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益群体矛盾协调原则与对策

2011-12-29王绪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1期

   [摘要]正确处理利益群体矛盾是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协调群体矛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努力构建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加强政府的作用;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关键词]利益群体矛盾利益协调机制协调对策
  
  当前我国各种群体关系基本协调,社会政局基本稳定。但还应清醒地看到,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大量的利益矛盾,存在着大量的不和谐因素,影响着社会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利益群体矛盾,确保社会政治稳定,使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协调利益群体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协调群体矛盾应注意的原则
  协调群体矛盾要在“承认社会利益高度分化以及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现实,承认不同社会群体追求自己利益的合法性并保护其权利,就不同群体表达自己的利益以及为追求自己利益施加压力的方式做出制度性的安排”的前提下进行。因此需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利益差”观念,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并正视相对剥夺现象。过去对“利益差”认识不够,毛泽东曾以“三大差别”、“人民内部矛盾”表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段时间也把它视为禁区,故始终没有能够形成利益群体间保持适当的“利益差”观念。实际上,“利益差”及相对剥夺现象的存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制度,但剥削现象仍然存在,不同利益群体间的不平等仍存在。因为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社会资源不足以在社会成员间尽可能实行“按需分配”,不足以保障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各种需要,还存在着以劳动为谋生手段的社会分工,这种分工必然会导致各种利益群体的形成,带来参与、发展机会的不平等,以及利益差不11相对剥夺现象。同时,我们主张“共同富裕”也不等于“均富”,“均富”的结果是“均贫”。发展不可能绝对平衡,先富政策符合辩证法,先富对后富有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先富政策的本质是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化。承认利益差和相对剥夺现象,也决不意味着抛弃社会主义原则,决不意味绝对地扩大贫富差距,而是使我们更客观更实在地遵循“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协调利益关系,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明确“利益差”还可以增强社会分配中的透明度,引导社会成员关注利益实现过程而不是“守株待兔”,从而增强社会承受的能力。
  明确改革所依托的主导利益群体、社会价值取向,确定利益协调的原则。在人类文明的现阶段,一切社会改革和进步,其利益协调的结果不可能是利益均摊,而只能是接近于利益平等前提下倾向于主导利益群体的利益格局我国现阶段的主导利益群体仍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我们目前和今后的改革要以此为基础,要首先满足他们的利益和要求,政策方针要向他们倾斜。
  要以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新时期的历史辩证法。其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从根本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而且揭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社会主义小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既是正确处理现阶段利益群体矛盾的总纲,也是解决利益群体矛盾的科学方法。因为发展小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过程本身就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是分析解决矛盾的实践过程。而调整利益关系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本质充分展示的过程。
  由此得出对社会各利益群体矛盾进行调整应坚持的原则为:坚持共同利益,保护特殊利益;坚持全局利益,平衡局部利益;坚持长远利益,满足当前利益;坚持党的利益,统一于人民利益。总之,协调群体矛盾必须坚持“统筹兼顺、全面安排”的原则。
  
  当前协调利益群体矛盾的主要对策
  
  解决社会群体利益矛盾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工作,_我们不仪利用行政手段对各利益群体的矛盾采取妥善措施,协调好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用政府手段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运用经济手段平衡不同利益之间的分配差别,使分配差别趋向合理化,而且要针对各利益群体的思想状况采取宣传、启发、引导、精神激励等方式来平衡社会心理,约束个人行为,协调好各利益群体间的关系,以保证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就当前情况而言,应采取如下主要措施:
  培育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当前,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财富的严重不平衡是一种威胁”,两极分化极易造成集体暴力化和犯罪蔓延等社会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形成巨大的挑战。因此,目前在大力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运用综合手段构建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使全体人民共同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加强政府的作用。实行“赶超型”现代化的后发国家,一般都需要在推进高速工业化,高度社会动员的同时,照顾一定程度的收入分配不公。在社会巨型变迁中,这是一项高度系统化、极其复杂的工程,因而单靠西方的自由放任政策达不到成功的彼岸,必须一个有统帅力、高效能的政府来维持政治稳定,制定维护主权与独立的现代化计划,采取保护民族经济政策,保证社会公平与福利,增强社会内聚力及促进社会整合。也只有利用国家宏观经济控制职能,才能调整社会分配的比重,约束价格双轨制,堵塞流通领域的漏洞。而且现阶段、国家仍将是弱者的“保护神”,保护那些没有能力过好生活的人或群体。他们最需要国家的强有力的保护,也只有政府才具有和提供这种保护力。如扶贫计划、希望工程、抗灾救灾、公共卫生、征收差别税及各种其他福利等,只有政府才能理顺收入序列,严格个人资产和收入登记制度,使各种“隐性收入”公开化,也只有政府才能拓宽就业渠道,惩治腐败,堵塞各种体制上的漏洞。加强政府作用,处理各群体矛盾,各级领导干部负有重责。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人民政府,在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也处于礼会各种矛盾的焦点和中心。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这里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工作:反腐倡廉,克服官僚主义。干部不廉主要表现在有些干部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介入经济活动,趁机捞一把。官僚主义作风也是引发或激化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提倡认真负责的精神。反对上推下卸,文过饰非。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是合理的且又有条件能够办到的一定要及时。对于那些意见和要求虽然合理,但由于条件制约一时还难办或难以全办的,也要说明情况,多做说服工作,创造条件促其解决。对于那些不尽合理的要求,只要不是无理取闹,也要讲明情况,介绍政策,晓以大义,给群众一个明确的答复。总之,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哪里有矛盾、有问题,领导干部就要深入到哪里去做工作。
  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要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排忧解难。要从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入手。比如:就业、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问题,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等等。现在有些地方建设热度很高,资金非常紧张,往往忽视一部分群众的基本生活保证。这应引起注意和重视,宁可少上几个项目,宁可压缩其他开支,也要腾出些钱来保住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对于那些亏损企业的特困职工,尤其要关心爱护,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对于社会治安、供电供水、入托就学等关乎群众生活的问题,要时刻挂在心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这样,我们的社会生活就能有一种安定、祥和的气氛,少一些矛盾和摩擦,即使有矛盾也比较容易解决。
  正确处理新时期利益群体矛盾,是一个涉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性问题。需要我们的党和政府充分认识新时期大量利益群体矛盾的发展变化规律,尽可能地化解各种不安定隐患和不和谐因素,构筑起社会主义和谐大厦的牢固根基。(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