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冲突与融合中建设现代班级文化

2011-12-29齐学红

中国德育 2011年3期

  [摘要]在价值观念多元化与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理论问题以及班主任在面对来自学生亚文化与学校主流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如何形成班级文化风格等问题,成为班级文化建设新的时代话题。本文分别从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规范的导向作用,以及在协调与融合中形成班级精神三个方面作出分析,提出在冲突与融合中建设现代班级文化。
  [关键词]学生文化 教育文化 冲突融合 班级精神
  [作者简介]齐学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班级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生活中的一切文化要素。狭义的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出来的独特文化。是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即通常所说的班级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从班级文化构成的主体来看,主要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具体主要是由青少年文化、同辈文化、教师文化、教育文化构成。不同文化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教育文化和教师文化作为主流文化,依靠制度的力量在班级文化中占据优势地位。而青少年文化、学生同辈文化作为亚文化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文化对班级文化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渐加强。
  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冲突,来自于学生文化与教育文化的冲突。主要体现为主流文化与学生亚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教育文化代表了主流社会文化,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对人类文化遗产经过选择传递给新生一代的文化,它包括:一定的物质存在、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教育制度等。[1]教育文化作为社会外在的制度性要求,只有通过班级文化被学生自发接受,成为班级成员内在的、主体的、实际发挥作用的文化,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可以说,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教育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冲突,普遍存在于班级文化建设的每个环节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任级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不断凸显。尤其是当学生文化与教育文化发生冲突时,班主任是站在成人立场上,出于学校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的便利,一味按照成人的意志强调班级文化建设的整齐划一,自觉维护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是站在学生立场上,理解尊重学生,做一个学生世界的倾听者,允许班级之间、每个班级和每个孩子之间都可以存有个体差异,保持班级文化的健康生态。这样的角色意识以及可能面临的矛盾冲突,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以体现,从中透视出班主任不同的教育观、学生观。
  一、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室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其文化环境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来的,而文化环境反过来又可以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教室里整齐、美观的布局,给学生赏心悦目之感,能让同学们在课堂上保持饱满的情绪,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清洁、卫生的环境,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最佳的心态参与学习活动。班级环境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它不仅体现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要利用好教室的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使其既温馨舒适,又催人进取。班级环境布置一般要体现以下原则。
  (一)彰显班级个性
  通过对一些学校班级环境布置的实地调查发现,班级环境布置大多存在着千篇一律或者一味追求花样翻新的现象,很少体现班级风格或特色。另外,班级文化更多地强调制度对学生的规训作用,如张贴名人名言、口号标语、班规班训、学校的各项评比检查、对学生的作业要求等。而这样一些完全处于成人意志或制度规范,未经学生讨论交流和认同的环境布置,往往是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项关于班级文化的调查显示:有73%的学生不能说出教室里的标语和名人名言是什么,[2]这样的班级文化已流于形式。每个班级要使教室具有特色,不仅仅表现为外在的标志、文字等,更需要班主任发挥引领作用,发掘内涵,真正形成班级个性。
  (二)强化学生主体作用
  在一项访谈中我们发现:出黑板报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而且只是几个同学的行为,班级大部分学生很少关注其内容,有51%的学生不能说出黑板报大致有哪几项内容。[3]创建班级文化环境,传统的做法基本上是老师和少数同学包办,很少注意发挥和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班级文化特有的教育功能。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民主意识增强,这就要求班主任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思维空间,实践的舞台和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成为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主体,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培育学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发挥环境的激励作用
  班级环境的布置,不仅要给学生美的感受,发挥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更要具有一种直接的激励作用,成为弘扬班级文化主旋律的重要媒介。一位年轻班主任就是像如下这样的方式激励学生的。
  班上推行的一个新玩意——学生海报,是我在看篮球赛时的突发奇想。在篮球队里每个球队主场上都挂着球员的巨幅画像,我想这何尝不能用在我的班级里呢。当学生们走进班级,看到头顶上全是他们自己的画像,预示着这是他们的班级,他们是班级的主人,这是一件多让他们自豪的事情啊!每天一进门就看到自己在对着自己微笑,一天也都有好心情,同时也提醒自己千万不能做什么错事,因为自己正时刻看着自己,监督着自己。同时也想,初中三年是孩子巨大变化的三年,无论是外貌还是内心。如果每年一个这样的海报,到毕业后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自己的变化,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礼物啊![4]
  二、发挥规范的导向作用
  班级规范是班级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协调和组织好班级的保证。有了规范与制度,才能保证严格的纪律,使集体活动井然有序,使班级目标顺利达成;才能使学生在一定的要求下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之一在于使学校制度和教育文化具体化为班级的规范,让班规体现出班级的特色和风格,并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班规是班主任个人创造、学生集体创造与学校文化制度相结合与统一的结果。一份完整的班规,既有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正面引导,也有对教师的要求,涉及到学习检查、纪律监督、体育锻炼、清洁卫生等各个方面。
  班级制度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帮助学生养成终生受益的好习惯。班级文化的制度建设不仅要体现出其规范性一面,更要加强制度建设的文化方面,以文化引领人。
  班规并不是由班主任单方面制定、专门用来约束学生的一套制度体系。班规的制定与执行也应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教育民主意识灌注于班规的制定与执行的全过程。
  全国著名班主任李镇西老师推行的班级民主化管理制度,在班规面前班主任与学生人人平等,班规中不仅有对学生的要求,更有对班主任行为的约束,班主任不得无缘故地对学生发火。
  学生在民主参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体会到民主与纪律、自由与秩序的关系,在民主生活中践行民主,这也是实现班级社会化功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班级规章制度谁来定?是班主任一人说了算,还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只有经过学生自己讨论协商并认可的班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规范约束作用,否则就会形同虚设,成为一纸空文。
  
  三、在协商与融合中形成班级精神
  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全班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共同信仰的价值标准。它包括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具有强大凝聚力。培养班级精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班主任在班级精神的铸造上发挥着主导作用。
  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是班级成员共同的行为特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育文化要发挥作用更要依赖于班级文化。积极的班级精神有利于教育文化发挥作用,能对学生产生内在的激励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占有教育资源,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进而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学生的归属感,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消极的班级精神对教育文化起破坏作用,使少数人的行为蔓延成一种群体意识,使班级的正常生活由有序到无序,使班级处于一种混乱、失控状态。
  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教育文化发挥作用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创造条件。同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着眼于让班级每个成员获得最大可能的积极发展,建设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价值体系。学生选择到哪个班级中学习或者是否热爱自己的班级,在很大程度取决于班主任对班级文化的有效把握,取决于一个班级在班主任带领下所形成的班级风气。
  班级精神并非自发形成,而是在协商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班级是由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社区的互不相识的学生的集合。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要让班级中的学生在某些价值取向上逐步获得共识需要一个过程。班级精神是在班级生活中逐步形成,它的形成与班级成员需要的满足有关。班级精神的最终形成,需要班级成员能够在某一价值取向上达成一致,这种达成一致的过程就是协商的过程。在班级这个小社会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经过一系列冲突、碰撞和融合,班级的价值观最后逐步形成。
  积极班级精神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教育文化是否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取决于班主任的职业素养和个人人格。班主任固然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形成主导的价值取向,但是有时因为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对话、沟通,班主任推崇的价值观不能够成为全体成员的一致追求。一个看似统一的班级,其实蕴涵着危机。班主任要在了解班级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育文化的要求,提出班级具有主导价值取向的目标,再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判断自己的目标是否适合学生、能否被学生所接受,并据此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和判断。
  总之,班主任赋有协调整合各种不同的文化要素,构建和谐统一的班级文化的重任。要认识到班级文化构成的复杂性,各种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开展班级文化建设。面对班级里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同文化要素及其可能的矛盾冲突,班主任要善于把握全局,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进而形成班级和谐的生态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学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