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实践中彰显核心价值体系生命力

2011-12-29毕孟琴吕雅清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4期

  
  【摘要】“实践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性。无论从它形成的理论根源、历史根源还是现实根源来看,都显示了“实践性”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必须以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贫富差距的明显缩小为基础;必须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泼的主流文化建设为载体。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性生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性”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是指这一理论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并以指导社会主义实践为目的和归宿。“实践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性,也是这一体系的理论品格。
  首先,社会主义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社会主义实践,这一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效离不开社会主义实践的检验。体系的内容如何,宣传方法是否得当,践行的效果如何,需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及时反馈。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根植社会主义实践的沃土中才能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是宏观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指南,而不是微观实践活动的教条,它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总结、调整和发展。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为社会主义实践把舵引航。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真正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灵魂和人民精神的归宿,就需要把这种宏观的精神实实在在地内化到方方面面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去。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这一载体,人们才能感受到这一价值体系的作用,才能自觉地用这一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自己的言行。
  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着引导发展、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忽略了对其“实践性”特征的研究和运用,这一体系就会沦为中看不中用的“摆设”。长此以往,社会上缺乏有说服力的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凝聚,人们的思想就会混乱,社会就会动荡。
  从其理论根源来看,强调“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不能用本本去框实践,而只能用实践去发展本本。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和品质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实践风格。正是这种实践的精神和品格,使毛泽东及第一代领导集体最终摆脱教条主义的羁绊而避免了革命事业倾覆的厄运;正是这种实践的精神和品格,使邓小平及第二代领导集体最终挣脱了错误路线的束缚,带领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是这种实践的精神和品格,使江泽民及第三代领导集体冲破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坚定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正是这种实践的精神和品格,使胡锦涛及第四代领导集体及时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实践性”是其本质特性。
  从其历史根源来看,强调“实践性”,是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做出的必然选择。“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久,在中国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90年的成长历程,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历程,其间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王明脱离中国实际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几乎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断送。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了以苏联为样板的经济和政治体制,50年代后期,脱离中国实际的“大跃进”,加上自然灾害,直接导致1959~1961年的大饥荒。60年代,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开始了自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陷入混乱,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巨大的社会灾难使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百姓都在寻求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出路。30多年的改革开放,其成绩是显著的,但是出现的新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并借鉴各国成功的经验,寻找到最佳的解决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作为改革开放的灵魂和归宿必须紧密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其现实根源来看,强调“实践性”,这是应对新时期开放式社会发展模式所带来各种挑战的必然选择。现代化、信息化使世界范围内人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联系越来越广泛、快捷、紧密,相互之间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二是联系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尤其是网络的出现,各种价值观念都在试图通过网络,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这使得各种价值观念传播的自由度更大,影响力更深,冲突也更多,从而形成了今天开放式的社会发展模式。同样,也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起到放大作用,并随时随地冲击着人们的思维和情感。因此,只有更能反映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代表社会大众的利益需求,引领社会现实的发展方向的价值观,才能得到社会大众普遍的认可和接受,才能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反之,则会被否定和排斥。
  在实践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
  在社会实践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需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要以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贫富差距的明显缩小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经典论述始终是人们观察社会,形成社会价值观的理论依据,社会价值观会真实地反映着社会经济生活的状况。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始终走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但是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在效率与公平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又好又快”的目标远远没有实现。具体来讲:一是以牺牲群众的长远利益来换取地方短期GDP的增长或是小集团利益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二是行政性垄断导致收入分配上的社会不公依然是社会极大的不和谐。三是变了味的城市化,使得多数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的口号下,热衷土地财政,推动面子工程,劳民伤财,甚至与民对立。四是经济领域里的腐败远没有解决。五是贫富差距依然在扩大。
  因此,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尽快解决经济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不断调整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利益关系,扩大共同富裕的基础,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提供肥沃的土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以人民民主权力的不断扩大和根除干部队伍的贪腐为关键。良好的民主政治环境,廉洁的干部队伍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只有把这一体系的精神实质内化到政治制度、法律法规中,具体到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上,才能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相适应,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处在初级阶段。封建思想残余,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还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党员、干部队伍。“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许多统治者所熟知和践行,延安时期,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余音犹在:“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共产党的“小米加步枪”能够战胜国民党的美式装备,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真正实现有效的民主监督,“被时代”、“官二代”这些带有讥讽意味的词汇才可能成为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可能自觉成为人们的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需要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泼的社会主流文化建设为载体。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非政治化是一个突出的特点,由于我们曾经把生活中的一切政治化,引起人们今天对政治或多或少的排斥心理,加之市场经济使人们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在物质利益上,导致人们希望远离政治。文学艺术作为文化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人类思想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具有亲和、活泼、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在价值观的传播中,它避免了生冷僵硬的说教,更容易为民众所接受,是价值观传播最重要的载体。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三俗”文化活跃在媒体和网络,成为正确价值观传播的羁绊。活跃在文化界的一部分人仅仅把赚钱当成“硬道理”,却忽略了肩负的社会责任。因此,文化界只有担当起社会责任,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作为我国文化活动的主旋律,才能春风化雨细无声,于潜移默化中塑造着“社会的灵魂”。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执政党执政理念的集中概括,并非是群众个人从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因此让人们去了解和认同它,还需要大力宣传教育。我党在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的同时,一方面要更加关注民生,从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体现这一价值体系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宣传形式上的大众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春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民众的认同。(作者分别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副教授;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讲师;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社科联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00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