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企业内控制度欠缺成因及影响

2011-12-29夏红蕾蒲林昌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5期

  【摘要】由于国家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倾斜政策效应及其它历史原因,东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西部乡镇中小企业由于受诸多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导致了企业内控制度欠缺,从而使企业在发展中降低了经营效率,增大了经营风险,降低了信用度,出现融资难,现代管理制度难以有效推行,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等问题。
  【关键词】内控制度 管理者素质 管理目标 经营成本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选择了一条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到有重点的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在这一转型时期,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西部内陆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而造成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东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上的差异。由于国家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倾斜政策效应以及其它历史的原因,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与西部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东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巨大差距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部乡镇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观念淡化,内控制度薄弱进一步加大了发展成本,阻碍了其健康发展。
  
  西部乡镇中小企业内控制度现状
  
  内部控制最初称为内部牵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牵制的内容不断丰富、扩展,从而使内部控制已从单纯的内部牵制发展为内部控制结构,目的在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通过相关调查显示,有80%左右的乡镇企业都建立了内部控制,但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总体上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西部乡镇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尚未认识到内部控制的意义,所以未能制订完善的、成文的内控制度,即使已经制订出相应内控制度的企业大多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企业雇佣人员一般未经过严格的考核,对职工未形成一套关于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的制度,人事政策不完善,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企业内控制度的制订未能针对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顾此失彼现象较严重。控制制度不健全,控制环境极差。这类企业往往不重视财务管理,财会人员变换频繁,素质较低。费用报销手续不完备,成本核算混乱,做账不规范,有的是家族式管理,内部控制更是无从谈起。
  
  西部乡镇中小企业内控制度欠缺的成因分析
  
  企业内部因素。第一,企业管理者素质缺乏全面化。西部乡镇中小企业大多是由政府借助于当地能人的力量而创办的,在其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依靠这些能人使乡镇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这些经营管理者常依靠经验实施管理,新的观念和信息较少。管理者容易形成家长制管理,个人独断、自负,企业缺乏民主,社会上更优秀人才难以加盟。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个人综合素质不全面时,由于企业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集体的决策机制,特别是缺乏约束经验者行为的有效监督,决策失败的可能性增大。管理者综合素质不足,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导致企业内控环境越来越差。
  第二,企业人才机制缺乏社会化。企业成员大多具有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企业负责人传统伦理观念浓厚,往往对企业成员缺乏严格要求,企业“内部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的价值观念的规范要求难以自觉遵守,内控制度经常被“内部人”违背。人才机制的社会化就是使人才能够在开放与竞争、激励与约束完备的环境中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去。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聘用管理人员其目的是最终形成以非血缘、亲缘、地缘关系成员为主的内控体系。
  第三,企业管理目标短期化。追求短期利益,急功近利是西部乡镇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大部分企业过于注重业务的扩张,而忽视了企业的控制。在这些企业里,最具权威的部门往往是市场营销部门,而本应监督和控制该部门的财务和内部审计部门却不得不为之服务。虽然从短期来看,重扩张轻控制的确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但时间一长,就会影响企业的形象,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西部一些乡镇中小企业在“小富即安”思想的支配下,缺乏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小富即安”思想阻碍了二次创业,导致企业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和创新机制。
  第四,企业治理结构缺乏科学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内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从目前情况看,西部大多数乡镇企业积极推行改制后,虽然形式上也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大多往往产权不明晰,出资人缺位,未能形成有效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从而使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运行。西部乡镇中小企业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家长式管理,很少由董事会集体决议。这样虽能减少代理成本、节约交易费用,但是却非常不利于决策的制定和风险的防范。
  第五,企业管理理念缺乏现代化。我国西部许多乡镇中小企业由于管理理念落后,管理过程中不重视内部监督,在其创业阶段为减少人员费用开支,根本没有设置内部审计部门。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也未能相应适时设置,即使设置的企业,其内部审计没有独立性,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地监督其他组织的活动。同时由于管理理念落后,管理过程中缺乏内部信息沟通。
  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第一,乡镇企业的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目前在社会上对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有模糊认识,乡镇企业的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却又缺乏协调的问题比较严重。乡镇企业管理体制不顺、机构散、职能虚、队伍弱、手段少的问题越来越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困难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弱化。有些地方的乡镇企业划归经贸委,有些地方的乡镇企业划归发改委,还有一些地方的乡镇企业划入中小企业局,有的省只是在经贸委的中小企业处设一人专管乡镇企业工作。在市、县层面,乡镇企业管理部门更是五花八门。
  第二,乡镇企业发展成本升高。西部乡镇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一方面存在着产业层次较低、科技能力薄弱、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等问题,另一方面对乡镇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基本消失,政策地位边缘化。再则,西部地区乡镇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缺乏平等性。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企业发展政策上的“一刀切”,加剧了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环境的不平等性。同时,近年出台的某些涉及企业发展的政策,过度强调城乡企业接轨,与发展乡镇企业的现实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实际需要脱轨,加剧了欠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环境上的被歧视问题,由此导致乡镇企业与城市中小企业相比,在获得抵押贷款方面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西部乡镇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欠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降低了经营效率,提高了经营成本。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能使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提高经营效率;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促进整个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目前西部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中小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以致管理失控、资产流失、经营失败,从而导致经营成本升高。
  导致经营风险增大。有些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意识薄弱,不能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其根本原因在于内部控制欠缺,企业难以有效防范经营风险,降低了经营管理效率,难以实现管理层的经营目标。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经营风险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信用度降低,会计信息失真,导致融资难。由于西部乡镇中小企业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效益不稳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其贷款的风险较大。同时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真正比较正规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核算混乱,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各种需要的财务信息。加之我国社会信用的普遍欠缺以及担保体系的不完善,使得银行难以了解到企业的全面信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凸现,金融机构的贷款意愿也普遍下降。而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及企业面临的风险是资金方更为重视的内容,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就无法清晰地将企业的产权关系、资产权属关系、关联企业间的关系、企业及公司业务等展示在投资者面前让投资者放心。
  企业全体成员的积极性难以调动。不少西部乡镇中小企业没有制定一套规范化、科学化的员工奖励制度,内部控制欠缺,企业利益如何分配:财富多少用于员工、多少回报股东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容易产生分配不公的对立情绪。企业失灵的利益分配机制,将导致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优秀人才的流失、员工积极性的丧失、工作效率的低下等,从而增大了发展成本。
  现代管理制度难以有效推行,企业难以做大做强。西部乡镇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欠缺,使其无法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其活动过程进行有效检查、约束和调节,不能确立企业的经营风格,无法使企业经营者明确:对待和承担经营风险的方式;依靠文件化的政策、业绩指标以及报告体系等与关键经理人员沟通;对财务报告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措施;对信息处理、人员所持的态度等。这些最终导致企业管理指令难以有效贯彻执行,企业信息无法有效共享,企业难以作大作强。(作者分别为重庆理工大学财务处会计师,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基于山地资源综合开发的山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XJY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