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对决策认识论的理论贡献
2011-12-29刘耀京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5期
【摘要】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决策的根本思想路线,也是陈云决策思想的灵魂。陈云继承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决策认识论进行了概括。他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原则;主张“论事不论脸”;强调遵循事物客观规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锐意创新,才能科学决策。
【关键词】陈云 决策认识论 理论贡献
从认识论的角度审视,决策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决策的得失成败。任何一种决策思想都是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作基础的。科学决策思想的哲学基础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灵魂和核心,就是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八个字。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决策的根本思想路线,也是陈云决策思想的灵魂。在决策实践中,陈云继承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决策认识论进行了概括,使之具体化,以实现科学决策。对此,陈云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原则
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①因此,为了能够作出正确决策,就要以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
陈云对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讲话中对实事求是这一古语所做的科学解释②,极为推崇,信奉终生。并且,他不是去背诵毛泽东的话,而是自己用心去理解,去体会,形成自己的观念、语言和主张。在这一过程中,陈云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了创造性发挥,概括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陈云用“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九个字概括了一般原理和具体实践的关系。1940年12月23日,他在《学会领导方法》的讲话提纲中写道:领导机关决定计划、做决策时,“要做到主观与客观一致”。③
陈云认为:“只唯实”是决策不可背离的思想准则。他说“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④,是指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上”。对于上级的指示、政策、决议、文件要认真讨论,领会其精神实质,并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所谓“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⑤,是指要用科学态度对待“书”。陈云强调,学会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全党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所谓“只唯实”,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⑥,“只唯实”是“不唯上”、“不唯书”的目的所在,其核心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实际情况办事,一切决策要“适合于客观实际情况”,“建立在客观可能的基础上”。⑦要做到只唯实,就必然要把人民利益作为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决策。
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处理问题,既是唯物论,又是辩证法。但是在决策实践中,总有些人不能从实际出发。陈云认为,犯错误的人,不是对实际情况一点不了解,只是了解的情况是片面的,误把局部当成全面。他提出交换、比较、反复的办法以避免片面地看问题。所谓交换,就是为了了解事物的全面情况,要将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互相交换。所谓比较,就是指对于各种意见进行比较。所谓反复,就是说不要匆忙做决策,需要有一个反复考虑的过程和时间。“交换、比较、反复”是陈云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创造性发展和重要贡献。
主张“论事不论脸”
在陈云看来,立场问题是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前提,即: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如果做决策时掺杂个人得失和面子在里面,就是立场不正。所以,陈云同志指出,要敢于讲真理,不要只讲面子。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敢于讲真话,要有只讲真理不讲面子的品格。如果对事情看错了,行动也错了,就纠正一番,以后可以少犯错误。“犯了错误,研究教训——决不丢脸。不研究才丢脸。”⑧并且,这是一个立场问题——无产阶级立场。如果只是为了做官,就决不会实事求是。
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陈云在长期的革命生涯和决策实践中,十分重视研究和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其著名论断“只唯实”即为按客观规律办事。
在民主革命时期,陈云就强调:“必须善于去了解各种环境的不同,善于采取适合于当时当地环境的工作方法。”⑨1957年,陈云提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⑩否则就会出现经济混乱。如何把握这个界限呢?他指出:在我们这样的大国,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11}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地发展,陈云十分重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如果盲目追求高速度,造成不平衡和混乱,其结果反而会慢,欲速则不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又指出:“目前人民向往四个现代化,要求经济有较快的发展。但他们又要求不要再折腾,在不再折腾的情况下有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应该探索在这种条件下的发展速度。”{12}
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锐意创新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陈云正确把握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实事求是,就是在客观情况有了变化的时候,根据实际得出新的认识,提出新的办法,而不是停留在旧的认识上。根据新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对策,以做到决策过程中的不断锐意创新。这是陈云对唯物辩证法在决策中的运用。特别是政治经济形势出现大的变革的时候,陈云更是高度注意研究变革带来的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方法和政策,从而将工作推进一步。
1956年11月11日,陈云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强调,为了适合现在的情况,过去的那套办法必须加以改变。“大跃进”运动后,通过调查,陈云发现了农村人民公社领导体制的一些弊端。他认为,农民的普遍意愿是实行联系产量、甚至包产到户的经营方式。“包产到户还不彻底,与其包产到户不如提分田到户。”{13}对这样一个事关大局的大事,究竟是提出来还是不提,确实是个大难题。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向毛泽东建议:可以让农民重新分田即包产到户或大包干的办法,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业产量。虽然他的主张遭到毛泽东的批评,被视为“右倾”,但他的深入思考为后来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十分宝贵的思想基础。
陈云率先垂范,勇于创新。即便是在“文革”年代,他亦坚持学习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1973年复出工作不久的陈云就首先提出要很好地研究资本主义。同年5月5日,他提出要注意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规律。他说:“现在消息真快啊!美国的播种面积,各地的气候变化都会很快影响市场价格。”{14}这对冲破当时外贸领域里“左”的思想的束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外贸领域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情况变了”,“形势变了”,“不要被那些老框框束缚住”,{15}这些提法和做法大大打开了外贸工作者的眼界。陈云的这些思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些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1976年10月,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陈云冲破了当时的思想禁锢,在对国情和建设规律的认识基础上,坚决抵制“两个凡是”,率先提出恢复邓小平工作和为1976年天安门事件平反,在此基础上,促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功召开,从而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使新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陈云认为,决策时的“创造精神”必须是以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的,必须对“创造精神”予以正确的理解。他指出:我们所提倡的创造精神,既不同于墨守成规,又不同于乱撞乱碰。
由上可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陈云决策思想和决策实践中,处于核心地位。要做到正确决策,必须自始至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②“‘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③⑦⑨《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32页。
④⑤⑥⑩{11}{12}{15}《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1、52、268、219页。
⑧《陈云文集》(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66页。
{13}《陈云传》(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321页。
{14}《陈云文集》(第3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4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