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影响
2011-12-29李明国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4期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来的,具有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等优点,其追求和谐、兼容并蓄、见利思义等主要内涵,对国家的稳定、企业的发展以及个人的思想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儒、道、释三家,是中华传统文化主体。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和谐社会 价值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追求和谐,崇尚和美。和谐问题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很早就受到了众多先哲的关注,并且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虽然这些思想带有一定的历史烙印,但也使得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儒家的政治理想,是把社会变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变成一个充满了人文关怀与和谐人际关系的社会。推崇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实际上都是儒家的一些理想。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已经或者将要面临很多问题和矛盾。只有充分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才能使得这些问题和矛盾得到较好的解决,与此同时,还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
兼收并蓄,有容乃大。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在生产工具、典章制度、生活用品、文化古迹中保存着,而且已深深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中。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在中国已经留传了两千多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受到影响,儒家文化能够受到如此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具有强大的兼容性、渗透力。到目前为止,一些道德规范和名言警句已经脍炙人口,并且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和工作。这正是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在群众中能够良好发挥的基础。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只要我们引导得力、措施得当、运用得法,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修身立德、积极进取、扬善抑恶、提高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见利思义,推己及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自强不息”的做事风格,“见利思义,推己及人”的人生哲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这些传统美德的影响使得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民族利益矛盾的协调更加简单,社会力量更容易整合,民族精神更加振奋,因此,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美德是需要不断继承和弘扬的。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自立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创新精神都得到了很大的促进。但是市场本身也具有负面效应和消极因素,如拜金主义、不讲信用、见利忘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等,这些都会破坏社会的和谐并且增加社会矛盾。目前,如何使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又使得市场的负面效应得以有效防止,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重和谐的价值理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作用
儒家“身心合一”、“人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天、地、人看成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倡导建立起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德性思想体系,从而达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有序的社会。具体说来:
在自我身心内外的关系上,提倡身心内外合一。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承受着较为沉重的压力,人们为了追求物质享受,经常导致身心失调、精神崩溃、人格分裂。心理不平衡往往转化为对社会的不满、怨恨和对占有财富的畸形渴望,继而造成心理扭曲,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而最终导致人失去了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罪魁祸首就是道德的沦丧。因此,儒家的“修身”就可以为身心内外合一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大学》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强调修身。《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提出了宋儒称作“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理论思想。在《大学》中人的道德修养对建设理想的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明确指出:每个人道德修养好了,那么“家”可以齐,“国”可以治,“天下”可太平,反之,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孔子曰:“苟志于仁,无恶也。”“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他立志于仁,笃守勿失,即使面对挫折、贫困,也要做到“君子穷固”,在贫穷的时候也要坚守自己的志向,由此做到“无恶”,成为集“温、良、恭、俭、让、宽、信、敏、惠、仁、智、勇”等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一代宗师,万世师表。所以,只有先立志,确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才能把修身变成一种主体的自觉行动,不断鞭策自己,激发起修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加强自我修养的锤炼。儒家追求身心和谐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和而不同,寻求人与人之间在保持差异的基础上达成统一与和谐。儒家伦理引导着中国几千年来科学文化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就是与礼统一的仁德。孔子思想中,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与“博施与民而能济众”的“圣王”是有区别的。达到圣还需要物质条件,而这是一般地位的人所不具备的。“仁”则不同,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是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的。孔子认为作为一种完善的理想人格,除了仁,还要有智,有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孔子的理想人格中,还包含着一种重要的道德要求,就是“中庸”。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但这种和谐并不等于无原则的调和,更不等于泯灭差别的同一,而是“和”与“不同”的统一,是“和而不同”。《国语·郑语》载史伯语云:“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很显然,和谐是有差别的统一,而不是无差别的同一。只有不同的色、声、味的统一,才能产生和谐;如果只是单一的色、声、味的简单重复,便不能产生和谐。道家强调万物各适其性、各顺其情,互相平等、无分贵贱,倡导“平易”、“恬淡”的人生境界;佛家标举“因缘和合”;墨家提倡“兼爱、非攻”,都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人际交往的和谐理念。
在当今社会中,与“人与自然的矛盾”相比,“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更为复杂,人与人之间由于立场不同会有差异,事与事之间由于角度不同彼此会有矛盾,国与国之间由于理想不同就会发生战争。如何有效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孔子的“仁学”为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思想资源。
“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是指感情是人与人关系建立的基础,感情是人本性所要求的,孔子中“仁学”的出发点正是感情。“仁爱”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孔子在对“仁”的解释中,已有关于“仁政”的思想。孟子发挥孔子学说,明确提出“仁政”的主张。“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是由孟子首先提出来的,从纵的方面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横的方面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从他的人性理论发展而来,人都有不忍之心,实行于政治方面,就是不忍之政,即仁政,有时也称“王道”“王政”等。“仁政”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思想。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处理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中国文化最具超越性的智慧,就体现在人对自然和万物生命的尊重上。我国古人普遍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儒家指出,人与自然(天)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自然包容万物、永远在发展变化之中,人也应体现这一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家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最高法则,做人处事皆以自然为师,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热爱生命与敬畏自然,一直是中国人修养和天性的一部分。《易经》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因天地万物对人有养育的恩德,人会发自内心地对天地万物怀有感恩之心。儒家文化也是一种生命文化,对“生”的珍视体现在每一个层面,不仅尊重人的生命,也同样尊重天地万物甚至日用之物的生命。我国传统文化还主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例如,老子将“俭”作为立身处世的“三宝”之一;儒家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钓鱼不要用网截住水流一网打尽,打猎射鸟时不要射鸟巢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取物不尽”的朴素生态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当前我国面临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对工业化过程中造成的环境负面影响预料不足,预防不利,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人口膨胀、生态失调等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威胁了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在这里,如果把我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用在解决生态问题上,应该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许多的历史学家都对“天人合一”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其中朱熹表示:“天”和“人”是不能分开的。天是人产生的开始,人要对天负有一定的责任。
首先,我们不但应该“知天”,还应该“畏天”。现在的人们只对“知天”进行强调,只是用知识来把“天”征服,导致对“天”进行不断的破坏,而不是敬畏“天”。而这正是“科技万能”极端发展的表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认为要将“知天”和“畏天”统一起来。把“天”看作为一个“死物”,误认为“天”是没有生机的,这就是所谓的“知天”而不“畏天”;把“天”看成外在于人的神秘力量,不能够使人真正得到“天”的恩惠,这就是所谓的“畏天”而不“知天”。由此可知,“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不仅能够让我们从“天人二分”的困境中走出去,而且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开辟一条光明的道路。
其次,我们不能把“天”与“人”看成一种外在关系,而应对“天”和“人”存在的内在关系进行了解。“天”与“人”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外部自然界与人类自身之间,它还指自然无为与人为的关系。例如《庄子》上说:“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庄子》记载,河伯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显然,即使发生在人世间,只要是出于事物的本然之性、固然之理、当然之则,也属于“天”;即使发生在自然界,只要是违背自然本性的人为过程,也属于“人”。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均非实体,而是两种状态或境界。朱熹认为:“如穿牛鼻络马首,这也是天理,合当如此。若络牛首,穿马鼻,定是不得。”显然在他看来,这是该当如此。“天人合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赋予“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才是“天人合一”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思维模式的意义所在。“人”应该在其生活实践中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使自己不断提高,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对于自我的超越,从而达到使自身“同于天”的境界。
继承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认识的深化,是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的扬弃和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这对于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意义非常重大。和谐产生活力,和谐孕育美好,和谐富有诗意。政治上和谐,才能长治久安,民以乐业;军事上和谐,才能御守疆土,无敌天下;科学上和谐,才能智慧迸发,不断创新;经济上和谐,才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山青水绿,空气洁净;人与人和谐,才能谅解宽容,真诚相处;人自身和谐,才能平心静气,身心愉悦。总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都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解决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一定要解决好社会发展的和谐问题,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谐与发展互相促进,总而言之,要实现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的协调共同发展;其次,要解决好社会关系的和谐问题,要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利益主体关系,坚持用公平正义来实现社会矛盾的化解,从而使得社会更加的稳定;再次,要解决好外部环境的和谐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把人口、环境、资源、发展四者的辩证关系处理好,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条件进行增长方式的转变,否定短期行为,肯定并坚持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明的成果,并且很好地体现了实践中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从而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包容性、感召力和整合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与此同时也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使得新的社会阶层产生了,导致经济结构、利益关系、就业方式以及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变得多重化。在当前的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和谐文化的推动,使社会更加和谐、团结。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这种崇尚和谐的文化精华发扬和继承下去,把其理念蕴含的现代价值充分发掘出来,并且使之成为和谐文化的重要内涵,从而使得人类实现与他人、自我、自然的真正的和谐。(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sjd7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