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辩证解读

2011-12-29刘莹刘国彬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5期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非常丰富严密的逻辑结构,各部分之间有完整的逻辑关系。其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核心则是以人为本。主题、精髓与核心,三者相辅相成。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完整性和逻辑性的深刻集中体现。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辩证
  
  任何理论体系都离不开指导思想和严密的逻辑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分析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用完善的逻辑形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并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它是一个完善的逻辑结构。对这个完善的结构进行辩证解读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解读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对其主题的分析。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只有一个唯一的主题,不管自身的内容多么复杂,时间跨度多么大,理论体系的展开始终都是围绕着同样的主题来进行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8年,中国在经过二十几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之后,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落后几十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人民的富裕,这一任务使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面对这种紧迫的形势,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制定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道路的前提下,实行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央领导人的深入探索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首先,从历届中国共产党所召开的会议主题与内容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每次会议的标题上都明显写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几个关键字。因此从最直观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无论进行何种理论创新,始终都是围绕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来进行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主题必然会随之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然而,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其主题永远都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逐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这个主题深化的标志正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三个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共产党,如何建设;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任何问题的回答和解释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解答也不可能一直都不变。只要社会主义事业还在继续,那么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的探索也将会持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会不断深化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主题是一个理论体系精神实质的标志,而精髓则是一个理论体系的灵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说,其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路线的本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的组成部分,也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精髓,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的发展轨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的探讨不能离开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认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被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指导思想和总的根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轨迹是不断深入的。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思索,并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进行了提炼和总结,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真正明确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精髓问题的是邓小平。邓小平认为:做任何事情的根本原则都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也是我们党发展的总要求,不论是做具体事情的具体分析,还是处理抽象原则和具体个性的关系,都需要实事求是。可以说,实事求是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是邓小平的重大理论贡献。
  随着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国际和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将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江泽民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能否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江泽民在此前几任领导者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概括为与时俱进,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自从十六大至今,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总结为党的基本思想路线。在新的形势下,要保持务实求真的精神,国家的前途和形势越好,就越要提高群众的积极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从这个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在不断丰富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和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有时是重合的或是同步的。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理论精髓和思想路线的表述方式存在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而党的思想路线在党章中有明确完整的表述,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及与时俱进是既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如下:
  首先,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可以作为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这在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在邓小平看来,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假如一个人在思想上存在种种障碍,思想非常僵化,就无法掌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也就无法做到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求人们保持思想解放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才能更好的创新,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其次,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解放思想的目的。从内涵上来说,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两者是一致的。实践证明,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是相辅相成的,思想越是解放,就越要坚持实事求是。而越坚持实事求是,就越是能够解放思想。
  此外,与时俱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因为面对新的问题,人们会呈现出不同的精神状态,包括与时俱进的和非与时俱进的两种。如果一个人不懂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只是一味用形而上学的僵化观点去看待这个世界,不懂事物发展的真正规律,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那就是一种非与时俱进的状态。这种状态会导致主客观相脱离,容易犯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如果这种状态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就将会造成历史的倒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是“为了谁,依靠谁,满足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反映了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就已经确立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直接回答了这个核心问题,科学阐释了共产党的基本执政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探索以人为本的基本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对于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曾经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而在2004年的人口资源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也解释了什么是以人为本,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在2007年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在阐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时,进一步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主题、精髓与核心之间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非常丰富严密的逻辑结构,各部分之间具有完整的逻辑关系。可以说,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完整性和逻辑性的深刻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精髓与核心,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构架中,主题有提纲挈领的重要意义,是整个体系的核心。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精髓对于理论体系来说,就像灵魂之于身体,没有了精髓,就没有了活力,甚至失去了理论本身存在的意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正是以人为本的科学性体现了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并反映了党的宗旨和基本价值取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精髓和核心始终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共同组成一个严密而完整的逻辑结构。(作者单位分别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