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低碳经济建设经验及借鉴

2011-12-29徐政华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4期

  
  【摘要】英国作为世界低碳经济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在大力发展新能源、引导民众低碳生活方式转变和推广低碳经济模式上处于领先地位。相比之下,我国目前能源结构和产业模式都存在问题,国外经验值得借鉴,同时要根据自己情况,加大扶持力度,进行碳金融创新,同时引导民众观念转变,寻找适合自己的低碳经济模式。
  
  【关键词】英国低碳经济生活方式能源结构中国借鉴
  
  世界低碳经济的先导者
  英国是世界低碳经济的先行者和积极倡导者。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也充分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先将“低碳经济”见诸于政府文件。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在英国发布,《报告》指出全球每年1%的GDP投入可以避免未来每年5%~20%的GDP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9年4月,英国正式将具有明确法律约束的碳预算公诸于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英国能源与环境变化部发表题为《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报告,号召全世界行动起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7月,英国政府正式公布《英国低碳转换计划》,提出2020年英国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4%的目标。同时,英国政府公布了一系列关于商业和交通的配套改革方案,包括《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和《低碳交通战略》等,低碳经济进入实际操作层面。上述可知,英国已经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推行“低碳经济”,并希望借此大力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占据技术制高点,使英国再一次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近年,英国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大力发展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关键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比如,鉴于本国丰富的风力资源,英国近年开始将风能作为新能源开发的一个重点。自2000年第一个海上风力发电站获准建设开始,通过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英国现在已成为全球拥有海上风力发电站最多、总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预计2020年英国风力发电总容量将达到330亿千瓦,将占到全球风力发电总量的50%。为保证这一计划的顺利实施,英国政府出台了一揽子刺激计划,如政府将投入1.2亿英镑用于大力发展海上风能。同时,英国政府也十分关注其它清洁能源的开发,如加强核能、地热等的开发,并对那些在家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给予补贴等。此外,英国政府还将加强技术监管,以保证上述措施的顺利实施。
  引导社会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英国能源问题专家安德鲁·斯皮德曾经说过“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建设低碳经济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个人不愿意改变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我们习以为常的舒适与富足的生活都是建立在过度消费能源的基础上的”。在积极倡导低碳行为方面,不但英国官方身体力行,一些非政府绿色组织(NGO)在促进社会节能习惯养成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以多种方式提供和传播低碳经济的信息和知识,引导人们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英国的公益广告有不少都是关于低碳经济的,如“充电器不用时拔下插头每年能节约30镑,换个节能灯每年能省60镑”等。英国政府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民众逐渐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低碳消费日益深入人心,成为一种社会习惯。
  在全球大力推广低碳经济模式。英国一直强调“低碳经济”不仅对英国,而且对整个世界都有重要意义,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在国际上推广“低碳经济模式”。英国前首相布朗多次强调,发展中国家不应再延续发达国家历史上那种高能耗的发展模式,可以考虑发展低碳经济的新模式。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情况不尽相同,差别较大,推行低碳经济困难重重,英国提议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尽可能多的技术和财政支持。英国还在全球推销其低碳技术,希望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低碳技术输出,在全球目前价值达3万亿英镑的产业中获得更多的份额,推动其经济发展发展和充分就业。
  如何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亟需研究并解决的课题
  自2006年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把低碳经济作为发展重点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09年,国务院强调要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以期在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在国家推动下,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试点,如保定现已拥有中国唯一齐全的全产业链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企业和最大的风电叶片生产企业。广东、上海、吉林等地也在大力推动低碳经济。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也先行一步,将节能减排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但总体而言,我国仍处于“高碳经济”时代,主要面临四方面挑战:
  现有能源结构不合理。如一次性能源69%依靠煤炭,全球平均水平才24.2%,发电量80%左右来自火电。“高煤、少气、缺油”的能源条件也意味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长期内难以改变,这也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的长期制约因素。
  产业模式仍也重工为主。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到后期的经济发展阶段,在产业模式上仍然以重化工为主导,而且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将成为一个趋势。据统计,目前中国能源消费中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的90%。
  清洁能源成本过高。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如风能发电成本是传统煤电的1.5倍~2倍,太阳能发电成本则上升至6倍~10倍。
  认识误区。个别地区对发展低碳经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低碳经济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一些地区担心实施低碳经济影响招商引资,因而持抵触态度;有的地区将低碳经济与发展新能源设备制造业混同,没有认清低碳经济的实质;还有的地区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是政府投入、节能减排,缺乏积极性,忽视了低碳经济所蕴含的巨大商机。
  借鉴与发展: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指导下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挑战。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能源结构等,探索适合本地区低碳发展的道路,实现低碳经济从区域向整体发展的迈进。为此建议:
  “十二五”发展规划应该强调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确立低碳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优先地位,将其纳入我国“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同时,对低碳经济的先导产业也要分行业制定发展规划,制定高消耗和高污染行业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政府应对市场经济中的各个行业合理引导,分阶段、有重点、循序渐进地推进低碳生产方式,更要制定一套符合当前国情的低碳发展成效统计和考核指标,将其作为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指标。
  积极发展碳金融,探索建立我国碳交易市场。与传统能源相比,CDM(清洁生产机制)项目开发融资难问题突出,存在较大投融资障碍。所以,要进一度推动碳金融理念,逐步建立支撑碳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碳金融产品创新,建立卓有成效的碳金融投融资体系。
  首先,相关金融机构应该建立相应的扶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当前正是大力发展CDM项目的好时机,金融机构应抓住机遇,消除低碳发展的融资障碍,加强对低碳技术、产品和产业的评价分析,加大碳金融的支持力度。
  二是加快碳金融产品创新,大力推广碳交易,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碳交易所。世界各地,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正在逐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形成了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基金、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可以说,碳交易将成为未来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金融工具。当前,香港正在打造国际碳交易平台,北京、上海开设了碳交易所,天津、湖南也都在积极争取打造国内碳交易所。
  三是扩大对低碳经济的财政支持面,加大扶持力度。采取财政补助等方式,加快新型能源的推广。各级财政还应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推广与应用。同时,制定促进节能减排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对新能源的开发。
  四是促成能够有效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伴随《京都议定书》的执行,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将逐渐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技术。在这个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就能够抢占市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得优势。要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提高资源生产率及能源利用率,加强低碳技术领域的信息交流。
  五是引导消费观念转变,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制定面向社会的低碳经济宣传方针,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介让社会大众了解低碳经济的优势,改变低碳经济的大众认知度,如它在缓和全球气候变迁与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学校的低碳行为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如学校、环保团体、政府之间的合作,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低碳行为的认可度。政府也应当支持和鼓励社会性环保团体组织,通过社会教育的方式,让更多的社会大众理解并支持低碳行为。(作者为青岛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