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把握与践行

2011-12-29安红张东明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4期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这是党执政近六十年来又一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开拓。通过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精神、科学精神等特征,提出在学习、贯彻和实践、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应努力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时代精神科学精神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立足新世纪新阶段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继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之后又一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我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一个社会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系的基本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地作用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社会发展的共同认识,对于团结和带领人民共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具体而言,它主要有两方面的特征:很强的时代性和很强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性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时代精神。有人说,当今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一往无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日益变换、文化娱乐花样不断、信息交流灵活多变的时代。但是,与社会财富快速集聚不相和谐的是,恐怖事件频频出现,恶性事故接连不断,生存环境严重污染,理想信念迷茫混乱。尽管我们国家60多年来一直坚持社会主义,一些人的信仰依然出现了危机,精神也日见萎靡,社会问题不断积聚,甚至于解放初被消灭的黄、赌、毒也重新复辟。有鉴于此,党中央决定在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的提出,有助于人们在当前的历史情境下,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弘扬优秀的精神、情操,培育文明的道德风尚。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民群众行为的动力与原则,有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必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性,体现了极强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被证明了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化,马克思主义焕发了勃勃生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事实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指引我们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中不断走向胜利,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国内出现了复杂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如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机制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这些变化必然引起人们的价值选择和社会意识日趋多样化,一些错误的、落后的、甚至是腐朽的思想文化侵蚀着人们的头脑,冲击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比如有人提出中国要在思想文化上实行“多元化”、在所有制上“私有化”、在政治上“多党制”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视而不见。越是社会思想观念多样化,越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进的思想基础。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感召下,才能有效地团结不同社会阶层,整合多样性的思想认识。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决了中国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理想是有层次的,不同阶段,人们追求的理想也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理想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从历史进程上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共同理想是在经济上完成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党的十七大对其作出了明确界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共同理想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能够最大限度的团结社会各个阶层、利益团体为这个共同理想而奋斗。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号召全体中国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对于民族精神,胡锦涛同志深刻地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一致、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支持着中国人奋发向上,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精神实质。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敢于实践和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时代主题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正是依靠这种时代精神,才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绩,因此,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融合,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解决人们的行为规范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本的行为规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基础。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它从八个方面对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做了规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基本的道德规定,是人们行为的价值尺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我们在学习、贯彻和实践、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应努力做到以下五点,即孔子后裔子思在《礼记·中庸》中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博学之”要求我们要广博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大体系,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情操、道德风尚。上述每个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要想真正的理解和把握,需要广博地学习、领会。例如,我们的指导思想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内容,若不能全面、系统、深入、透彻地学习,是难以真正掌握的。二、“审问之”即详细地探求。在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我们一定要勤于动脑、勤于动嘴、勤于动手,只有这样,才能善于释疑解惑,真正把问题搞清楚、搞明白。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什么两种精神都要弘扬?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怎样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发扬光大?这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探求。三、“慎思之”即慎重地思考。在学习、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养成“慎思”的好习惯,不仅在行动上按照体系的要求去做,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慎思”明白为什么做、怎样做以及做的意义,从而形成贯彻落实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科学性。四、“明辨之”即明白地辨别。学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立场和理念去分析、认识、辨别社会上的各种事物,才能认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哪些是过渡性的措施,哪些是长远的利益所在,从而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去规范、引领自己的言行。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搞好改革创新,不唯古、不唯洋、不唯书、不唯名,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为准则去推进文化传承和发展,推进各项改革和创新。五、“笃行之”即扎实地去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基础上,认真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落实。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做起,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每一项要求,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落到实处。
  《礼记·中庸》还曾写道:“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这就是说: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问则已,既然求问,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清楚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切实做到圆满成功绝不能终止。我们今天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也应该有这种精神,力争学到最佳境界,力争取得最佳效果!(作者分别为秦皇岛市新华书店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