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礼文化与公共文明

2011-12-29尹晨辉李慧勤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5期

  【摘要】现代公共文明是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在公共生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城市环境面貌、公共秩序状况、社会服务水平、城市文明风尚的综合反映,其基本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礼让。中国礼文化的精神内涵,经过创造性转化,完全可以适用于现代公共文明建设,并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发扬光大。
  【关键词】礼文化 礼仪教化 公共文明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礼是道德的标准、教化的手段和是非的准则。它在政治关系和人伦关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既有威严的功能,也有亲合的作用。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中华文明的‘礼’是以‘敬让他人’为其精神,以‘温良恭俭让’为其态度,以对行为举止的全面礼仪化修饰为其节目的文明体系。”①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是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文明有礼的中国人精神风貌的窗口。作为一个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现代化城市,良好的公共文明体系,特别是在城市环境、公共秩序、社会服务水平、市民行为素养等方面的文明程度,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和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那么,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底蕴核心要素的“礼”,对于作为国际化城市核心要素的“公共文明”有何意义和价值?笔者认为,中国礼文化的精神内涵,经过创造性转化,完全可以适用于现代公共文明建设,并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发扬光大。而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的公共文明体系,融入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礼”的精神之后,将更加彰显中国特色。
  
  礼的精神——尊重和礼让他人,完全可以转化为现代公共文明的基本原则
  
  礼起源于中国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广义的礼泛指典章制度、一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礼仪形式。狭义的礼主要指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即礼仪、礼节、礼貌。中国儒家思想体系中的礼,其基本精神就是尊重和礼让他人。《礼记·礼运》说:“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礼是人的一种和谐共处关系的反映,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礼让这一美好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形式。人类的道德自觉力量源自于礼、也镶嵌在礼之中。孟子曰:“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这说明,礼与“仁”一样,是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他律和自律的结合。其含义有二:一是要有尊重他人的态度,把他人当作和自己一样的人看待。二是在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在行为上有对他人利益的让度。而对他人的主动礼让精神,是一种建立在道德自觉基础上的、通过自我克制而换取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和谐的自律行为,这种自律源于人对于人之为人的本质的觉醒和对人和社会的一种情义。在这个意义上,礼最具有公共性品格,礼使人们增强了社会的公共意识,培育了公共精神和公共生活领域中的文明素养。北京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城市化、国际化、全球化进程快速推进之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会人员流动加速,国际交往活动的范围和频率不断扩大;人口规模不断加大,城市环境、交通秩序的压力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精神的需求不仅没有衰减,反而更加迫切和强烈。这集中表现为社会各界对打造城市公共文明体系的强烈需求和愿望。
  公共文明是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在公共生活领域的集中体现,基本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现实生活中,尽管公共生活领域急剧扩大,人们的公共意识却极为淡薄:一些人在聚会、商谈等日常交往中,喜欢自我独白,缺乏倾听和理解他人、与他人达成共识的诚意;城市公共生活中存在乱吐乱扔、乱拥乱挤等对公共环境漠不关心的现象;在利益面前蜂拥而上,缺乏基本的礼让精神等。这些都说明,尊重和礼让他人的精神,仍然是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突出问题。从北京奥运筹办以来持续多年开展的环境文明、秩序文明、礼仪文明、观赏文明、服务文明五大文明行动来看,其基本精神就是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这些渗透于公共文明中的礼让精神,又集中体现在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这些现代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离不开中国礼文化中尊重和礼让他人精神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礼文化与现代公共文明是一脉相通的。
  
  礼仪教化的方法——从日常生活行为细节抓起,完全可以运用于加强公共文明建设的措施
  
  在儒家看来,礼仪教化必须从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要求开始,体现于人的言行举止的细节中。人作为社会的成员,其言行举止都是社会互动的文化符号,身体的一举一动都不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表达对他人的礼仪,影响人伦关系的社会行为和文化符号。《论语·乡党第十》向我们展示了孔子身体力行所做出的示范:“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孔子见了乡亲,并没有居高临下的气势,而是温和而恭谨,好像不太会讲话的样子,但在朝廷祭祀和朝廷议政时,却雄辩滔滔而又谨慎明确,这是他人人平等、一视同仁思想的自然流露。“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他参加乡饮酒礼,必先礼送老年人起身,才走出来,这是对老年人的尊重。乡人举行驱逐疫鬼的风俗活动,他穿着官服站立在东边阶梯,这是对先祖五祀之神的诚敬。从生活细节抓起,从言谈举止抓起,使身体的一举一动都表达辞让之心,从而在生活小事中展现仁者的最高境界,这是孔子的良苦用心,也是他的中庸之道。
  城市的公共文明,涉及环境面貌、公共秩序、社会服务水平、市民文明素质等等,覆盖各类公共场所,千头万绪,从何抓起?孔子倡导的礼文化告诉我们:从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抓起,人人发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强大的社会风尚。从北京近些年来文明风尚建设的经验看,正是遵循了这样一种小切口、大纵深、全覆盖的思路。从细节抓起,从门槛低的事情做起,并不是降低公共文明建设标准;从高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强调把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落实到言行举止的细节中。这正是儒家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第二十七章》)的意境。
  
  礼仪教化的途径——加强规范体系建设,完全可以推广于公共文明体系建设的各个领域
  
  礼文化在注重其礼义精神的同时,还注重其礼仪规范的建构。儒家对礼仪规范的重视和向往程度表达了对建构人类礼仪社会的情结。广义的礼仪规范涵盖古代中国的政典、官制、民政、教育、司法、赋税、兵役等方面,狭义的礼则涵盖人们日常生活和生命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如冠(成人礼)、昏(婚礼)、丧(丧葬礼)、祭(祭祀礼)、朝(君臣之礼)等。礼仪规范不仅与人做什么及如何做紧密相关,而且与人成为什么即人之为人的本质紧密相关。为此,礼仪规范具有普适性、公共性的品格,是制约人的存在状态和存在过程的当然之则,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群互动的基本保障。在儒家看来,社会就是人们相互尊重礼让的一个场所,人就其同群的本性来说其本质就是一个礼仪性的存在,“社会在孔子的构想中成为一个宏大壮阔的礼仪活动”。②同时,礼仪规范也是完成化民成俗的关键所在。礼教的核心就是要建立起规范的权威,培养人们一种对于规范的职责义务的无上敬重心,进一步增强自律意识,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第十二》),自觉克服各种物质欲望无限膨胀的诱惑。当认同并遵守礼仪规范的人越来越多并超过一定临界点时,这些规范就内化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并形成社会礼俗。这些礼俗又成为培养民众良好素养的土壤,产生不教而化的效果。
  当今北京和中国社会一样,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旧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由于社会成员高度流动,人与人之间关系呈现广泛接触、转瞬即逝并且萍水相逢化,人们一旦违反道德很容易逃避处罚和制裁,社会的非正式约束机制薄弱。同时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机遇和挑战增多,人们的欲望自然而然地大大增长。在这最需要社会规范的时刻,社会规范却偏偏更少了,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实现新的社会整合,减少人际交往的不确定性,社会必须有一个确立制度规范的过程。
  孔子倡导的礼仪文明,经过创造性转化,完全可以适用于现代公共文明的制度建设。“礼教”的意义在于重视制度规范在塑造人们观念的作用,强调制度规范建设本身的人文内涵和教化作用,把制度规范作为道德培养的基本途径,并通过启发人们的人伦自觉,使制度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针对当前公共生活领域急剧膨胀、人们在公共领域的交往迅速扩大的现实,加强对各类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的建设。通过公民自觉参与、协商,按照尊重礼让的精神,在机场、车站、商场、等各类公共场合,制定不同的公共文明礼仪规范,引导和约束人们的公共行为。总之,应当借鉴中国礼文化的宝贵经验,根据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制定覆盖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公共文明行为规范体系,使人们在公共场所的一切行为均纳入礼仪规范之中,并在礼仪规范的引导下获得公共行为的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秩序,形成和谐稳定的城市公共环境。(作者分别为: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副教授)
  
  注释
  ①陈来:“礼的精神与世界城市”,首都文明线热网http://www.bjwmb.gov.cn/xxgk/xgzl/wmjsjb/t20101018_
  317446.htm
  ②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翔,张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