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体系与普世价值的关系
2011-12-29张宏程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1期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普世价值作为斗争的双方,既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融通性。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高抵制普世价值中错误思想影响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包容多样、借鉴吸收普世价值的合理成分,切实把社会主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普世价值相关性
近一段时期,学者们对普世价值的讨论非常热烈。许多话题,诸如在什么意义上谈论普世价值,普世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对此类问题进行梳理和厘清。
两种价值观的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其基本内容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普世价值的由来。“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的泛起有一个过程。目前,对于普世价值的理解,有学者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大众话语的角度,比如讲到乐于助人、对残疾人的关爱等等,这些观点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这个层面上讲,普世价值是用来表达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共识性的观念;第二个层面是学术话语的角度,学者们认为在宗教理论、道德理论甚至政治理论中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出现过与普世价值相似的概念或思想;第三个层面是指政治话语层面,是指西方国家尤其足美国向别国输出所谓普世的民主、自由等观念,借以表达两方的政治诉求,消解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意识。
西方国家大力推行的所谓普世价值,实际上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已有所表现,即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阵营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通过意识形态的输入,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国家首先大力宣扬“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同时利用信息科技的发展,将西方的人权思想、民主制度等当作“普世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宣传。
因此,从政治话语层面上看,“普世价值”的泛起并不是一个纯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未来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普世价值的比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普世价值的主要区别。除了以上谈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普世价值产生的背景不同,就理论自身而言,二者的区别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而:
一是理论依据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立足于实践,是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礼会、建没和谐文化而提出的,同时也是化解社会矛盾,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原则,表现为通过价值共识而形成合理的具有一定共性的价值追求,但同时并不否定其中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西方国家提出“普世价值”主要有两条依据:第一,人类有普遍而共同的人性,在理性的驱使下,逐渐形成了超越时代与地域限制、全人类共有的“普世价值”,如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平等、博爱等等;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面临困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共同问题,产生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有突破国家、民族与阶级的藩篱,把全人类共同利益放在首位,并以此为指导的“普世价值”,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理论本质不同。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即社会主义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根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三是理论体系上的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其皋本内容而言,是一个层次分明、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巾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整个体系的理论基础,处于统领的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体系主题,处于核心的层次。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体系精髓,处于动力机制的层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处于基础性层次。四个方面相互贯通,以目的性价值和手段性价值共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普世价值区别的实质。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普世价值是不同体系的价值观的冲突。无论哪一种价值体系,都具有一定的自足性,相应的也都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在今天全球化的进程巾,不同民族国家的价值体系之间就形成了碰撞和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普世价值作为两种不同体系的价值观,其冲突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冲突。这实际上自从社会主义理论产牛以来就存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作为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埘立物出现的,它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和剥削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这恰恰是以资产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体系所不容的,彼此截然对立。凶此,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一直当做异己物来对待。第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价值体系的冲突。为了满足自身的最大利益,维持统治地位,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优势,总是把它们的价值观强加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价值体系建设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在这场文化战中,发展中国家相对是处于劣势的,这使得发达国家宣传的一些价值理念在发展中国家也得到相当程度的认同和普及。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普世价值是社会主导价值观与非主导价值观的冲突。一般说来,在同一社会体系内,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往往成为一个社会的主导性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主导性价值观念和非主导性价值观念却经常并不一致,它们各自悬设的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形成了同一社会体系内主导价值观与非主导价值观的冲突。毋庸讳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成为“核心”,表明其价值主体是国家。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是一种高度自觉性的文化形态,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者的政治抱负与价值取向。普世价值的被热炒,表明一些所谓普世价值理念已经形成我国的一股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共存成为事实。尤其是普世价值抽象地宣扬文化的平等自由关系,反对文化之间的隶属关系,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普世价值的冲突表现得更加激烈。认真对待普世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汲取普世价值的合理成分。从辩证法的角度,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矛盾推动的,社会的进步也是如此。我们自身的发展壮大,首先要包容不同的意见和不同的观点,然后相互撞击、相互吸纳、相互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升华。我国政府努力倡导的和谐世界理论和实践表明,我们并不谋求同全世界对抗,并不奉行孤立主义,并不拒斥一切非由我创的价值观念。既然普世价值在发展理念、理论维度上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具有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共性,那么我们就要大胆吸收、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关注现实社会利益需求。一种价值观要成为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社会生活为这个价值观念提供了合理性依据。其二是有广大的支持者理解并自觉实践这个价值观念。”④从这个角度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关键问题是要满足社会主体的需要,能满足社会主体需要的价值观就能被人们所接受,能使社会主体的利益预期转变为现实的利益满足就具有合理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建立在现实的社会利益基础之上,必须能使多数人的现实利益得到实现,必须具备现实的合理性。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有能力抵制普世价值中的错误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包容多样、借鉴吸收普世价值的合理成分,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去,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政院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