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地的视角探讨城市化的定义
2011-12-29王耕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5期
【摘要】城市化的人口迁移最终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城市化的前提是以土地的产值差异为前提,这种差异的消失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从土地视角出发,城市化可以认为是以土地产值差异为前提、以人口流动(迁移)为基础,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达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化 土地资源 人口迁移
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面对如此重大的问题,人们对城市化的认识却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对城市化的定义上。目前对城市化的定义繁多,导致对城市化的认识混乱,因此,探讨城市化的定义及城市化的本质,显得非常必要。
城市化定义的综述
工业化型的定义。工业化型认为城市化是一个把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过程。这种定义主要缘于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率大大提高,工业化的过程中为就业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吸收了部分农村转移过来的劳动力,因此把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同起来。其实,工业化只是作为城市化的催化剂加速了城市化的速率而已,城市化既不是因为工业化而发生,也不会因为工业化的完成而结束。
社会转型型的定义。社会转型型认为城市化是一个把农村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的过程。这种定义缘于城市化进程中,有部分农村社会变成了城市社会,农村土地变成了城市土地,农民变成了市民,过着城市社会的生活。但问题是农村和农业是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很多是由农村地区供应的,我国现在大搞新农村建设,正是因为农村本身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社会转型不是城市化产生的原因,也不是城市化最终的结果,因为城市化的最终还是会有农村的存在。
人口转变型定义。人口转变型的城市化认为,城市化是一个把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工程。这种定义主要缘于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为农村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提供了工作岗位,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因此,城市化是一个把农村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但是农村或者农业仍然需要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为城市提供生产资料。这一定义能够很好地解释城市化在人口方面的反映,但农村地区的人口转变为城市地区的人口也只是城市化的一种结果,因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人口也会流向郊区,农村也需要劳动力来从事生产。
地理空间转化型的定义。这种观点认为,城市化是一个把乡村空间变为城市空间的过程。其主要缘于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地区城镇人口比重增加,农业产业比重减少,人们的生活方式、物质面貌逐渐向城市特征靠拢。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保持大量的农业景观,因为城市的发展是以农村提供的物质作为基础的,只有城市空间(景观)而没有农村(景观)的城市化是不可能的。
上述多种不同的定义,主要是从城市化所产生的结果出发,并结合城市化的发展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得出了不同的城市化的定义。由此得到的定义或观点虽然能够解释或描述城市化的某一方面,但没有从根本上阐述城市化的本质。
从土地的视角定义城市化
从土地视角定义城市化的原因。土地是人类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自然资源宝库、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其他一切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的来源和依托。从土地作为出发点,来探讨城市化的定义,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土地是城市化进行的载体。城市化是在土地上进行的,土地由于其物理特性,具有承载万物的功能,成为人类进行房屋、道路等建设的地基。土地是城市建设的载体,也是城市化进行的载体。其次,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最后,土地是人类生产及财富的源泉。土地是人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自然资源,为其他一切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的来源和依托。土地与人类财富的关系,正如威廉·配第所说的那样,“土地是财富之母”。
城市化定义的理论基础。对城市化的界定,从土地的角度出发,主要涉及以下一些理论:
一、土地的固有性质。土地具有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报酬递减等特性。①土地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即便是大陆漂移等地质运动,在几十年、几百年间对地球陆地面积和位置的影响微乎其微。地球表面是自然形成的,地球表面积具有不可扩展性。虽然人类可以通过围海造田来扩大土地的陆地面积,但这样的扩展也只是土地不同类型的转化,就整个地球表面来说,并没有扩大。土地报酬递减是指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报酬递减的后果,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人们不得不寻找别的更适合生存和生产的土地。
二、土地价值差异。土地的价值差异主要表现在土地的单位产值上,也就是说土地价值的不同往往是由于其产值差异决定的。而土地的产值差异,主要是由于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所造成的。土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以及气候条件(光照、温度、雨量等)的不同,会造成不同土地的产值差异。土地的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人类对土地的投入以及对土地的整理活动。经济条件不同,土地的产值也不同,比如道路修建、城市建立以及其他一些活动,都可能使土地产值发生变化和不同。
三、人口迁移理论。英国学者E·G·Ravenstein在十九世纪提出了一种人口移动理论,美国学者E·S·Lee在总结E·G·Ravenstein提出的人口迁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人口迁移主要有如下一些规律②:一、人口迁移的规模因两地之间的差异而不同;二、迁移规模因人口群体的结构和特征而有所不同。三、当一种大的迁移流形成之时,必然会产生一种反向迁移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流动或者迁移是城市化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外部特征,因此人口迁移理论对城市化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对可持续发展定义取得共识。③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尽管可持发展不是城市化的起点,却是城市化的终点,是城市化发展的目标。
城市化的定义。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由于以下一些原因导致的:首先,是土地的固有性质所引起的。土地面积有限,人们不能进行更多的生产,而过多的投入又受到报酬递减规律的限制,不可能随着投入的增加而一直增加,因此,迁移到产值更高的土地上成为必然。其次,不同地域的土地产值不同,这种产值差异足够大的时候,会导致人口在不同的地域间流动,人口的这种流动是伴随人口的数量增加(包括人口需要的增加)以及土地产值差异增大而进行的。在城市化过程中,人的需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生存的需要,人们会选择产值高的土地,因为产值高的土地易于生存,理性的人不可能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愿意呆在贫瘠的土地而不愿到肥沃的土地上去生存,愿意呆在农村而不愿进城。另一方面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体现在价值上,而价值的高低往往可以从收益高低来体现,城市土地的收益一般而言要高于农村土地,因此,从农村到城市,使得人的需要趋于得到满足。
由于土地具有固定不动的特性,同时人口具有流动性的特性,所以城市化的过程是人的流动性和土地的固定性有机结合的过程。④土地不能移动,所以城市化的类型大致会有两种:一种是乡村人口流动到城市,另一种是城市土地向外扩张。人口流动首先在自然条件产生土地产值差异的区域流动,比如人们总是聚居在土地肥沃的地区而不是土地贫瘠的地区,进而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流动。
城市化的人口迁移最终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城市化的前提是以土地的产值差异为前提,人们在不同产值的土地间流动,当土地的产值差异消失的时候,城市化率会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变,因为流向城市的人口和流向农村的人口达到了平衡。严格说,土地的产值差异本身不会消失,但由于人口的流动,导致土地的人均产值差异最终消失。而这种差异的消失是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尽管可持续发展不是城市化发生的原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却成为城市化发展的目的,也只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城市化才能健康进行。
综上所述,城市化的定义可以认为是:以土地资源价值(产值)差异为前提、以人口的迁移为基础,在不同的土地上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达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简单说来,城市化是人口流动寻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作者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注释
①毕宝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郑杭生,李路路:《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③刘培哲等:《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年。
④王耕源:《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政策研究》,西安:长安大学图书馆,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