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实践形态
2011-12-29李志勇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4期
【摘要】科学发展观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相互联系而又各有独立研究价值的三种形态: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和价值形态。其中,实践形态是科学发展观的活的形态,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属性,是当前研究应重点关注的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实践革命。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存在形态 实践形态
实践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命之所在,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属性,实践形态是科学发展观的活的形态。从实践探索的角度展开研究,有助于不断展开科学发展观的多层面丰富内涵,有助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实践形态是科学发展观的活的形态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相互联系而又各有独立研究价值的三种形态: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和价值形态。科学发展观理论形态,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实践形态,植根于当代中国活生生的科学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观念形态,植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三种形态,分别代表科学发展观的认知层面、操作层面和价值层面,体现了知识、能力、价值的有机统一,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大致体现为“真学(理论)、真用(实践)、真信(价值)”等环节。
其中,实践形态是中介,是关键环节。这是因为:第一,实践是认知的目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总结经验、把握方法、探索规律,增强实践科学发展观能力,提升科学发展水平,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第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提升认知。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长青。科学发展实践本身是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解、研究科学发展观,才能从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对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丰富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和多方面展开,不断发展和深化其理论形态。第三,价值认同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培育。只有在科学发展实践中,通过实践活动的丰硕成果不断证明其科学性,才能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形成并强化其价值形态。
科学发展实践的本质特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实践革命。较之传统发展实践,科学发展实践既有历史的继承、外部经验的借鉴,又有质的飞跃。其质的飞跃主要表现在: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
科学发展实践的人本性。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和政治社会权益,又要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和科学文化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发展;科学发展,是体现社会公正原则、加强民生建设的发展,是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公平受惠者的发展;人民是发展的尺度,科学发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根本目的,必然以人的利益满足程度、权利实现程度、自由和幸福程度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
科学发展实践的总体性。人类实践具有总体性特征,用康德的说法,实践可分为道德的实践和技术的实践。工业文明的实践,更多的是技术实践,特别是经济增长的实践。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开始感受到这种经济增长观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如经济社会结构失衡,贫富差距扩大,政治动荡,环境污染等。与传统发展实践不同,科学发展实践是总体性实践,以满足人民多样性的需求和全面发展的要求为目的。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了实践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实践内容的总体性。
科学发展实践的可持续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实践是人、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与自然交互作用,因而,人的实践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永续发展。其一,科学发展实践要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二,科学发展实践要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其三,可持续发展是整体协调的发展,具有系统性,强调资源、环境、经济、人口、社会几大系统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科学发展实践的多样性。传统发展实践追求的目标比较单一,过度强调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资源、社会公正、人民福利、政府效率等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指标。科学发展实践的多样性,首先表现为实践内容的多样性。科学发展实践,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精神需求的各种实践的综合,包括经济增长、公平分配、节能减排、发展民生、推动民主、繁荣文化等多样性内容。其次表现为实践模式的多样性。各地发展阶段不同,人民群众的期待和主要关切不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也不同,因而解决方式也不同,有的更注重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与转型,有的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发展,有的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等,必然造成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科学发展实践的基本环节
科学发展观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基本环节有:转变发展理念,提升主体素质;把握主要矛盾,确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制定政策措施,有效付诸实施;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实现预期目标等。
实践主体层面。科学发展观实践主体,包括广大干部群众。限于篇幅,这里只从干部层面论述。对广大干部而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发展理念的更新;二是顺应科学发展要求,改善知识、能力结构,实现主体素质的提升与再造。
实践目标与战略层面。要实现科学发展,就要有明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在制定实践目标时,要考虑以下因素: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向;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在确定发展战略时,要考虑以下因素:本地比较优势;宏观政策环境;人民群众期望。
政策措施层面。科学的发展战略要靠相应的具体政策和工作措施完成。在政策措施层面,要着重考虑以下因素:第一,政策措施与目标战略的一致性。第二,政策措施有利于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第三,政策措施既要有灵活性,更要注重连续性和一贯性。
体制机制层面。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实践目标、战略、政策以及措施的保障。只有建立起适当的体制机制,才能保证科学发展实践的有效性。要深入研究现行体制机制的弊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视现有体制机制,分析评估其与科学发展的适应性,明确改革重点。同时,制定改革方案。制定方案,要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要求,特别是要突出政府的服务功能,淡化管制意识。
科学发展实践的战略重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从全局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生产低效、资源浪费,发展结构不均衡拉大社会差距,体制机制滞后延缓改革攻坚进程,政府职能不到位阻碍科学发展等问题,是当前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重点。
第一,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科学发展的途径方法问题。科学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劳动、资本等投入的效率,更要关注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不仅要在要素投入上回答如何“做大蛋糕”的问题,还要回答用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什么样的环境资源代价“做大蛋糕”以及如何“分好蛋糕”的问题。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不仅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着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重点是加快发展要素市场和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第三,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解决科学发展的政府支持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推动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把政府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第四,着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解决科学发展的价值目标问题。要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就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作者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副教授,哲学博士;本文系河北省2009年度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实践形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HB2009G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