富自身经历,增长见识,也能够对社会的规范得到学习和了解,还会在劳动过程中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扩展社会的交往层面,提高自身能力。
志愿者服务对经济的影响
志愿者服务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通过志愿者的劳动过程来实现的。在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对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物质基础的贡献。亚运会作为一项规模巨大的运动会,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志愿服务能够为其提供大量的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劳动力,而不需要为此招募大量的临时参与人员,也不存在活动结束后的临时人员的遣散。而且,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的人力是各个方面的,不仅包括医疗、翻译等基本方面,还需要保洁保安方面的人才。因此,志愿者的招募可以满足上述的要求而不产生过大的社会负担,因为志愿活动的付出是无偿的。志愿者的招募具有灵活性、机动性,根据岗位的需要对社会各界人才进行挑选,能者居之。这种对人员提供的强有力的保障制度,让亚运会的活动举办没有后顾之忧,不会发生无人可用的情况,同时也可以节省很大一部分用于人员报酬的资金,对亚运会提供了一定的人力物质保障。
管理机制的贡献。志愿者的主要工作是在亚运会过程中为他人服务。这是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通过对他人的关怀和照顾,以及对社会的热忱,来进行工作,对志愿服务的敬业和努力,为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同时,亚运会的志愿服务工作者并不是一盘散沙,相反,通过组织者进行层层选拔,精心挑选的志愿者,都是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对社会服务工作热爱的社会人士。他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经过严格的淘汰的繁重的工作,已经能够进行专业人员的辅助工作,为活动的进行提高一定的工作效率,也是亚运会管理机制成功有力运行的体现。
志愿服务价值观的感悟。志愿服务是人们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认同和尊重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在物质方面的刺激,也需要在精神方面获得对自身的认定和满足。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去努力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并不能说志愿服务就是没有收获的,相反,虽然不能在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得到物质的直接回报,但还是可以得到社会实践能力上的提高,同时增加自身阅历,扩展了人脉。因此物质并不是志愿服务的动机,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才是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尽心尽力的努力初衷。而且,志愿服务是对社会奉献精神和互助品质的推崇,提倡在为他人服务中体现自身的价值,遏制对物质的欲望,提高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推动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的发展。(作者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