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文化演化问题的研究

2011-12-29许文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5期

  【摘要】借鉴生物学演化理论对大学文化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将大学文化概括为四种状态,将大学文化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大学文化的演化按其演化动力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演化和强制演化两种方式,大学文化的变迁是这两种方式协同作用的结果。在大学里,可以通过这两种方式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大学文化 演化状态 演化方式 影响因素
  
  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在高等教育活动中薪尽火传、长期积淀、不断发展起来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①。2002年9月,在国家教育部支持下,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组建的“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大学文化研究思潮的兴起②。我们借鉴生物学有关演化的理论对大学文化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高校开展大学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大学文化演化状态
  
  大学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其过程性。伴随着高校的历史变迁,根据对我国高等院校不同发展时期大学文化状态的论述和对大学文化现状的观察,可将大学文化大致概括为四种状态:默契文化状态、离散文化状态、形式文化状态和系统文化状态。
  默契文化状态多见于大学创办初期。大学创办初期,大学文化没有明显的表现形式。但是由于目标明确,做事默契,合作往往是愉悦的。离散文化状态多见于院校合并初期,原有的大学文化不可能因为院校合并而消失,行为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在一定时间内仍受原文化的影响。形式文化状态多见于有一定办学历史的高校。高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行为规范和运行机制,但其大学文化尚不系统,这种文化往往停留于表面形式。系统文化状态侧重于对大学形象识别系统(University Image System,简称UIS)的构建,经过对大学文化的系统挖掘,办学理念清晰,发展思路明确,能够引领大学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更高层次的文化。
  应当说,状态于过程中得以表现,过程又于状态中表现出其实质内容。可以把大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探索阶段、融合阶段和可持续发展阶段。从动态的角度进行观察,如果学校教育教学经验不足,理念缺乏,认识不到大学文化的重要,则大学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办学时间的增长,教育者片面注重知识的积累、办学规模的扩张,学校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这种大学文化通常是离散文化,大学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大学的发展,开始陆续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这种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很可能是模仿或学习其他高校的,这种文化往往流于形式,表明大学进入融合阶段。当大学开始注重内涵建设,教育理念、办学思想、行为规范等有了明确的表述,则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大学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科学知识,并推动科技发展和文化创新的机构③。办大学就是办文化,所有大学人都应该本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共同营造融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于一体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氛围,从而把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到大学文化建设高度,即大学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阶段,或曰创新发展阶段。
  大学文化状态与大学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并不一定是一一对应关系。因此,研究一所高校的大学文化,我们既要考虑大学的文化状态,也要考虑大学的发展进程。
  
  大学文化演化方式
  
  大学文化的演化包括内容演化和形式演化两个方面。大学文化的演化按其演化动力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演化和强制演化两种方式④。自然演化表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大学文化施加影响的过程,其动力来源于大学内部;强制演化表现为学校领导者或学校上级部门对大学的影响,其动力可能来源于政策制度或外部压力。
  自然演化。自然演化是指大学文化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自然形成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高校的主体,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往往面临多种选择,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复进行,他们慢慢从中找到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对于在学校里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将这种储存于师生中的共有知识、体验、职业认知和价值趋向称为大学文化。随着大学的日益成熟,大学文化的同质性会越来越强。这是大学文化自然演化的结果。自然演化是大学文化传承延续的需要。
  强制演化。在高校发展的进程中,当教育管理者发现他们的管理方式、办学理念与环境不相容时,就会致力于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此时,教育管理者会想办法打破大学文化自然演化的进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自上而下的以适应环境为目的强制改变原有文化的过程,就是大学文化的强制演化。强制演化是大学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
  演化理论认为,系统的演化过程,既带有随机性又具有系统性;既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因果性⑤。大学文化的自然演化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其对大学文化的影响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影响。
  
  大学文化演化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文化演化的因素很多,从主客体角度来划分,其主体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变化;其客体因素主要包括大学长期发展的渐变因素、突变因素,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促进了大学的发展,同时也引起了大学文化的变化。
  教育家治学理念的变化。由于教育家特别是高校领导人拥有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当高校领导人发生更迭或是其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时,往往会引发大学文化的变化,这时大学文化的演化以强制演化为主。高校治学理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有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办学思路有了重大变化;二是大学的领导者发生了更迭,新的领导者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从而导致治学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道德情感等的变化。
  大学师生需求的改变。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之魂,是比校风、学风更深刻的文化特征,而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⑥。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既需要教育家的倡导,也需要师生的响应。在大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师生素质的不断提高,其精神需求、价值追求等也会发生变化。在办学初期或者进入大学不久,师生由于对教育教学活动认识不深,比较容易接受领导和指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们对于教育教学活动、人才培养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他们希望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希望被信任,希望在人才培养方面获得更大“授权”,进而促进“授权文化”的诞生。因此,大学师生对大学文化的影响往往是渐进的自然演化过程。
  大学的发展。我国进行的第二次院校调整,催生了一大批万人大学,有的甚至超过十万人。大学的规模扩张及多校合并对大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化多样性在大学开始显现。规模大学的显著特点是人数多、结构复杂。新人的加盟或融入、院校的合并、网络文化的发展、教育国际交流的增多,这些因素导致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的碰撞,容易引起大学本土文化的变异。因此,大学发展对大学文化的影响也属于自然演化的范畴。
  重大事件。重大事件既包括高校内部的重大事件,也包括高校外部的重大事件。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将对学校环境产生影响,引起大学文化的突变。例如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教育政策的变化等都会对大学文化产生影响。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211工程”、“985工程”就催生了一批研究型大学向世界高水平大学迈进。这些大的工程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教育管理者对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营造创新型人才的生成环境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势必会引发大学文化的变革,是大学文化强制演化机制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演化理论,其主要机制本指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物种间的竞争;自然演化过程会使物种的特征被保留或淘汰。同样,大学文化也具有与其相类似的特征。文化基因在传承繁殖的过程中,经由复制(模仿)而传递给子代;当然也可能由于外力的影响,使新的文化元素诞生,也可能使原有的文化元素消失。考察大学文化的演化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大学文化的变迁是自然演化和强制演化两种方式协同作用的结果。在大学里,如何通过自然演化和强制演化两种方式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可能是我们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本文系河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09GJYJ-B37)
  
  注释
  ①李延保:“关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思考——兼谈现代大学文化建设”,《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8卷第1期,第189~201页。
  ②吴婉湘,方海明:“大学文化与校园文化辨析”,《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6期,第96~98页。
   ③李延保:“现代大学文化精神与历史传承”,《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4卷第6期,第1~9页。
  ④⑤邢以群,叶王海:“企业文化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探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6卷第2期,第5~11页。
  ⑥刘嘉诚,徐松芝:“师德师风建设对大学精神教育与教学发展的作用”,《大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