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密切联系群众之有效途径
2011-12-29黄伦宽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1期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如何有效解决民众日益活跃的表达需求与相对缩小的制度空间的矛盾,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现实需要。其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对话,以充分保障人民表达权的行使,从而促进党群互信、和谐党群关系以及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关键词]对话密切联系群众党群关系途径
在巴赫金看来,狭义层面上的对话,其意义可延伸到为追求真理而进行的平等辩论上,指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依据巴赫金关于“对话”内涵的解读,“对话”,其本质应体现为追求真理而进行的平等辩论上,其核心就是要充分保障表达自由权的行使,这是对话之于民主的首要和基本价值。对话为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并进而达成必要的共识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自由空间,在此空间里面,才有更充分的交流、更深入的了解、更真诚的对话、更平等的关系、更牢固更广泛的共识。
增进党群互信的重要手段
对话就是意见分歧的双方主体通过交流与沟通找寻其共同点并达致相互信任的过程。只有通过相互坦诚的对话,领导干部才能了解民意,进而实现有效的沟通,寻求到解决双方意见分歧的路径。假使出现观点对立,如果对话双方秉持民主而自由的态度表达和讨论问题,便有可能达成一定的谅解与信任。反之,如果没有对话,一是顺畅的沟通难以继续,无法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二是易引发群众对抗情绪,如果没有对话,对话主体双方就很难容忍观点分歧,强势一方就会压制弱势一方,强求意见一致,这就堵塞了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在这一问题上达成相互了解、沟通和信任之可能性的渠道,弱势群体就可能由此发出对强势群体的对抗情绪;三是会导致领导干部惧怕和猜疑群众。领导干部不惧怕群众首先就要有接受群众监督的勇气,邓小平同志曾经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说过: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这个“怕”,其实就是权力的敬畏之心,是对老百姓的惶恐之感。这种惶恐之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与群众沟通不畅,或者对其言论加以严厉控制与打压,这便造成群众不敢言、不愿言和言不由衷的现象,于群关系日渐生疏,从而导致领导干部无法从中获得真正的民意以作为施政的根据,由于决策的失当会进一步加重群众对其工作的不信任,群众工作严重受阻,群众的信任度会日趋降低,久而久之,必然会严重损害党群关系。因此,领导干部要与群众进行胸怀坦诚的对话与沟通,尊重并协商权衡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就党的各种决策而言,其科学性与真实性源于群众基础,要坚持民主决策,确保决策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充分保障各阶层群众的合法利益,从而取得群众的信任,促进党群关系良性互动,增进党群互信。密切联系群众就是要求领导干部首先要信任群众,进而依靠群众,要俯下身与群众亲切交流,要开辟更广泛的渠道让群众自由表达意愿。解民疾苦,重在对话,且一定要让民众充分而自由地表达,这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要求。
和谐党群关系的有效沟通途径
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价值目标,更是新形势下密切联系群众的必然要求。保罗·弗莱雷说过:“爱必须产生其他的自由行为,否则就不是爱。只有打破压迫局面,才有可能重新获得爱。如果我不爱这个世界——如果我不爱生活——如果我不爱人民——我就不能进入对话。”对话是一种如同保罗·弗莱雷所倡导的充满相互尊重的爱心的沟通。因此,对话的基础就是当权者关爱民众、尊重民意,维护民众的合法权利。对话是交流双方思想的互动表达,不是背离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充满敌意的玩弄权术。党群之间的对话只应是一种平等善意的行为,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畅通人民的诉求渠道,解决民众的现实困难,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显然,缺乏对社会、对民众的挚爱,平等坦诚的对话就不可能存在。毋庸置疑,党的各种决策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必须成为与群众对话交流的全部基础。说到底,党与群众对话的基础是一种相互平等和尊重的沟通过程,对话不可能发生在权力垄断者与权利被剥夺者之间。因此,对话本质上就成了党和群众分别获取作为执政者和作为民众的意义的途径。众所周知,合理的公共决定就形成于执政者与民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对话之中。因此,一个诉求畅通的权力组织,必须建立健全能够充分反映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机制,必须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如果仅仅存在从执政者到民众单向信息灌输,而没有从公民到执政者的信息回流与反馈,对话的正常过程就会遭到破坏,其对话的效度将会大打折扣,这有悖于对话的基本价值目标。值得提及的是,新形势下的对话除了传统的交流沟通外,还应包括努力适应媒体社会,如建立政党网站与民众进行快捷沟通、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党的领导同民众进行网络对话等。但无论何种形式,其目的就是通过经常性的党群互动与沟通,构建和谐党群关系,兑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崇高承诺。
提升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领导干部要发挥领导作用,一刻也离不开与群众进行及时有效的对话。笔者以为,领导干部至少要修炼好以下基本功,才能提高与群众对话的能力。
首先,要学会并掌握群众语言。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群众的语言更是生动形象且富含哲理的,因此领导干部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就必须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跟群众交流。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倡要用大众的语言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改革开放新时期人人皆知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代表”、“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等语言表述,凝练而通俗,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群众工作能力强的领导干部一定是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为群众着想,以群众接受为目的,热衷于讲短小精干、言简意赅的话,饱含深情、富于哲理的话,思想深刻、富有新意的话。
其次,要善于和群众进行对话。与群众进行对话,其本质要求就是要与群众进行平等交流,不得自恃清高,盛气凌人。领导干部要深知,尊重他人的自由表达就是尊重自己的表达,言路不畅就会导致群众不敢言、不愿言,久而久之,积聚的愤懑就会引爆。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曾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不能以观点相同或者相异,决定其话语权。捍卫他人特别是与自己意见相左者的表达权是保障对话的前提条件。即使与群众意见相左,领导干部要有虚心听取的胸怀与度量,唯有如此,才能达致相互理解、真诚沟通的目的。如果领导干部不能容忍群众的批评意见,那么言路定会堵塞,群众工作定会受挫。
第三,要崇尚并坚持讲真话。对话权利的保障就是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在实际工作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的表达自由权,建立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使实事求是的人才不会受压制和排挤。如果说真话的人缺乏可供表达的环境,那么说假话的人就会愈发得势,这种示范效应不能不警惕。经济学中关于“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警示我们:假如市场上存有两种货币——劣币与良币,只要两者所起的流通作用等同,由于劣币成本低,人们在使用中往往会选择劣币,储存良币。久而久之,良币就会退出市场。当某一天真正的良币出现在市场的时候,占据市场主要地位的劣币就会群起而攻之,结果自然是良币的失败。这就意味着敢于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的局面将孕育着更大的灾难。因此,领导干部要善待说真话者,民众才能说真话。其核心要素就是要求真务实,即使有可能“说错话”,也千万不能“说假话”。
余论:饥荒理论之于对话的重要性
阿马蒂亚·森关于饥荒理论的研究启示我们,发生饥荒的原因并不像流行的、特别是在官方文件中的解释所说的那样,是自然灾害导致食物供应总量的下降,而是社会底层民众权利的丧失和被剥夺。他进一步指出,在导致饥荒的多种原因中,没有新闻自由和反对派是重要的原因。在那些存在着新闻自由和反对派的国家中,饥荒是很容易防止的。这表明:民主社会的信息自由有助于人们及时地发现饥荒。当饥荒出现时,对话就会让执政者们及时知晓遥远地区的饥荒情况,在公共舆论的质疑与批评的压力下,执政者就有动力和压力,及时采取行动,救助饥荒中的人们,把饥荒消灭在萌芽之中。有了对话,人们就可以讨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进行自救,讨论如何避免再次挨饿,讨论如何改善社会结构和相关的政治法律制度。因此,要真正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必须培育民主对话的社会机制。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其“尊严”应然之意就是要切实推进民主制度、扩大社会的表达自由、健全对话机制,提升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的表达能力,增进党群之间相互沟通的效力,创造个人和社会为争取自己的尊严和福祉的机会,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具体要求和体现。(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