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也是创新: 基于生命本真的思考
2011-12-29周培植
中国德育 2011年1期
当前,社会转型期,危机频发:有自然的危机,比如前段时间,印尼24小时内连遭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的袭击,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2012》;有经济的危机,像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房价上涨过快、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交相冲击;有安全的危机,据调查,中国人的食品安全是最大不安,医疗安全感遭遇信任危机,校园安全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受种种因素影响,教育也出现诸多危机,在网易论坛评出的《国内十大缺德行业排名》中,“教育行业”竟然位居榜首。如果说食品行业的缺德是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的话,教育行业的缺德就是损害人们的人格和灵魂健康。如果说身体的损害还有医院可以治疗的话,灵魂健康的损害就无药可救了,就会毁灭家庭的希望,动摇国家的根基。
我认为,教育的“缺德”不只是指那些教育腐败、教育暴力等显性的道德缺失现象,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犯下了“平庸的恶”。有个二战战犯,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平庸,审讯的时候甚至都无法流畅地为自己辩护的人,官阶也不高,可是,在他的监督下,他所在的集中营竟然创造了“每天杀害1.2万人,到二战结束,共屠杀580万犹太人”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录。他自己说,他本人对犹太人并没有仇恨,他甚至看到犹太人的尸体,都会因恐惧而呕吐。在审讯中,他反复强调“自己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只是起了传动的作用罢了”,也就是说,他只是一个忠实的服从者和执行者。据统计,在二战期间,共有1500万德国人加入纳粹军队。这些德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或许普普通通,是家里的好父亲、好母亲,是单位的好职工,敬业爱岗,然而,他们在屠杀犹太人的问题上却表现出了特殊的残忍和冷漠。阿伦特认为,像这些纳粹军官,具有的只是“平庸的恶”。
平庸的恶,依然是恶,它所带来的伤害,并不亚于极端的恶,甚至还会造成更为巨大的破坏力。这种恶在于不思考,不思考社会的需求,不思考孩子的变化,不思考自己行为的意义,逐步让我们的德育工作走向“假、大、空”,使德育日渐“沙化”,远离了生命的本真。
一、基点:了解孩子
有个江湖郎中碰到一个驼背的人,声称自己可以治好他的残疾,他找来两块门板夹住病人,用力一压,背果然变直了,但人也死了。如果我们搞德育,也像这个江湖郎中一样,不问原因,不究症结,那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学校德育针对的对象最终是孩子,要搞好德育,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现在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我们清楚吗?答案不容乐观。曾经有个幼儿园做了一次测验,给每位家长派发了一份问卷,标题是:“你了解你的孩子吗?”其中一个小孩的妈妈接过问卷,不禁抿嘴一笑,冲口反问道:“我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这可能吗?”但正是这位信心十足的母亲,第二天早上却十分尴尬地承认,看来自己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因为24个问题,她只答对了9题。而答对13题以下就说明家长对孩子欠缺了解。
还有一项统计表明,美国父母每天与孩子谈话的时间平均只有7分钟,由此,幼教部门对全美的父母提出了一个口号:“今天你与孩子谈话了吗?”要求父母多花点心思去观察孩子,在观察中不要带有任何偏见和定论,目的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对孩子的言谈与行为的观察,知道孩子的需要、兴趣以及发展情况,从而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教育。毕竟父母不能陪孩子到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教给孩子生存、生活的方法与智慧。
同样,教师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了解学生。十几岁的孩子,正是好玩好动的年龄,心理也不够成熟,有些问题是他们在成长中必定会出现的,也是很正常的。“每个孩子都能成功”,美国著名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研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要坚信一代总比一代强,不要带上有色眼镜,更不要杞人忧天。先前,有很多人认为“80后”、“90后”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是不堪重任的一代人,但他们在抗震救灾、奥运会、世博会中成为志愿者大军中的主力,所展现出来的担当意识和公民意识让人欣慰。
我想说: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的。孩子的成长过程谁都无法替代,我们要学会优雅地等待,不去打扰他们的成长规律。如果过分压制,只会导致他们的身心发展走向畸形,“反季节儿童”就是明证。大家都吃过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样子很光鲜,但味道实在不怎么样。童话大王郑渊洁由此提出“反季节儿童”的概念,就是违背儿童成长规律,该玩的时候没时间玩,学习各种本应该几年后才该学的东西。正像郑渊洁所讲,儿童的“反季节”必将导致国家的“反季节”,一个国家的孩子如果说大人话,办大人事,这个国家的大人准说孩子话,办孩子事。“反季节儿童”尽管外表风光,但就像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容易腐烂。
二、支点:回归常识
最近看到一则报道,福州市东街派出所的一个交警“红了”,因为他给一辆违法占道的警车开了罚单,被网友封为“最牛交警”。交警给违章警车开罚单只是职责所在,网友却“大惊小怪”,恐怕是因为此前这样坚持原则的人并不多,而耍“特权”反倒是“正常的”。还有某地奖励市民捡烟头,一个烟头奖励五分钱。这本是市民应有的素质,政府却大肆奖励,真是叫人哭笑不得。
当前,一些本是常识的东西却被大力推崇,一些本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却成了美德,这提醒我们,在一路奔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遗失”了很多常识的东西,需要尽快“找”回来。
其实,德育就是教给学生一些生活中的常识,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些常识。这里举几个例子来比较一下中外教育,大家就会明白。
如,过马路不能闯红灯,连幼儿园的孩子也知道。在中国,经常会发生有人在人行道上被撞。这样的事情在德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遵守规则的德国人即使半夜过马路,没有一辆车,遇到红灯时仍然会停下等待。他们认为,现在过马路是很安全,但如果碰巧旁边有个小孩看到,就会认为闯红灯没事,也许下次遇到红灯就会闯,也许他就会被撞死。
又如,我们中小学的校训是:诚朴、求实、勤奋,很空泛,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日本的一所学校的校训是:把一件事情坚持到底,不给别人添麻烦。
再如,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追求真、善、美,但幼儿园的孩子可能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真善美;而在德国,幼儿园只要求孩子养成三个习惯——认识红绿灯、知道怎样扔垃圾、能分辨男女厕所。
经过对比,我们认识到,道德教育不是一味地“贴标签”、“走过场”、“搞运动”、“快餐化”,而必须回归常识,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像个孩子,这才是真正好的德育。像我们开展的中小学生第二课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劳技实践活动、青少年空间建设等等工作,组织的“十佳阳光新事”、“百名快乐少年”、“千篇成长手记”等评选活动,就是希望激活孩子的快乐因子,唤醒孩子的美好心灵,丰盈孩子的精神家园。
三、接点:合众聚能
任何孩子都不可能脱离家庭,脱离社会而存在。当前,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拜金、享乐等庸俗价值观甚嚣尘上;有的家长迷恋麻将、粗暴打骂、用钱示爱、包庇纵容等行为也在污染孩子的童真。教育者自身也有种种问题,如课表“两张皮”,平时实际操作的是中考、高考科目优先;墙上贴的是应付检查的,甚至教孩子在上级检查时撒谎。来自社会、家庭、教育系统方方方面的问题,时时刻刻都在冲击着孩子的心理,影响着学校的教育,使得当前的德育像是“戴着镣铐在跳舞”。
要提高德育实效,必须综合治理。只有当全社会的资源共同朝向孩子的健康成长,共同服务于孩子的终身幸福时,才能确保德育工作取得真正的实效。
基于此,杭州市下城区从教师、家长和管理三个层面入手,不断拓宽孩子道德成长的空间:教师层面,推出“生态课堂节”、“班主任成长节”,开展“教育因你而美丽”感动人物评选,激励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家长层面,举办“智慧家教直通车”系列活动,探索实践“新概念”家长会,努力提升家庭教育指导的质量,不断提高家长的文明素质和育人艺术;管理层面,本着“轻负高质、尊重差异”的理念,构建具有下城特色的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引导校长、教师关注涵盖教学、德育、体育、卫生等在内的全面的教育质量,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总之,我们希望通过一己之力,让德育渗透在孩子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在耳濡目染中释放出德育的能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就好比树木的生长一样,惟有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就德育而言,了解孩子是基点,就像树根;回归常识是支点,就像树干;合众聚能是接点,就像枝叶。三者共同指向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只有“三力合一”,才能使德育回归生命的本真,承担起以德育人的职责,造就茁壮成长的社会脊梁!让我们一起努力,勇担当,能守望,为德育回归生命本真不懈努力!
【周培植,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赵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