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韬光养

2011-12-29许磊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5期

  【摘要】后危机时代背景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继承与发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大学生海洋意识建设问题上,要贯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摈除传统重陆轻海的观念,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水平和服务能力。和谐世界理念和合作博弈理论为我国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现实空间。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海洋意识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和谐世界
  
  后危机时代继承“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的必要性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事业面临着比前一个十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的判断分析当前国际社会背景成为我党制定相应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与前提。2010年,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对于《建议》中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术界倾向于以“后危机时代”加以界定,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卫建林教授认为:“对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形势的总体表述,用‘后危机’可能比‘危机后’准确。目前国际局势变化,集中表现为美国超级霸权逐步衰落和新自由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美国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发生作用,新自由主义也还在一些局部受到膜拜和继续肆虐,但是那种铺天盖地、控制全球的格局和作为世界发展主流的地位,历史地终结了。”①
  后危机时代强调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持续,世界各国并没有完全地、同步地从金融危机的震荡中恢复过来,世界各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加快恢复发展,必然加强国际市场与全球资源的竞争,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呈现出新一轮的波动与变化。在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同时,中国比以往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问题所在,认识到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道路与发展战略,认识到自身所面临的国际挑战与冲击。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面对动荡多变的国际环境,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对外发展政策方面做出的创造性贡献。邓小平提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抓住时机、有所作为”,其中,“韬光养晦是关键问题”。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与确立,明确了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强调外交工作要为我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国际环境,要埋头实干。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特别是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围绕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与相应的外交战略政策等问题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认为“韬光养晦”政策已经不合时宜、不符合中国外交发展需要的系列观点相继出现。
  实际上,中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与经济强国、政治大国、综合国力强国应有的实力之间还存在着差距,而海洋强国的诉求则更为复杂与敏感。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依存度不断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主权维护成为各国建设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2010年中日钓鱼岛事件的爆发,中国与周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海洋主权争端相继浮现,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与正当行使我国海洋权利的需要,是主动出击还是沉着冷静,“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基本思路:
  首先,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国际争端与矛盾,仍要秉持“韬光养晦”的原则,通过国际法庭、联合国等正当的国际机构和组织加以协调和解决,避免轻易诉诸武力与暴力。在后危机时代,中国要保持应有的气度与气节,不能盲目迷信中国日益强大的军事实力,更不能激进、机械地应对所遇到的国际问题,应该在韬光养晦的战略智慧中为和谐世界的构建贡献自身的力量。
  其次,对于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主权维护等问题,仍要发出“有所作为”的声音,坚持共同开发,在合作中寻求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以免因局部争议错失整体发展良机。中国的发展需要国际合作,历史已经鲜明深刻地告诉我们:封闭、孤立、自大、盲目不能发展中国,只有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中国才能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后危机时代继承“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的紧迫性
  
  作为世界上海洋主权争议最多的国家之一,海洋权益维护必然成为后危机时代我国建设发展长期面临与关注的问题。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与主人,青年大学生也必将担负起海洋权益维护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由于传统陆地文化的影响以及海洋意识宣传教育的欠缺,当前大学生海洋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多项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青年海洋意识薄弱,近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错误地认为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而300万平方千米的海疆根本不在这些被调查者的脑海中②;2005年12月,北京一所著名高校对北部湾归属问题进行了调查,97%的学生错误地回答“北部湾在越南”;23.7%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国土面积那么大,争几个小岛没有意义”。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海洋意识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后危机时代切实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建设,应该坚持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为指导。
  高校教育做好海洋意识建设,首要要破除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树立海洋意识观念,保持“韬光养晦”的忧患意识。长期以来,受中小学教育影响,学生容易形成“中国是纯内陆国家”、“基本依靠陆地资源发展”等较为偏颇的观念,不利于后危机时代中国海洋潜能的开发与利用。为此,丰富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海洋意识建设有其可能性与必要性。强调海洋意识建设,可以使青年大学生逐步树立全球性的海洋观念下看待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体会后危机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将要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明确新时期继续坚持理性爱国仍然是每一位青年大学生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推进青年大学生海洋意识建设,应该注重思行统一,以大学生们的实践行动检验他们的思想观念,要求青年大学生“有所作为”地投身于国家海洋建设的大工程中去。当代青年大学生掌握资讯技能更加迅速、灵活、多样,也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高校在教育管理中要适当引导,提供相应的机会与舞台,充分发掘大学生潜能,以行带思,让青年学生在海洋意识建设中,更深刻地领会到自己所面临的时代环境需要他们提高自身的海洋意识水平与海洋服务能力。
  
  后危机时代进一步推进“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的发展
  
  结合后危机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指导我国的发展建设,特别是海洋发展建设,以不同思想理论交叉的方式探讨如何在后危机时代推进“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的再发展。
  其一,和谐世界理念的分析。2005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首脑峰会上提出了共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这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既秉持了中国“韬光养晦”决不称霸的态度,又重申了中国愿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有所作为”的立场。一方面,和谐世界理念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一脉相承,源于传统,强调隐其锋芒、深藏不露的战略。另一方面,和谐世界理念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现实空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产生于艰难的国际背景,基于快速发展的目的,应急性地提出以创造有利的和平的国际环境;而和谐世界理念更多地是中国主动出击,主动发挥自身力量影响国际形势的发展与世界格局的变化,体现了中国人民和政府的世界责任感与使命感。
  其二,合作博弈理论的分析。后危机时代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合作更加密切、合作方式更加多样,利益分配问题更加复杂。“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与合作博弈理论互为参考,一方面,合作博弈理论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中的“作为”方式提供了具体的模型与原则,合作博弈理论强调合作中的效率、公平、公正原则也是中国“有所作为”地参与国际事务的基本原则与标准;另一方面,“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为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博弈提供了基本的立场与判断。后危机时代传统发达资本主义大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复苏缓慢,与之相对,中巴等新兴市场国家发展势头强劲,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话合作形式必然在后危机时代发生变化。在新型国际合作中,中国应理性地将自身优势与实力作为对话博弈中的“底牌”适当保密,将亟待解决的经济与政治问题作为合作博弈中的“焦点”攻关突破。(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本文受2011年上海海事大学科研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10076)
  
  注释
  ①卫建林:“后危机时代的世界与社会主义发展前途”,《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54期第5版。
  ②“中国青年蓝色国土意识大型读者调查”,《中国青年报》,1998年0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