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守价值中创新
2011-12-29张生
中国德育 2011年1期
2009年以来,南京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中小学德育创新案例评选活动,得到了各个区县教育局、学校的积极响应。这些学校德育创新的案例,呈现和展示了学校在德育实验研究、德育工作管理和评价、德育课程建设、德育队伍建设、班主任工作、德育专题教育和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与家庭及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已经或者正在为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为进一步增强德育创新的意识,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坚持和落实“德育为先”,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应抓住三个关键词,即坚守、价值、创新。
第一,学校德育要在坚守中创新。德育创新必须源于对德育工作的坚守。放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坚守,所谓德育创新也就无从谈起。现在,人们对学校德育的效果问题颇多批评,认为学校德育“低效”甚至“无效”。对此,笔者一直不敢苟同。低效抑或无效的德育,是指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有没有调查统计数据支撑?如果是就总体而言,那么,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在抗震救灾之中,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表现该如何解释?(当然,也不能仅仅以奥运会、抗震救灾等重大遭遇事件来佐证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我认为,当前的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学校的道德表现是比较好的,但是,当这些学生走上社会后,他们的道德自觉就大大降低了。其深层的原因或许不在学校,而在社会。
前一段时期,网络上比较走红的“凤姐”,许多报纸、电视纷纷采访她。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批评她“低俗”,她回应说,“我是网络红人,是社会大众捧出来的,如果说我低俗,那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的低俗”。在现实社会中,有些明星或者想一夜成名的人专门靠制造绯闻、丑闻、秘闻来炒作自己,提高身价。流氓文化、贱文化也颇有市场,“我是山上下来的”比“我是大学毕业的”更能“混得开”。还有以学历造假、学术剽窃、问题药品、问题食品、假冒伪劣产品等为表象的社会道德失范、社会信用稀薄,等等,都以更强大的力量在“教育”学生。一些学生在学校中接受德育,走上社会却显得很不适应,产生所谓“5+2<5”现象。学校的道德教育,在社会大环境面前显得非常脆弱。从这个意义上看,与其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不如掀起一场深入持久的社会进步运动。
陶行知先生说过,乡村教师是乡村改造的灵魂。换言之,学校教育就是社会改造的灵魂。在今天的现实情境中,学校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与社会的不良风气拔河。虽然学校可能输少赢多,可是,一旦学校撒手,不仅学生会彻底倒向另外一侧,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下降也将一发不可收拾。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是在尽力坚守和培养着社会的良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第二,学校德育要在坚守价值中创新。德育,以谁的道德进行教育?这是在实施德育之前必须明确的问题。当我们评论德育之有效抑或无效时,我们可能很少追问道德评价的标准。我们通常所进行的德育,一般以施教者的道德标准去教育,这个标准或者来自传统,或者来自政治意识形态,或者来自威权。但是,凭什么说符合你的期待就是有效,不符合你的期待,就是无效或者低效?假如你的道德标准是有问题的,那么,无效、低效是不是恰恰属于正当?
德育的标准肯定是一个难题。今天所遭遇的道德困境,某种程度是因为道德的标准变得模糊了,原来相对确定的道德标准,现在变得不那么确定了,原来相对单一的价值观变得多元了。
时代改变了道德的评判标准。“克己复礼”、“三从四德”在“五四”以降肯定是不够道德的。过去认为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是不道德的,今天看来则是“经济人”的理性,是合乎人性的,至少是无可厚非的。父辈们曾经提倡的老实、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