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研究
2011-12-29戈国华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4期
【摘要】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党和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受资助的学生数逐年增多,如何做好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使真正困难的学生能及时得到资助,顺利完成学业。建立健全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困难学生 资助体系 多元化
地方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及工作现状
困难学生资助种类。困难学生资助种类包括奖、免、勤、助、贷、补等六类,具体由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特困生补助、减免学费、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等组成。
困难学生的界定。困难学生分为一般困难学生、特别困难学生和临时困难学生。一般困难学生是指学生家庭经济生活水平低,经济来源少或无固定的经济来源,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费用,但无法保证学费按时上交或足额上交。特别困难学生是学生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经济来源或只有微薄的经济收入,难以支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生活基本费用。临时困难学生是学生由于个人或家庭突发意外伤害或疾病导致经济困难,致使学费或生活费用难以支付。临时困难学生在一定的情况下,会转变成特别困难学生。
对困难学生的资助方式。一般情况下,地方对困难学生将根据其家庭经济困难程度,采取奖、免、勤、助、贷、补等方式,解决和缓解学生的经济困难,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对一般困难学生采取发放困难补助、鼓励其参加国家助学贷款、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对成绩优秀的困难学生通过奖助学金等方式,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学校对特别困难学生采取减免学费、发放困难补助、鼓励参加国家助学贷款、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奖助学金向其倾斜等方式,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学校对临时困难学生根据其当时困难情况,一次性发放一定金额的困难补助。
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地域经济差距,造成资助对象和标准界定困难。学生来自各个省市,不同地域之间的城乡经济差距较大,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也有所不同,但县(市)、乡(镇)、村开出的学生家庭困难的三级证明是对比当地情况来表述学生家庭困难情况,仅凭三级证明难以区分学生困难情况程度,在资助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差。
困难学生数据库不健全,对资助困难学生通盘考虑不足。目前,困难学生信息不全面,还没有完整的困难学生数据库,在资助困难学生的工作中,很多时候都是根据下达的资助金额和人数要求,按比例分配给各班级,而没有把整个学院困难学生情况作整体分析和通盘考虑,造成资助困难学生条件不一,资助学生不平衡。
管理体制不健全,影响资助工作执行力。第一,由于没有及时建立和更新困难学生信息,学校对全校学生困难情况掌握不全面,无法对某项资助经费进行宏观调控和划拨,只能根据各学院学生人数比例划拨经费,造成有些学院困难学生多、资助经费少、资助实效低,而有些学院困难学生少、资助经费有余、困难学生超标享受资助的现象。第二,在学院—学工办—班级三级基层资助工作的管理模式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代表参与评议的作用,而学生代表对周围同学的生活情况和经济情况是最有发言权的,致使困难学生资助评定工作存在脱离实际的现象。
运行机制不完善,资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公正。在各项资助评定中,有些班主任没有深入基层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情况,而是由班干部召开民主评议,通过投票形式选出候选人,这种作法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片面性。同时,有些学校由于对学生困难程度掌握不全面,不敢拉大资助差距,而是机械地对资助学生资助款平均摊派,大撒胡椒面,致使资助工作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创新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建设的思考
通过对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调研发现该工作的确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必须创新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建设,实施“四建四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即一要建立认定机制,抓规范程序,科学认定;二要创建学生困难情况档案库,抓准确信息,公正评定;三要构建多元化资助模式,拓宽资助渠道,深入宣传;四要建立实效体制,抓资助教育,严格监督,努力将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打造成党和政府的优质民生工程。
建立困难学生认定机制,抓规范程序,科学认定。完善困难学生的认定办法,量化困难标准。根据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学生工作部门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和办法。
规范合理的困难学生认定程序。在困难学生的认定过程中,除学生生源所在地开具的三级证明外,各学院和学校学生资助中心要更加注重以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困难表现为依据,要广泛听取学生反映的真实情况,要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困难情况。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认定工作,做到情况清楚,认定准确,为后续资助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建困难学生档案数据库,抓准确信息,公正评定。建立困难学生信息档案库,方便各类资助工作的开展。目前,学校困难学生信息掌握不全,不利于各项资助工作的统筹规划和便捷开展。建立和完善困难学生信息库,一方面便于学校全面掌握学生的困难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和经费统筹;另一方面,学生资助中心通过对全校学生困难情况的横向比较,有利于科学划拨资助经费;各学院也能更好地从纵向对各班学生困难情况进行比较,科学地开展学院困难学生的资助评定工作。
及时更新学生困难信息,确保学生困难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学生困难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而改变的,学生困难信息数据库不但要建立好,还要做到及时更新。对家庭经济状况转好的学生,要及时从数据库中剔除,并做好对学生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工作;对家庭经济状况出现突变,或以往了解没到位的困难学生要及时添加进数据库,并提前对其困难信息做出说明,确保学生困难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方便今后开展资助评定工作。
严格评定程序,确保评定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在评定过程中,各学校要根据《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实施办法》,严格评定程序,根据学生困难情况数据库信息,及时召开班级评议会,认真听取学生代表意见,学生工作办公室要加强对班主任的工作指导和材料审核,将审核意见报学院党政联席会审议,审议结果要向全院学生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方可报学校资助中心审定。
构建多元化资助模式,抓资助渠道,深入宣传。目前,学校的招生规模大,生源广,困难学生日益增多,党和政府以及学校的专项资助来之不易,要加大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既要宣传资助的种类及评定的要求,又要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党和政府对青年学生的关爱,杜绝学生“坐着等补助、伸手要补助”的不良思想倾向,同时必须构建帮扶和自助相结合的多元化资助模式,多渠道开展资助工作。
进一步加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具有更利于借款人资格的鉴定和贷款的发放,更利于贷款风险的防范和贷款的回收,更利于调动各方的工作积极性等优势。要加大对生源地贷款政策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新生的宣传,确保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增加提供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是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自助的有效措施,各学校要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提供更多的学生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工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补充经济来源,增长才干。
加强困难学生的创业教育,倡导学生自主创业。学生资助中心要努力贯彻“三创”(创新、创造、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困难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指导困难学生创办勤工助学基地,实行企业化运营,对困难学生的资助从以往的救助“输血”变成培养其生存技能的创业“造血”,为学生搭建起创业的舞台,积极拓展学生勤工助学的新渠道。
积极引进社会资金,资助困难学生。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困难学生人数也日益增多,党和国家及学校专项资助资金毕竟有限,必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引进社会资金,补充资助经费的不足,满足学生资助工作的资金需求。
建立实效机制,抓资助育人,严格监督。采取重点帮扶和困难补助相结合,提高资助工作实效。在统筹考虑资助工作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对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如孤儿、单亲等确实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要重点帮扶,彻底帮其解决学费和生活基本费用。同时要合理安排资助经费,使困难资助与困难程度相对应,提高资助实效。
健全资助监督机制,确保资助公正和资助金的合理使用。资助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必须加强对资助全过程的监督,一是要对评定过程的监督,确保评定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二是要对资助金发放过程的监督,确保学生资助金到位;三是要对学生资助金使用的监督,杜绝学生不正当使用资助款。(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本文系2008年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校级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ZD-08-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