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党群关系构建
2011-12-29王青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1期
[摘要]党的建设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优化党群关系历来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因为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是共产党人最高工作宗旨的基本体现,也是作为执政党提高其执政能力的基础,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思维党群关系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党建工作
和谐社会是一种“关系”理想型社会。所谓和谐,就是在“关系”这一概念下进行的阐述。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开幕式上作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讲话精神可以透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关系上的和谐,而体现在具体五个方面:第一,宏观关系和谐,即社会系统内部诸种基本关系,社会结构和要素之间关系的和谐。第二,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处。第三,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第四,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即安定有序。第五,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和谐社会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这种新要求的本质就是要求共产党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要能够具有更成熟、更明智、更完善的处理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优化关系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重心在维系党群关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基本形成,但尚待完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矛盾比较尖锐。而作为执政党,共产党人有责任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因而就要提高执政能力。
和谐社会背景下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
思想上的隔阂与差距。思想认识是第一位的。尽管在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方面,我们党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宣传力度,但在一些关系到民生的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绪,经过不断涌现和堆积所形成的思想变化趋势,使得党群之间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隔阂,并随着这些问题的涌现和堆积,呈现出日益加深的趋势,以致出现了党员干部感叹“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群众埋怨“不知道干部在做些什么”的现象,甚至出现r个别党员干部发出“你是站在党的立场还是群众的立场”这样的偏激言论。这样就使得党群之间在许多重要问题上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隔阂和分歧,群众意愿和党的意图之间也就很难达到有机的统一。长此以往,党的威信和群众的信任都会慢慢受到影响。
利益冲突日益尖锐。利益冲突是市场经济体制成熟发展三十年来对中国社会最大的负面效应。随着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党群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化,党群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逐步凸现。尽管利为民所谋是当代共产党人所确立的利益观,但是在日益深入的市场经济活动和市场逻辑的侵蚀下,个别党员还是受到了不良观念的影响,通过权力寻租的方式做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并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在全社会范围内“与民争利”。另外,市场经济在中国获得的成功主要是提供了高速的增长效率,但是我国社会的分配机制和利益均衡机制并未跟上,从而造成了贫富差距加大,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大量的低收入人群在正当利益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必然形成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而在这个背景下,个别党员干部由于思想上的问题或者是利益的驱使,往往采取放任的态度,任由这种利益分配不公不均衡泛滥蔓延。这是新时期党群关系不和谐的根本原因。
总之,党群关系的不和谐,直接影响着公平正义、安定有序、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要以此为基点,开展新时期的党建工作,以调整优化党群关系作为首要的出发点。
和谐社会下优化党群关系的路径
充满活力——坚持发展,奠定党群关系的物质基础;充满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说,一种社会形态的全部活力均取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要树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理念,因为发展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础,因而更是优化和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的根本所在。可以说,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适时地通过改革,使其永葆生机和活力。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就必须要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不断克服和扫除那些对先进生产力发展产生阻碍作用的桎梏与禁锢,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另外,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必然是不断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首先要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中协调相处和均衡发展,这是保证社会发展永葆活力的前提,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持久发挥的永久保障和必要条件。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不断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来处理不同阶层利益之间的关系,并把构建利益协调机制作为改善党群关系的根本措施来落实和提高。并始终坚持最大多数劳动群众首先受益的原则来制定政策和制度设计,严格避免两极分化。如当前最为热点的问题诸如三农问题、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等关乎最基层的民生问题。因此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限制垄断行业,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增强社会和谐程度,保证社会公平与和谐。利为民所谋,关键要看能够谋多少利,谋什么样的利。共产党员领导人民群众成功构建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党群关系自然会融洽。
民主法治——推进民主政治,巩固党群关系的政治基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核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的民主法治,就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落实,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就要建立健全畅通有效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追求民主权利的集中体现和表达方式,多元而通达的利益表达渠道,机构透明且功能健全的政治参与途径便于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和认同感,更有利于加强各利益群体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密切联系。而建立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就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社会中的不公平问题。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则必须实现司法公正。只有公正司法,才能伸张正义,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从而彰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当然,建立和完善多样的利益表达渠道和政治参与途径,最根本的是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的政治体制,最关键的是要加快党内民主建设的步伐,最基础的是要扩大基层民主,从而增强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参与和监督权,保证党员权利得到落实和正常行使。
自身建设——党群关系的优化关键在党。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其根本落脚点在于党,因此要不遗余力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党的权力运行机制,为构建和谐党群关系建立长久的制度保障机制。这就需要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重新树立党的权威。执政党应该承担公共领域的管理责任,并积极培育新的健康力量,尤其应当鼓励各种社会组织的兴起和发展,通过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社会公平的目标。而党的权威则表现为对各种利益集团的调控和平衡,还要进一步完善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监督机制要从限制权力开始,即要使政府真正从“全能政府”、“无限政府”变成“有限政府”,确立依法执政的理念,用法律约束限制权力的滥用。监督机制要以监督权力为根本。目前有两个矛盾亟待解决,一是监督者的责任与权力必须对称;二是被监督者和监督者之间信息必须对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对权力实施有效监督,才能使权力运作真正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执政党也才能获得公众长久而积极的认可。
其次,要加强作风建设。作风建设是我党成长至今的执政法宝。要充分认识树立群众观点、群众意识和走好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群众意识和群众路线的再教育。要教育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因此,全党必须认识到优化党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纽带,对于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