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建党纪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1-12-29陈金龙

书屋 2011年7期

  新中国成立后,每逢“七一”,中国共产党都通过举行庆祝大会、座谈会,出版纪念特刊著作,发表纪念文章、社论,举办展览会、文艺晚会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建党纪念活动。新中国历次建党纪念活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载体,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途径,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借助建党纪念活动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认同为前提的,为此必须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新中国历次建党纪念活动,都注重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理论品质,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刘少奇在中共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导我们党和中国人民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的惟一正确的思想武器。”〔1〕这就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胡耀邦在庆祝中共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一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的思想的结晶,是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最强大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了的真理”,另一方面反对将马克思主义视为“僵死教条”,要求“一切忠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有责任不使它同社会生活隔绝,停滞不前、僵化枯萎,而必须以新鲜的革命经验丰富它,使它保持旺盛的生命力”〔2〕。如此,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也说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维护。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共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3〕这就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申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与当代意义。应当说,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与指导地位的认同,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中国建党纪念活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的彰显与指导地位的维护,有助于增进党内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指导地位的认同,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理论基础、创设前提条件,以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推进。
  
  二、借助建党纪念活动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让党内外掌握它、熟悉它,以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走向大众、走向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社会化,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新中国历次建党纪念活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出了科学界定和诠释。胡耀邦在庆祝中共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依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机制、历史价值作出了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4〕这种阐释,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权威,有助于统一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与评价。在庆祝中共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基本内容、实践要求,申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5〕。在中共成立八十二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进一步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实践要求,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此,建党纪念活动成为阐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契机。中共借助建党纪念活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所进行的科学诠释,经媒体广泛传播后,有助于党内外准确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也有利于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接近大众、指导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所在。
  
  三、借助建党纪念活动升华中共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或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积累的实践经验,实现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中国建党纪念活动,在回顾和总体把握中共历史的基础上,注意升华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用历史经验、历史智慧来指导现实、启迪未来,以丰富和充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胡耀邦在庆祝中共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六十年来的历史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一定要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要有一个能够确立和坚持这条路线的无产阶级政党。”〔6〕这就从政治路线与思想路线、党的领导两个方面升华了中共历史经验,彰显了政治思路与思想路线、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五周年大会上,通过总结中共历史,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7〕这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对中共八十年历史经验所进行的升华。这些历史经验,既使党内外对中共历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更为深刻的把握,也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由于升华历史经验的视角、重点不同,每个阶段对历史经验的概括存在差异。同时,因时代、认识的局限,每个阶段对历史经验的升华也带有时代特点。也正因为如此,随着时代条件、历史阶段的变化,中共对历史经验的认识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也日益得到丰富和拓展。
  
  四、借助建党纪念活动出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文献,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不可缺少的文本。适时出版这些文献,既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研究,也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往往选择建党纪念之机,出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献,彰显其价值与意义,以引起全党全社会对这些文献的关注和重视。比如,1951年7月1日,《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发出通知,决定在《毛泽东选集》未出版之前,先选择毛泽东从1926年以来所写的几十篇最重要著作,除篇幅很长的须出单行本者外,在《人民日报》陆续发表。当天,《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又如,1983年7月1日,《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向全国发行;1987年7月1日,中央决定重新发表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1991年7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第二版在全国发行;1999年6月30日,《毛泽东文集》第六、七、八卷,在全国面世。这些重要文献的出版,既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研究,也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进程。
  可见,新中国建党纪念活动以其独特的优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注释:
  〔1〕《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16页。
  〔2〕〔4〕〔6〕《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67、857、864页。
  〔3〕〔5〕《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280~281页。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