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政能力建设与意识形态考验

2011-12-29方晓强贾志雄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1年5期

  【摘要】意识形态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党在意识形态方面正面临着和平演变、新教条主义、国民困惑等诸多严峻考验,这就需要我们切实认识反腐败的关键性作用,揭露西方发达国家的和平演变阴谋,同时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以提高其解释力和说服力。
  【关键词】执政能力建设 意识形态 考验 选择
  
  经济全球化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文化思潮相互融合和碰撞,国外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日渐显性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依然向我国施加着巨大的压力;另外,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也进入攻坚阶段,矛盾频生,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在这样的内外形势下,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而正确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在党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作用,是党建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意识形态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作用
  
  意识形态对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指向作用,它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形态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具有价值认同的作用。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意识直接指导执政党行为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考察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深层标准。当今时代,由于人民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的觉醒、强化,任何一个统治阶级或政治集团都难以仅凭暴力来维持其统治,只有执政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获得民众广泛认同,才能确定和稳固其执政合法性的思想基础。
  意识形态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具有利益整合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中国社会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利益格局日趋复杂,呈现多样化。在这一过程中,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等诸种关系能否正确处理,是评价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意识形态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起着增强党的凝聚力的作用。中国共产党要全力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走向胜利,需要依靠科学的理论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把这一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变成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党的执政能力是否得到切实提高及提高的程度如何,须由民心的凝聚程度来衡量,而这又直接取决于党对意识形态领导能力的高低。
  由此可见,意识形态与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意识形态是执政阶级、执政党、执政集团凝聚民心、稳定社会、取得政治合法性的核心和关键。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党面临的意识形态考验
  
  经济全球化使得思想日趋多元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信息越来越通畅,这既给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新的信息、资源和手段,同时也带来诸多困难和挑战。
  我们正遭受着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全盘西化”战略的威胁。在全球化背景下,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多种手段特别是利用其“软实力”,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施以影响,尤其加紧实施了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以实现其“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首先,借助世界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利用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机制、规则,迫使中国接受其价值观、意识形态。其次,通过WTO规则,借助文化产品输出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利用一切机会与我国主流媒体争夺“受众”。再次,利用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宣扬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此,有关部门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讲意识形态,不讲“主义”,忽视了意识形态战略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长此以往,党所领导的意识形态将会处于危险之中。
  我们正面临着西方社会思潮和新教条主义的严峻挑战。在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声中,西方种类多样的政治思潮、学术流派也鱼贯而入。这些所谓的政治思潮和学术流派,有的是打着思想或学术交流的幌子,向我国兜售各种诸如意识形态淡化论、意识形态终结论、非意识形态化等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近些年,在这些西方社会思潮和新教条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