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硬”兼施的班级文化建设及实例叙说

2011-12-29陈宇

中国德育 2011年3期

   一、班级文化中的“软”
  与“硬”
  开学初,学校要求每个班要设计班级文化墙展板,内容包括班名、班徽、班级口号、班级精神、班规,等等。在班级文化“上墙”之前,有必要搞清楚什么是班级文化、它包括哪些方面以及班级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积累,积累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所以,这个概念实际上指出了形成文化的条件和主要内容。如果说班级也有“文化”的话,那么它绝不是靠一个挂在墙上的展板能涵盖的。展板做得漂亮,并不代表这个班就有了文化。
  班级文化可以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两个层面。所谓的硬文化是显性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做一个展板、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名言警句、名人的画像,或者是自己班级学生的书法绘画作品、教室里的图书角、书报架、板报等等,都属此类构建班级的物质文化是必须的,也是班级软文化的呈现载体。因此,学校要求每个班制作班级文化墙的展板,用意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要创设一个班级文化氛围,这个氛围必须是可见的,否则无法量化评分。
  一个班级有没有自己的文化,关键还在于软文化的建设。软文化是隐性的,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打造硬文化环境容易,马上就能做得像模像样,而形成班级软文化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经营、共同珍惜、共同创造的结晶,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没有渗入到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文化浸染,即使有了响亮的班名、漂亮的班徽,气势磅礴的班级口号,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也难以带来益处。
  班级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它的影响范围是班级的全体师生,包括学生家长,属于学生成长的小环境。所以,一定要立足于本班学生的特点构建“属于自己班级的文化”,不能东施效颦搞模式化。班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使一个班级挂上了个性鲜明的标签,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都将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班级软文化的核心是班风和班级精神,每一个班主任都要把班风建设放在工作的首位,不遗余力地抓好。有了良好的班风,班级文化就有了根。
  二、班级“硬文化”实例叙说
  创建最美丽的教室
  环境也是一种文化。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优美的环境有利于增加师生双方的幸福感,它能让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受到一种无形的约束以调节自己的行为。构建班级硬文化,首先应该从创造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入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凡应当改造的,一丝一毫都不肯轻松放过,才能表现出真精神。师生不能共同改造学校环境而侈谈社会改造,未免自欺欺人。”
  一天,几位远道而来的校长到我班来听一节主题班会课。结束后,我请一位校长对这节课做一个简短的点评。谁知这位校长站起来第一句话却是:我去过很多学校,你们的教室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教室。
  我和学生闻听此言都有些意外,静默一秒钟后,热烈的掌声响起——与其说学生们是在为校长的点评而鼓掌,倒不如说他们是在为自己而鼓掌。因为谁也没想到,此时我们身处的这间“最美丽的教室”,在不久前还是一间“最肮脏的教室”。
  几个星期前,我们搬进了这间教室,那是一个高三班级毕业后留下的教室。都说搬家有乔迁之喜,但是眼前的景象让我们几乎晕倒!这是一间我所见过的最脏的教室!遍地杂物,原来雪白的墙上全是球印子,两边的墙上写满了不堪入目的污言秽语,阳台成了藏污纳垢的场所,堆满了垃圾和课桌椅的残肢断臂,又脏又乱,脚都踏不进去。原来教室的课桌椅都是新配置的,现在已经坏了很多,新一点的,早就被暑假补课的学生换走了,我们接手的,还是旧的、坏的桌椅。整个教室如同被洗劫过一样。
  面对这么一个烂摊子,我们毫无办法,只好重头来过。我带着学生,干了整整一上午,把教室全部清理了一遍,光椅子,就修了十几把。最后,总算搞干净了,桌椅虽然是旧的,但只要不坏,把它排整齐还是可以的。我用了六个最得力的学生专门清理阳台。可苦了那帮得力干将,总是做最艰苦的工作,别人都干完了,他们还在干。
  教室终于被我们打扫得干干净净,最后一道工序是拖地,男生们三人一组轮流拖。很快,地面拖干净了。地面很脏的时候我们都没有注意,而此时,一幅奇景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终生难忘。地面上有无数块黑斑,像白净的脸上长满了麻子,密密麻麻,最多的一块地砖上竟然有十几个,这是口香糖啊!
  我试着让学生用刮刀铲掉,但是,几个学生蹲在地上,一会儿就败下阵来——实在太困难了!口香糖粘在地上,已经被踩过无数脚,和地面已经融为一体了。十分钟下来,才铲掉一两块,要想把教室里的口香糖全铲掉,用学生的话讲,干到明天早上还不知道能不能铲完。我只能暂时作罢,但它一直是我一个心病,我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会铲掉这些毒瘤,不能让它们污染了我的眼睛,更不能让他们污染了学生的心灵!
  第二天就是家长会。我请家长们低头看地面,告诉他们这就是上一个班级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它在时刻提醒我们,要做一个有素质、有教养的——“人”,我的班级再也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
  这满地的口香糖还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个班的学生不爱自己的班级、漠视正面教育、无视规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么多口香糖,绝非几个人所为,也绝非一日所为,班上的同学、老师对此熟视无睹。这是一个怎样可怕的群体!
  第三天,面对学生,我再次请他们低下头观赏这幅画面。我说:这个班级是我们的家,我们要在这里生活一年,一年之后,我们要把它完好、干净地移交给下一个班级。地上这么多黑印子,你们不要觉得我再加一块也无所谓。从今天开始,谁还在教室里吃口香糖?谁还要学他们?——没有人!
  时间过得飞快。每一天都有新的进展。同学们用砂纸把墙上的涂鸦细细打磨掉,贴上自己的美术作品,黑板旁边贴着漂亮的告示牌;劳动委员当了阳台的“台长”,阳台每天被他收拾得像个温暖的家,东西放得整整齐齐,地面拖得干干净净,桌子上摆上了绿色植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人专门负责,消灭了每一个卫生死角。
  转眼之间,搬进新家快一个月了,什么都好了,只剩下地上的口香糖了——我总有一天会收拾你!这一天终于来临。
  一个周五,我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钢丝球,这是专门为对付地上的那些口香糖的。
  用的仍然是老办法——承包,首先把教室的地砖按照坐标编上号,按学号顺序,每人一块地砖,我也领了一块。
  动手之前,我先演示一遍:用一点洗衣粉撒在一块口香糖印迹上,淋一点水,用钢丝球用力摩擦,将口香糖印记完全擦去,再用钢丝球把整块地砖刷一遍,最后用拖把拖干净。一套工序做下来,地面光亮如镜,学生少见多怪地惊呼,居然还鼓掌。我说:“会了吧?下面看你们的。把椅子架起来,开工!”——于是,教室里开始一片忙乱。
  在劳动中,我发现学生是极富创造力的,他们各显神通。我准备的钢丝球数量不够,他们有借来刮刀,或就用自己的裁纸刀,反正达到效果就行。
  人多力量大,清除污渍,连冲地拖地,一节课时间,全部搞定。坐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之上享受的感觉很美妙,每一块地砖都是这样一寸一寸地清理出来的,每一块地砖上都留下了同学们的汗水,付出了劳动就当珍惜。原来肮脏不堪的教室焕然一新,在这样整洁的教室里看书学习都成了一种享受。我们用了三次大扫除和数次美化行动,终于让我们的教室成为全校最美丽的教室,不,应该是在外地前来参观的校长眼里最美丽的教室。
  
  现在我们教室的地面,没有一块黑印子,终于祛斑成功。并且,她将永远美丽下去——在我班的地面上,再也不允许这种没有教养的行为横行。我们不仅在搞卫生,更在建设一种文化,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班级文化。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创建“最美丽的教室”的过程,不正是最好的教育吗?
  三、班级 “软文化”实例叙说:让优秀成为习惯
  我曾经问过一位班主任朋友:“你的班级有精神吗?”我得到的是不置可否的回答。是的,我们的注意力焦点似乎不在这里,我们想得最多的是考试成绩、升学率。而对孩子的精神世界、班级的精神世界缺乏应有的关注。在教育中,被忽视的往往是最重要的。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念有所缺失、精神有些生活匮乏的年代。即使是学校这所象牙之塔,也难以免俗。膜拜成功,达到目的高于一切,功利的驱使让很多人迷失了生命的方向。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之师,在自己小小的班级里唤醒生命,重塑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让班级具有一种精神,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多年以来,我一直致力于班级精神的塑造。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核心,设计班名、班徽、班歌以及班级口号,形成健康的班级舆论,建设良好的班风等工作都是围绕着班级精神这条主线展开的。
  班级精神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从组建班级伊始就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因为班级精神不可能自动生成,所以班主任的引领至关重要。不同类型的班级可能会有不同的班级精神,就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一样。但是班级精神的主旋律应该是健康、阳光、励志的。班级精神,要和班名、班徽和班级口号相匹配,要“名副其实”。
  一个班级一旦拥有了班级精神,对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促进作用将是巨大的,班级精神既是一种动力,又是一种约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我在2007年接手了一个差乱班,重建秩序之初,我就对学生提出要重建班级精神。当时我提出的班级精神是“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那个时候班级刚刚从一片混乱中起步,才取得了一点点成绩,离优秀还很遥远,然而我认为,如果想都不敢想,怎么去实现我们的目标?在接班一段时间后不久,我就给全班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此信成为构建我们班级文化的开端,节选如下。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很欣赏这句话。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远离了优秀?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用“我们不够优秀”来作为抵挡一切的借口?
  我们一旦不再优秀,我们就可以放纵自己,我们就可以拒绝一切改变。
  你们觉得不优秀很光荣吗?
  你们是否觉得只有不优秀,才是新新人类,才是年轻人的本质?
  你们是否觉得只有不优秀,才可以拥有真正的快乐,拥有真正的朋友?
  我想,也许有很多人是这么认为的,还有很多的人连想一想这个问题的念头都没有——就这么过呗,想这么多,累不累?
  所以,你们才将荣誉轻易拱手让人;
  所以,你们才失去了永争第一的信心;
  甚至,你们连举手之劳的小事都懒得去做。
  那么,我请问你们,当所有人都说你们很差劲的时候,你们为什么会愤怒?
  如果当别人数落你的时候,你只知道愤怒而不想有任何行动时,你的愤怒只能转化为怨天尤人,最终,你只能沉沦。
  当那时再有人数落你时,你连愤怒的理由都没有了,因为你已经认定自己没有希望了。
  做到优秀真的那么难吗?
  如果我现在告诉你,你已经优秀了呢?你是不是不敢相信?
  当我看见周宇怡认真地、反复地将墙壁、护栏擦得干干净净的时候;
  当我看见谭小天第一次交了生物作业并承诺会补齐其他作业的时候;
  当我知道徐若洋制止同学和老师顶嘴的时候,
  当我听说老师们都说你们进步的时候,
  你们已经开始变得优秀。
  你可能还有很多缺点,但你至少可以在某一个方面先优秀起来,从这个起点,你要开始你真正的转变。
  告诉你,人不可能什么都优秀,所谓优秀,一定是指某个方面而言,所以,你不要轻易否定自己。
  从今天起,我要告诉你们,你们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从今天起,
  班干部把这封信中的几句话摘录下来,做成展板,贴在教室的墙上,即使后来数次更换教室,这块展板却一直伴随了我们三年。在这三年里,所有人都经历了变化。有些从平庸到优秀,有些则依然平庸,但是,这块展板上的内容却一直是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当信刚刚发出之时,全班几乎没有一个人相信我说的话,甚至有人听不懂我说的话。于是,班干部在制作展板时,有意在“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这句话之前打上了四个问号,意思是说:“这可能吗?”
  接班八个月后,我撰写了一篇日志《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文中我总结了八个月来我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向他们传递了一种精神。
  “……无论你过去有多差,你其实比你自己想象得要强,你要奋斗、自强不息、永不言弃。
  我常对孩子们说:老班就是你们的榜样。班级确实不好带,我不觉得苦,不绝望,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有信念!
  其实我一直在向他们传递着这种精神,我的学生被我感染着、激励着、变化着——他们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在改变。
  班级已经获得了一种精神,人活得不再悲观,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跟上,但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改变。……”
  一年之后,当江苏电视台的记者扛着摄像机采访我们班学生时,接受采访的这位班干部向记者说出了这个故事。记者再次问她:“那么现在你能理解班主任的话了吗?”学生回答:“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现在我觉得我们班有点像了……”
  如此真实的回答既昭示了教育之艰难,也说明了让班级精神成为一种文化,渗入到学生心灵里去是需要很漫长的过程的。
  三年后的高三毕业典礼上,我惊异地发现在我们班班长的致辞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用心写下“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在承诺中学会了信念!而此刻,这个没有一名同学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入学成绩,曾经被所有人认为是毫无希望的“最烂的班级”,却走出了二十多名本科生和二十多名大专生。真正有意义的不仅仅是那一张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是厚重的班级文化和师生情谊带给他们的精神财富。
  教育需要等待,文化需要积淀。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陈宇,南京市第六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市优秀班主任】
  
  责任编辑/李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