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大学生犯罪趋势及预防
2011-12-29李军明兰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5期
【摘要】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部传统道德行为规范带来各种挑战,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潮不断冲击人们的思想。受其影响,西部欠发达地区大学生中的侵财型犯罪、网络犯罪等日渐增多。针对该趋势,应完善法制教育模式以及学生资助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立预防犯罪长效机制,防止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大学生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西部欠发达地区 大学生 犯罪趋势 预防对策
大开发战略在推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的传统道德行为规范带来了各种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潮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观念。受此思潮冲击,法律意识相对薄弱的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大学生中,以侵财型犯罪为主的多样化犯罪日趋增加。因此,准确把握当前这类高校大学生犯罪的趋势及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犯罪预防工作和法制教育工作,对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大学生犯罪趋势
以传统打架斗殴方式侵犯人身权利为主的单一犯罪,逐渐转变为以侵财型犯罪为主的多样化犯罪,并日趋严重。过去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大学生犯罪类型大多集中在由打架斗殴引发的各类犯罪。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过分角逐物质利益成为现实生活中一种错误导向,“金钱万能”观念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受这类错误观念影响,大学生对物质欲望的过度追求也将成为当前这类高校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动机,犯罪行为的危害性也日趋严重。
网上诈骗、盗窃等犯罪手段逐步取代传统型犯罪手段,智能化犯罪出现。近几年,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推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全国高校得到广泛应用和普及,网络在方便大学生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有害信息。加之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阶段,对有害信息缺乏辨析能力,这些有害信息可能成为大学生实施犯罪的诱因。①一些学生经不起“外面世界”的诱惑,很容易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络侵权等违法犯罪活动,从而引发一种新形式的犯罪——网络犯罪。
部分犯罪逐渐从校内转向校外,犯罪案件数量及作案人数有所增加。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做的调查表明,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②在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中,有一部分大学生盲目追求高消费而走向犯罪,但通过犯罪所获取的校内财物极其有限,便将目光转向校外实施犯罪。犯罪空间从校内转向校外,随之增加了大学生与社会不法分子频繁接触的机会,使得这类高校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和作案人数呈上升趋势。
因家庭贫困导致心理异常而引发的犯罪占一定比例。研究表明,学生贫困具有多元性,学生贫困除了经济层面,还包括学习、心理和技能等多个层面,而且,不同的群体或个体还存在多重贫困。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场大变革中,基于多种原因,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存在、教育资源不公平、就业压力增大等给西部欠发达地区家庭贫困学生带来许多心理问题,如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若这类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贫困问题,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失衡和不满情绪,一旦因家庭贫困导致心理失衡达到一定程度,便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极端道路。
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大学生犯罪预防对策
完善当前法制教育模式,切实增强法制教育实践性,进一步提升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法制教育的特点是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其中增强实践性是增强法制教育的重要教学原则。④法制教育的实践性要求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学会如何与各种人和事打交道的能力,学会如何分析、查证事实的能力,并最终形成科学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至此,完善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法制教育模式、增强法制教育实践性,应重点开展好以下工作并使之制度化:一是案例教学法,教师根据法律学科特点,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描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法律素养的目的;二是结合西部当前实际,利用校内外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员的资源,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讲座;三是成立学生法律社团组织,进行有关法律知识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四是组织学生旁听案件审理、参观监狱,让学生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
强化法制教育工作者法制教育能力,切实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法律素养。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因此,只有受过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承担这项工作。显然,高素质的法学教师队伍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根本保证。因此,加强法制教育的师资培训和队伍建设不容忽视。针对当前西部高校实际情况,重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培训,对当前教师和辅导员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加深和扩展;二是搭建平台,让从事一线工作的教师和辅导员走出校园,定期参与一定法律实践活动,通过实践锻炼,进一步增强其法制教育工作能力;三是提升教师和辅导员队伍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科学研究能力,使这类教师除了从事具体的法制教育工作外,还要将有效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成功做法及时总结,不断探索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新方法。
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大学生犯罪趋势,切实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长效机制。针对性地建立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侵财型犯罪和网络犯罪防范机制。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管理者、法制教育工作者及辅导员要及时对学生中经常发生的侵财型犯罪行为、网络犯罪行为予以分析研究,对矛盾纠葛进行及时处理,从机制上保障管理者、法制教育工作者及辅导员对预防此类犯罪的足够重视。建立校内和校外预防大学生犯罪的联防机制。针对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大学生犯罪从校内转向校外的趋势,作为高校管理者应及时加强与校外有关部门联系,联合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专门防范机制。具体为:第一,成立高校预防大学生犯罪机构,与公安机关建立长期联防机制,重点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整治;第二,建立大学生和当地社区自治联防组织,及时发现、制止、报告校内校外发生的违法犯罪事件,以防范于未然。建立高校辅导员处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突发事件是引发犯罪的重要因素,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一线管理者,发生突发事件后应及时到场、全面快速了解信息、及时汇报情况,以控制和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维护校园正常秩序,这一环节的良性运转必须要有可持续的机制作保障。
完善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积极预防因家庭贫困因素导致心理异常而引发的犯罪事件发生。完善资助体系。此项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有效推进对预防因家庭贫困而导致心理异常引发的犯罪也至关重要,具体途径为:第一,科学地增加贫困学生资助,让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第二,加大对学生资助体系的监督力度,使每一份资助均落到实处而不荒废;第三,建立学生资助跟踪制度,及时了解和发现每一个资助环节存在的问题,增强资助程序透明度,不让学生对资助政策失去信心。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大学生一旦产生心理危机,无论是在思维、语言还是在行为方式上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如思维混乱、语无伦次、行为怪异、严重不合群现象等。⑤可以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是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之一,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极为紧迫,具体为:第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重点建立心理危机高发群体档案,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治疗,以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第二,配合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特别是辅导员要配合心理咨询人员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预防犯罪事件发生;第三,辅导员应广泛深入学生内心,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多样化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教育,降低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率达到预防犯罪目的。
当然,有效预防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大学生犯罪,除了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犯罪的趋势并有针对性地制定高校预防措施以外,还应充分发挥社会、政府、家庭的作用,共同预防,才能真正实现减少和预防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大学生犯罪的目的。(作者分别为:毕节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教授;本文系毕节学院科学研究基金2009年度重点项目“当前大学生犯罪预防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项目编号:20091005)
注释
①谭伟,陆新凯:“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防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6期。
②郑笛:“论大学生犯罪与学校教育”,《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③刘恒新,黄钢威,严树文:“西部高校贫困生特征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3期。
④张雅维:“把法制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发展论坛》,2001年第6期。
⑤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