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构亲近孩子的德育课程
2011-12-29谭劲钟敏饶斌
中国德育 2011年1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强调德育在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更坚定了我们努力改变当前德育不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能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现状的决心。我校德育工作在“珊瑚最红,孩子最亲”办学理念引领下,以“爱”为核心,“亲”为途径,积极开展“以爱育爱,育心育德”的“亲亲德育”的研究和构建。让德育回归生活,贴近学生,营造出一种属于孩子们的健康、积极、快乐、负责、有爱心、有创意的生活,让孩子们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真、善、美人格的社会人。
一、科学化的课程体系
亲近孩子成长
我们以孩子成长为圆心,建立起“同心圆”德育课程体系。第一个同心圆为学科基础课程,囊括所有国家规定的课程,以“大德育观”推进学科育德。尤其是开好思想品德课、班队会课,发挥德育课程主阵地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个同心圆为趣味拓展课程,给学生提供多项德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身心的发展。包含人文活动、成长专题、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等4类必修拓展课程和6类选修拓展课程,如爱心教育系列、生活与健康系列、礼仪教养系列、心理活动系列、创造教育系列、走向成功系列,激发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第三个同心圆为道德实践课程。道德实践类课程包括健康地生活、乐趣地生活、创意地生活三个模块。包括每周一的全校集体朝会、每周五的班级文化建设“小小家十分钟”、每学年的“一会三节”(运动会、体艺节、科技节、六一节)等特色活动,活动即课程。学生在特色活动中进行道德实践与体验。三个“同心圆”课程体系必将演绎出珊瑚孩子“积小德成大爱,积小识成大智,积小创成大慧”的独特人生!
二、生活化的课程内容
亲近孩子生活
德育课程能否在珊瑚校园落地生根,关键在于这些课程是否能亲近孩子的生活。我们努力做到“三点”:一是课程源于孩子生活。我们努力改变传统德育的空洞、说教和政治化倾向,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寻找德育的抓手。如,当我们清醒看到现代孩子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爱的情感缺失的问题后,构建了“爱父母、爱老师、爱伙伴、爱班级、爱学校、爱社区、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系列爱心教育课程。在“爱老师”课程模块,我们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大讨论,发现学生对老师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他们并不仅仅喜欢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的传统观念中的好老师,还喜欢时尚美丽的老师,博学多才、充满智慧的老师,喜欢反应敏捷语言幽默的老师等。于是学校开展了“评选我心中好老师”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学生们通过“心中好老师”标准征集、讲述与老师的故事、为老师投票、用一种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爱等活动参与,最后由孩子们命名的六类120名“心中的好老师”——“最美丽”“最幽默”“最智慧”“最有爱心”“最有耐心”“最有责任心”的老师出炉了。这些好老师不是学校行政命名的,不是上级部门任命的,而是学生们自己评选出的真正喜欢的、受欢迎的老师,具有时尚元素、时代感的老师。渐渐地,他们会在老师下课后主动为他们捶捶背;他们会在老师讲课声音嘶哑时悄悄捧上一杯热茶,搬来一个板凳请老师坐下……爱的教育生活化。以“爱心教育”为抓手,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
二是课程融入孩子生活。孩子每天的生活都是德育的素材和情境,生活即课程。我们为培养学生爱父母、爱长辈、敬先人、敬先辈的情感,结合时令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清明节”、“端午节”、“教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开展感恩母亲、感师恩、爱老敬老体验活动、感恩先辈,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实践活动;5.12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后,三年级全体师生与“5.12”地震灾区的小朋友开展的“爱心牵手”活动;全校学生在清明、中秋前夕做“千个千纸鹤”寄达灾区,捐赠五百多份学习用品“爱心传递”到重灾区北川曲山小学学生手中、“百米长卷,百万祝福”爱心传递活动等等。生动活泼的课程形式成为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与市盲校、敬老院、广阳镇小学、乐一融合幼儿园、忠县望水希望小学、白市驿实验二小(女童小学)、武警六支队等共建的爱心基地,坚持开展爱心互动活动,使德育与生活、德育与社会有机衔接。
三是课程创造孩子生活。学生每天的生活都是全新的,我们希望通过学校对学生一周生活的优化设计,让孕育于生活中的德育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集体朝会,利用仪式课程对学生进行专题思想教育,使学生明是非,辨美丑,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和培养美好情趣。建立学生俱乐部、学生社团如“萤火虫”合唱团、“海星”管乐团、“小水滴”剧团、“小蚂蚁”舞蹈队、“珊之韵”文学社、“小小科学家”俱乐部等社团课程为孩子创造了崭新的生活形式。我校42个不满10岁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语文学习中的小插曲拓展开来,写作并出版了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的《张宋演义》,为孩子们创造了永生难忘的童年生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建设课程犹如种树,愈是深深扎下,愈是枝繁叶茂。
三、人性化课程实施
亲近孩子需要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特别注重课程亲近孩子的需要,让德育课程具有“亲塑灵魂、亲融生活、亲启行动”的鲜明特征。在课程实施中努力达到以下三个维度:一是亲近孩子的身体。比如: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去组队、查阅资料、讲解资料,而老师仅仅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这样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学生借助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管理时间,不沉溺于网络世界,对科学、艺术、体育某一项有一定的兴趣和爱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中真善美的东西植入孩子心灵,从而自主塑造道德灵魂。二是亲近孩子的情感。德育课程只有诉诸情感,才能抵达心灵、发育精神。比如,将“5.12”和玉树地震救灾融入爱心课程,紧紧贴近孩子情感的脉搏,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有孩子在“百米长卷百万祝福”上写出:“抹掉黑色的记忆,拾回多彩的生活,让纯真的笑脸,永远挂在你的脸上。”的感人话语。品德与社会课堂也成为孩子生活的演练场,如“网络世界里怎样做是道德的?”辩论会等,教给学生生活经验,启迪生活智慧,引导他们主动融入现实生活,建构美好生活。三是亲近孩子的思维。将课程的“知识传授”形态改为“亲启思维和行动”形态,激发学生思辨思维。如在健康生活课程板块“礼仪课”中,老师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从学生的行为细节入手,以视频呈现的方式,让学生经历观看自省、讨论反思、表演纠正的过程,课堂成为孩子探索生活、走向实践的舞台,从这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亲自开启人生实践探索
的航程,让“文明礼仪”不知不觉深入孩子的心田。在学校“小水滴”电视台“创意生活一点通”课程中,学生通过尝试创作艺术水果拼盘,制作“艺术品”似的水果沙拉等劳动实践,逐渐改变学生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现状,培养会生活,会劳动,创造生活的能力。
德育的最高境界是无言之教,只有在无言但生动的生活中才能最后完成。亲亲德育的建构自然成为了珊瑚教师“最愿关爱孩子,最会亲近孩子,最能发展孩子”的有效载体。它所营造出的具有亲近感、亲和力和亲善度的亲亲校园是师生、生生对话交往的场所,是师生敞开心灵、发展心智、磨砺心境的广袤舞台。这样的校园生活自然会为德育留下意味丰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