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校本创特色 自强不息谋发展
2011-12-29邓仁生
中国德育 2011年1期
2009年5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前往北京市海淀区巨山小学亲切看望小朋友时指出,进城务工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受教育机会,使这些孩子能够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总书记的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
北京行知民工子弟学校小朋友2007年春晚的诗歌朗诵《心里话》讲道:“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使得我久久没能平静的心一阵阵酸楚。因为我深深的知道,民工子弟要和城里娃比明天,那是一个几乎难以企及的梦。帮助这类孩子圆梦,对于我们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无可推卸的责任和很难回避的崭新课题。
与城市孩子相比,家庭经济差异决定了心理差异,心理差异决定了理想差异,理想差异决定了行为习惯差异,行为习惯差异决定了素质差异,素质差异决定了命运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成为他们难以抚平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很难从社会和家庭得到抚慰和恰当的矫正,学校和老师如不能认识到这些,一味专注于弥补孩子知识上的遗漏,只能补得一时之短而忽略了一世之长。这正是造成与城里孩子同在一个教室,却命运迥然不同的主因。
创办于2000年的西昌市金成学校,作为西昌规模最大、社会效益最好的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以民工子女为主体的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有在校学生1670人。今年暑假有两位北京来的教育专家考察后发出两个感叹:没想到你们为外来孩子付出得这么艰辛;没想到你们点燃了这么多外来孩子的希望!我当时的回答是,因为我们找到了培养他们的捷径——德育立校。
但凡做事,唯道德高才华能举。金成学校十年的发展,是德育工作不断开拓创新的十年,是不断探索德育特色的十年。办学之初,金成学校85%以上的学生是农民工子女,其余多为公办学校淘汰的问题学生,大多无组织纪律、无上进精神、无学习基础、无学习习惯、无学习条件、无健康心理;教师队伍大多为打工心态,缺乏教育这类学生的经验、无管理理念、无奉献精神;学校无国家投入、无政府支持、无家长响应、无凝聚力。什么都没有,想生存都成问题,更不要谈发展了。我们没有选择学生和老师的权利,只能选择有时效的发展模式:学校短期内不能满足师生的物质诉求,但最容易作到满足他们的精神诉求,把德育作为一切工作的切入点,挖掘有鲜明本校特色的德育——校本德育,让其成为学校最大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学校的具体做法是:
一、确立有特色的校本德育理念
学校提出了教育的本质是“发现优势、调动优势、发展优势”。“优势”在这里不仅是指学生学科学习、考试的优势,也不仅指升学的成功,还涵盖了他们在自己生活的所有领域,德、智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德、智潜能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不断被激活、释放,能充分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感受到自己德智的力量。老师解放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就能从最困难的学生身上找到最闪光的本质,让学生的最基本的品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培养成为学校矢志不渝的追求。无可救药的“废品”转身就成了老师眼中的稀罕的宝贝,许多孩子因此走向成功。
管理的最大功能就是调动积极性。教师的管理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成长积极性,允许犯错和鼓励进步相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向前迈进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就是发展,就是成功。针对大多民工子女随家人辗转而丧失学习兴趣,提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教师的工作核心”的观点,建立相应的工作评价机制,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了成长方案;形成了“人人受重视,个个被调动,天天有进步”的文化氛围。
学校要求老师必须记住的话:“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民工子女中有的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有的因为不能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有的因为心理素质比较差,不能自行消除成长中的烦恼与障碍,有的因为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较好地适应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最终成为后进生或差生。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学校德育工作采用灌输禁戒的传输方式,用“爱”去感化我们的孩子,只要用心去把握这些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引导,那么后进生也会转化,找到自己在班集体中、在家庭、在社会中的准确位置。
二、实施养成教育创新工程
学校为了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从基础抓起,除了狠抓常规教育外,重点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国旗课。
每星期一的升国旗仪式是学校法定的一门课程,学校想方设法将国旗课设计成一顿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明确规范了出旗、升旗、齐唱国歌、对祖国宣誓、齐唱校歌、主题讲话、互动感言、才艺展示等各个环节;合理安排讲话和表演展示人选,讲话内容则依据学生思想实际,结合国内外形势发展,抓住社会热点或教育契机,突出爱国主义和纪律法制教育两大主题,着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融德育性、趣味性、知识性、能力性、艺术性于一体。
比如:为了让这些孩子融入城市的生活,学校组织在国旗课中开展《我是西昌新市民》的大讨论,很多孩子通过活动,心灵一扫往日的阴霾而倍感精神振奋。
三、创新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为给学生提供感悟、培养情感的机会。积极创设环境尽量让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自我的平台:学校每学期的征文赛、绘画赛、知识竞赛、歌咏比赛、文艺晚会、演讲比赛、辩论会、体育竞赛、小品比赛、手抄报、校刊、校园广播活动,让学生乐不开交,让学生喜写者写,好画者画,能歌者歌,善舞者舞,会讲者讲,长辩者辩。学校每学期开学即拟订每周德育教育计划,以校历的形式提前公示,各班围绕计划选择话题按以上活动形式准备,比如一个班级推荐出来的小品表演,通过全班同学自己动手甚至家长参与到写、编、改、练、演、议这些话题,把枯燥的德育很容易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修养。同时学生的其他能力得以锻炼和发展。
现在,走进简陋的金成校园,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令人神往的清新,让人感受到的是超凡脱俗的文化氛围。这里既有浓浓的书香,又有欣欣向荣的朝气;既有朗朗的诵读,又有孩子们天真的笑容,使每个身临其境的人,都不由得为她的深厚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所感染。
四、校本德育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在德育的良性推动下,学校的智育工作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且结出了累累硕果。办学以来,先后获得市级以上集体荣誉23次,有近400人次获得各级竞赛奖励,初中质量一直稳定在全市前五名。学校先后有1500余人次的西昌学生、5500余人次的外来学生、980余人次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这里求学,现已成为西昌一中优质生源基地学校。在全国90%以上的民工子女考不上普通高中的现实面前,金成学校能连续多年保持92%以上的高中升学率,极大的增加了弱势群体家庭幸福指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邓仁生,四川省西昌市金成学校校长。中国德育杂志社“校本德育创新基地”主任】
责任编辑/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