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区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2011-12-29金青梅吴疆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5期
【摘要】西安浐灞生态区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社会参与度不足、核心关键技术创新不足以及生态区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不足等诸多问题。浐灞生态区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把握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建设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区。
【关键词】西安浐灞生态区 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新西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浐灞生态区建设作为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激活了西安城市品牌资源的新聚集和新发展,是适应“低碳、环保、绿色、生态”新时代发展的城市主题形象的理念与定位。
西安浐灞生态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浐灞生态区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在机制、制度、管理、建设、财政、能力建设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等组织领导机构;设立了生态管理局、湿地管理办公室、水环境管理中心等专业管理机构;制定下发了浐灞生态区《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办法》、《生态建设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规划》等一系列管理文件,使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充分的政策保证和有效落实。
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明显。一、水环境治理。生态区大力推进浐灞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二、大气环境整治。生态区落实《污染减排实施方案》、《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等制度,加快集中供热及配套工程建设,建立了一批新能源示范工程。三、噪声控制。生态区明确各功能区环境噪声标准,加强区内防护带、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开发数字浐灞管理系统,加强对交通、建筑施工、住宅区生活噪声及各类设备噪声的监督和污染控制。四、垃圾治理。生态区遵循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治理原则,利用建筑垃圾进行河堤建设和土方造型;已建成社区中,生活垃圾84%实现分类收集、回收及压缩清运。五、生态景观建设。生态区已完成生态堤防建设50公里,建成橡胶坝4座,观景码头7座,4座跨河桥,河流湿地覆盖率9.8%;新增绿化面积6700亩,林地覆盖率达15%,生态用地比率达到21.8%。
生态人居形成品牌。浐灞生态区已被市民公认为是西安人居环境最好、最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中新集团、盛邦集团等大批知名企业相继入住;医院、餐饮、文化、教育、邮电、银行、超市等城市配套项目建设全面展开。生态区内新开发项目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垃圾收集,处处渗透生态理念。新建社区绿化率超过35%,人均绿地面积13平方米,可再生能源使用率7.7%,清洁能源使用率100%。
生态产业稳步发展。浐灞生态区坚持以循环经济理论统领区域产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与西安市支柱产业之间的循环和连接,实现上下游产业互补结构和生态补偿;重点发展金融、商贸、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科技研发、教育、房地产以及体育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生态农业、花卉养植、科普教育、观光休闲等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区已成功启动浐灞金融商务区建设;引进知名房地产十余家,打造以房产、主题乐园为龙头的生态宜居产业;沿浐、灞两河沿岸打造沿河生态旅游廊道。
生态文化呈现多元化。浐灞生态区努力把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水平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培训,组织专家、学者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使生态标准成为公众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挖掘浐灞历史文化资源,依靠广运潭、半坡博物馆等历史素材,促进浐灞文化发展;通过开展湿地公园建设,加强湿地科普教育,提高公众湿地环境保护意识;依托污水处理厂建立水环境教育基地,增强市民的生态环保道德责任感。
西安浐灞生态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参与度不足。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级利益主体,包括政府、公众、企业、环保非政府组织等的共同参与及合作协商。但从浐灞生态区目前的建设情况看,政府和企业是参与浐灞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主体,其他多方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低、涉及面窄,参与途径不多、不畅,参与效果不明显。生态专家咨询委员会、生态环保联盟等环保非政府组织发育迟缓,其数量和质量均难以满足区域生态环境监督和治理的需要,在环境决策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广大公众及社会力量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社会参与的主动性和协调配合性不足,没有形成整体联动的推进合力。
生态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创新不足。生态技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前提。废物资源化、生态效率化、能源与资源消耗的降低和废物的减排等都需要先进的生态技术和工艺。目前浐灞生态区内与生态工业发展相关的技术引进、开发和创新能力尚显薄弱,生态工业链中的物质流动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的生态化改造还缺少先进技术的支撑;生态规划技术、信息技术、物流链接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水重复利用等技术还不够成熟;相关行业和产业间的关联、协调、配套关系还比较松散,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还显滞后。
生态教育和生态文化体系不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社会生活、居民心理、集体行为、城市社区特征以及各种城市社会问题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根本的是与人的创造能力、认识能力、文化品位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浐灞生态区目前还没有实现对区域传统生态文化和现代生态建设文明成果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没有形成健全的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伦理、生态文明观还没有完全渗透到政策制度、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还缺少涉及社会空间布局规划、人口、就业、居住、城市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和市政设施及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内容的生态文化教育。
生态区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不足。区域劳动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覆盖面还不够完整,救助水平还比较低;城市居民之间、城乡居民之间贫富差距有扩大趋势,城乡一体化发展不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另一方面,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和区域交通枢纽建设也存在较大不足,区域优势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区域间道路网系统的整体效能还未体现。
西安浐灞生态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
完善生态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参与制度。应通过完善环保听证制度、加大生态信息透明度,创造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环境;积极发展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环保非政府组织,发挥其在唤醒环保意识、普及环保知识、促进生态信息交流、加强有效外部监督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大对企业的环境执法力度,规范其环境责任行为,并加强环境责任意识的引导和教育,鼓励循环经济产品的生产、营销,将环保责任列入企业评定标准,建立环保优先的生产和消费机制。
推进生态区生态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必须进一步深化影响生态经济科学发展的深层次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把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加大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先进、高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产业集群;加强生态建设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力度,在促进污水处理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等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开发的同时,加强对资源替代技术、多功能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研制开发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小流域生态治理技术等充分利用资源和优化生态环境的技术开发和创新。
建立健全生态区生态教育和生态文化体系。应着力培育生态文化,加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的宣传与教育;积极营造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公众形成低碳、文明、简约的生活方式;创建生态教育基地,为大、中、小学生开设形式多样的校外生态教育和环保实习课堂,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生动的生态讲座与体验,使生态文明教育普及、公众参与广泛深入;抓住浐灞品牌的独占性,进一步开发已有精品,凝练文化向心力,承接灿烂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凝聚的生态文明成果;地方政府应通过颁布相关政策规定,保障对环境教育的投入,向公众提供免费的环境教育,构建全民、全程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统筹协调生态区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促进当前发展与谋划长远发展更好地统一起来,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并行,实现新型工业与生态文明的科学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促进区内外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国际社会在湿地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加快培养适合生态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强区域交通枢纽功能建设,促进道路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作者分别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工程师;本文系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西安浐灞生态区转型期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KRM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