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路径
2011-12-29刘慧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4期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型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新型文化人才应该是集文化型、产业型、研究型和技术型等多种特质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应建立尊重人才的体制,发挥企业搭建的人才培养平台的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人才方法,并需要借鉴他国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新型文化产业人才 现代视野 培育路径
引言
党的十六大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战略目标提出后,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从企业层面来看,出现了一批资产超百亿的文化企业集团,部分文化企业也开始上市;从国家层面来看,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已证明了中国具备大规模发展文化产业的实力与潜力。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证和人才保障”。“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将文化产业提升为支柱产业。
而要实现将文化产业培育为支柱产业,人才是最关键因素。因为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不同,是从事精神生产的行业,注重提升人类精神生活品质。文化产业强调个人的参与,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产业。文化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而人才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文化产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人才,要适应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正确把握新型文化产业人才的内涵。
准确把握新型文化产业人才的基本内涵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意味着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把民族推向世界文化的前列,同时经营产业,也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改善社会状况。因此,建立在现代视野基础上的新型文化人才,首先应该是既懂得艺术修养,又要懂得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现代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只有文化事业而不讲文化产业,不缺文化人,但缺乏文化产业人。因此,这个领域存在着人员总量偏少、精英不多、结构不均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既熟悉文化工作和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数量很少;既熟悉国外文化市场规则又善于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领军型人才数量很少;既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又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数量很少;既熟悉市场运作又具有战略思维的管理型人才数量很少;既掌握了现代科技知识又占据了文化制高点的科技型人才数量很少。可以说,复合型人才培养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生产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文化部将在“十二五”期间造就一批高素质、善于市场运作、具有创新思维、熟悉金融市场、擅长文化产业资本运营的人才队伍。
建立在现代视野基础上的新型文化人才,还应该包括研究型人才。即必须建立一支有创新能力的理论政策研究队伍。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这就要求教师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科研与教学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大部分教师是从别的或相近专业转过来的,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背景,理论水平不是很强,知识结构并不合理。因此加大师资引进力度,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迅速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已十分紧迫。要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以产教研一体化的模式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在现代视野基础上的新型文化人才,少不了大批的技术型人才。“术业有专攻”,文化产业发展也需要一支掌握先进技能和专业技术的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还可以细分为项目策划人才、营销策划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投融资人才、技术研发人才、内容创意人才、战略管理人才等等。这样,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互为补充,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
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人才的路径
要迅速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就要着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人才作为稀缺资源并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无限丰裕的,需要进行大量、持续的人力和物力的投资,通过精心培养和造就才能拥有和壮大文化产业人才。
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上建立尊重、培育人才的体制机制。邓小平同志说过“好的机制能把坏人变成好人,坏的机制能把好人变成坏人”,要说体制改革,首先改的是现行的人才体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实现文化人才的“单位所有”向“社会所有”转变,做到人尽其才。我们要有目的地去寻找、发现、培育人才,给他们搭建快速成长的平台。一是要在人才选录方面,大胆启用优秀年青人才,破除论资排辈。二是在用人方面,树立用人所长的观念,把人才配置到最适合发挥其优势的岗位上,破除求全责备。三是要不断拓宽用人的视野,唯才是举,破除身份界限。
随着人才流动性越来越强,尤其在文化产业,人才流动更为容易,这使得文化产业“留住人才”的机制更具有战略意义。要留住文化产业人才,一是文化单位要深化体制改革,在制度上切实体现公平和公正;二是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劳动成果给予尊重和保护。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劳动成果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予以确认,完善并坚决执行文化劳动成果保护制度,是文化产业留住人才的关键。三是要让人才有发挥才能的空间,看到发展前景和希望,不断完善任免制度和分配制度,提高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对本产业的忠诚度。
建立和完善学校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应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教育优势,培养文化产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文化部出台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支持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以及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参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这说明文化部、教育部以及部分高等院校已经意识到了设立文化产业专业的意义和发挥高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作用。
文化产业学科强调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相统一,这就决定了所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必须是实用型的人才。高等院校根据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科学设置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复合中有专攻。由于文化产业是多行业和宽领域的行业,可考虑在文化产业专业下面开设有关专业方向,以深化某一细分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文化产业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应体现跨学科、复合型、模块式的原则,又要根据学校的优势开设特色课程,使学生对文化产业整体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之后再集中到某一点上进行深入学习。二是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弥补师资的不足,并不断加强和完善师资的配给和培训。针对现在文化产业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老师的培训和学习,另一方面可以邀请外面的专家来弥补,这种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三是大力推进实践教学,积极与现实接轨。学校应积极探索与文化产业企业特别是跨国文化产业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途径,使学生有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增长自己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理顺个人努力和企业促进关系的基础上,发挥企业搭建的人才培养平台作用。人才的培养和提高,还可以依赖企业所搭建的平台,如果说个人的努力是拉的关系,那么企业的促进就是推的关系,二者相携而进,缺一不可。现在很多企业都建立了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另外在企业内部形成人才锻炼平台。鼓励大家在实践中去学,放手让他们工作,在岗位上锻炼。文化部将建立加强与知名企业的合作,健全文化产业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培养懂专业、有国际视野、善于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各类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培养人才。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在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上,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培养人才。人才的流动性越来越明显,只有因地制宜,将产业规划好,行业有空间,才能把全国和全球的产业人才吸引过来。文化产业部门应该对文化产业精英实行“无障碍”引进和灵活管理方式,开辟引进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大力引进海外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邀请国外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主管文化产业的政府官员、文化机构和企业负责人、营销专家来华讲授文化产业相关课程。请进来的同时,又要走出去,即组织到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学习、培训、考察,加强与各国主管文化产业的政府部门、文化机构和文化企业交流。
学习和借鉴他国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文化产业领域,美国、日本、韩国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拥有一大批文化产业巨头,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也创造了大量的利润。据统计,2010年好莱坞电影在美国本土就有100多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而中国2010年是个电影丰收年,却只有16亿美元的收入。由此可见,我们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国外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一是要学习他们的管理方法、运作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二是我们要认真研究、总结,并把他国成功经验转化为适合中国特色的思路和操作方法,使洋为中用。(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