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校班级文化建设规划

2011-12-29肖家芸

中国德育 2011年3期

  一、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的确定
  为了寻求文化育人更有针对性的切入点、更具交融性的衔接点和更有实效性的操作点,2008年9月,我们尝试实施“班级文化‘六个一’建设。“六个一”即班级文化的六个小项目:班训、班报、班标、班网、班干、班会。2009年9月,我们在此基础上,认真吸取各方建议,进一步整合德育优质资源,开发文化育人渠道,充实文化育人内涵,强化文化育人功能,进而确立了一体两翼、功能互补的班级文化建设工程。意图是将学生成人必备的德育要素,有机地融入班级文化的日常小细节,然后借助于班级文化细节化落实这个抓手,力求大德育常态化、实效化。
  总体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班级文化建设的全程,着力培育行为习惯良好、品格健全、进取向上的未来合格公民。
  分层目标:预备年级、初一年级: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教育;初二年级:道德认知(守法、诚信、勤俭、互助、感恩)教育;初三年级:意志毅力(战脆弱、抗挫折)教育高一年级:观念理想(先进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科学规划人生)培育;高二年级:公民人格(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培育;高三年级:信念气度(意志、情感、气度、理性)培育。
  二、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规划
  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归纳起来,可以归结为“一体”“两翼”。 “一体”即班级文化的基本体,由“三个面”、“五个点”构成。“两翼”即主题教育文化与主题实践文化。
  (一)“一体”化班级文化建设
  “一体”即班级文化的基本体,由“三个面”、“五个点”构成。“三个面”即由环境文化、交流文化、管理文化构成;“五个点”即班训、班标、班报、班网、班干。
  1.环境文化建设面——班训、班标、班报。这三者构成班级生活学习的环境,决定成员的心境与眼界,影响师生的追求与发展。建设好这三个方面,可以拉动班级的美化,营造主流的文化,牵引心灵的优化,实现让“环境成为最好管理者”的文化效应。
  2.交流文化建设面——班网。就交流、融通、影响而言,信息技术搭建起的家校联动、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网络平台,有着现代文化的磁力和无可替代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形成一个和谐共进的场。现代信息技术是开放、便捷、沟通的现代文化的标志之一,交流就是学习,交流就是育人,网上有无限的教育潜能。
  3.管理文化建设面——班干。传统的班级干部被赋予新时代内涵,即培养学生管理意识,增加管理经验、带动他人发展。这使得班干部不仅仅为老师的得力助手,更为其成长为领军人物奠定了基础。促使每一个同学做好自己而不忘带动他人。
  (二)“两翼”式班级文化建设
  “两翼”即主题教育文化与主题实践文化,重在“润”与“习”。
  1.主题教育式文化建设——班会课程化教材。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是班会,因为班会是国家以课的名义规定的,每周一次,是全班成员凝神、聚心的好时机。然而,班会无主题,茫然随意,功能必然偏失。无主题,无系列,甚至无位置,被取代或放羊,这是当今班会教育薄弱,甚至形同虚设的突出表现,也是德育对于“育什么”的目标不十分精确的症结之一。要真正让班会成为学生成长和班级发展的心灵沃野,有必要将班会作为德育课程来科学规划、精心建设,实现班会常态性的主题式课程化教育。以班会课程化建设为抓手,创建有主题有系列、着力于和谐成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常态化主题教育校本教材。以此为平台为契机,将道德认知、行为养成和公民素质等育德实践,落到实处细处实处。
  2.主题实践式文化建设——班队系列化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隐藏了教育意图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校围绕主题式教育化目标,科学而灵动地建构常态化的主题教育实践系列,年年有方向,月月有目标,旬旬有活动,周周有抓手,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育成长;也把学校领导员工一起推向常态化的身先士卒、为人师表的育人场中,与学生一同实践磨练,一起成长壮大。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环境文化以固定动作为主,相对稳固,适宜于目标育人;交流文化完全是动态生成,心灵构筑,适宜于情感育人;管理文化内涵制度策略等,常态多变,适宜于行为育人;是成长精神套餐与操行组合拳,适宜于综合育人。
  三、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环境文化建设策略
  1.“班训”建设。“班训”建设我们坚持三步走策略。第一步是让“班训”作为班级成员发展的核心理念、奋斗目标和行为守则,外显于班级的各个空间,内化于成员的各个心间,默化于各自的行为实践,逐渐成为习惯成为信念成为动力之源。第二步是培育“班训”的自创自励。通过班训的创作、展示、评选、书写、悬挂等系列实践活动,培育自我认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进取意识。第三步是促进“班训”与学习紧密结合;与班级发展结合;与日常育德结合;与生活结合,让班训真正成为班级成员成长的座右铭。三步走的抓手是常态化的日常的行为规范细节落实,动力是及时的考评奖惩,保障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信念、智慧和齐抓共管的机制。
  2.“班报”建设。“班报”建设我们也同样坚持三步走策略。第一步是将班报办成一个学生锻炼成长的极好平台,传递班级建设理念,介绍成长经验,铸造班级精神的一个窗口。第二步是围绕成长教育主题,系统规划,逐点落实。比如一年一个大目标,一个学期一个方面,一月一个主题,三年下来就是丰富的精神营养套餐。第三步是倡导自荐认领、强弱搭配、小组合作、人人经历的循环发展模式。奖励优胜小组,激励齐心合力、做中提高的精神。让出的过程与评的过程,成为认知的过程,成为德育的过程,成为自我塑造的过程。
  3.“班标”的建设。“班标”建设分三步走。第一步将班标嵌在教室门的左上方,与进进出出的师生视线平齐,让他们随时得到提醒,得到激励,收获动力。第二步发动全班同学根据本班实际,为自己的班级选择发展理念、设计发展目标、策划实施方略,以组为单位形成设计方案,提交电子稿。“班标”创设的过程就是认识提高的过程,是凝心聚力的过程,是思想撞击与才艺展示的过程,是育德的过程。第三步将“班标”与整个班级的发展紧密结合;与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充分发挥“班标”在整个班级成长中的镜子功能和引领推动作用。
  (二)交流文化——“班网”的建设策略
  网络是现代文化的载体,做就是学习,有益的做、好好地做就是育人。网络的虚拟与自由,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自觉自律的严峻考验。现代社会离不开网络,正确用好网络,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是现代学校的教育职责。我们围绕自育互育这个中心,从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着手,重在三个基础规划建设。其一、温馨之家——班级个人、集体的理想、爱好、个性、才艺等的介绍,图文并茂;其二、拓展之窗——由主课老师分层精选的经典操练;其三、倾诉之吧——班主任精心打造的有共性、有个性的班级博客,同学可进、家长可进、任课老师可进。
  建好用好“温馨之家”,引发对班级对同学对老师的关注,促进凝心聚力,建设温馨班级;建好用好“拓展之窗”,调动各方智慧和资源,有助于有余力的同学有更好的发展,确保不同层次的同学都得到满意的发展;建好用好“倾诉之吧”,既便于学生真正敞开心扉,形成师生、家校互动的有效的育场,更促进班主任老师用心用智慧去培育学生,提高育德育人的自觉性和影响力。建好用好“班网”,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满足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深度关注和多元需求,有利于办好社会满意的教育。
  
  (三)管理文化——“班干”的建设策略
  学校的一切“做”,都是为了育人,都可以育人。因而,学校教育的使命之一在于,改变过去班级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的单一观念和狭隘模式,积极创造条件和位置,让更多的人得到管理的锻炼与发展,以适应未来人才的多面需求。几年来,我们采用“流动性”、“大部式”策略,实现了流动性、大部式、多功能、职责权利一体化运行,加速班级干部队伍的成长。
  “流动性”即是设置各个功能性管理岗位,面向全体同学发布,倡导自荐竞聘。自荐竞聘的过程,既是提前学习、思考与进步的过程,也是审视自己的实力,掂量自己的德行与责任,确认自身管理潜能的过程,当然更是每个人自信力、公信力和综合素质展示的过程。选拔确认之后,打破三年一贯制,看管理业绩,每学期全班确认一次,能者上,不称职者下,实行班干流动制。这样每个在岗的班干部,人人有压力,各个尽职责,齐心协力,既提高自己的才干,又壮大班级的发展。
  “大部式”即是班干的建制由个别班委向示范群体的变革,设四级岗位。一级岗位:班长、副班长、团支书;二级岗位:学习部、宣传部、内务部、劳卫部、体育部、艺术部、信息部、纪检部、志愿者中心。每个部有三人组成,一个部长两个助手。部长的名声好听,比班委来,学生更愿意接受;三级岗位:小组长;四级岗位:课代表。以上各岗位不重复兼任,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有尽责锻炼的机会。有岗位,就有责任,有动力,有带动 。
  我们按岗位分层设立管理范围,目标具体明确,适宜考评量化,培育班干在岗的管理意识和角色自律,以促进各司其职而互不扯皮,各显其能又各得其所。我们想方设法树立班干的权力形象,时时处处将班干推到管理一线,灵活机智地维护班干的管理决定,及时给足班干应得的适当奖励,努力使班干成为大家羡慕的角色,成为争当的对象。大家愿意去做班干,尽心尽力地做好带头人,示范群体壮大了,更有利于每一个个体成长壮大;班干强大了,教师才有可能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读书、研究、实验,教师提高了,才能提高学生。
  (四)教育文化——“班会”校本教材建设策略
  我们坚持以主题班会为交汇点,整合德育优质资源,建设主题教育校本教材,这首先涉及到的问题是主题取向。我们的策略是分层递进、有机衔接。初中以行为养成教育为中心,高中以理想信念培育为中心,道德认知与情感体验贯穿初高中的主题教育之中。大中取小,小中寓大,将宏大主题融入行为细节,让德育回归生活,落到常态,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其次的问题是内涵取向。我们的策略是让教材主题覆盖青少年教育的三个方面: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而做人当中又涵盖了公民教育、美德教育,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的四个教育重点;五品即着力培养学生“守法、诚信、勤俭、互助、感恩”这五种道德品质。力求给学生的精神成长配备综合营养套餐。尽可能做到呈现形式的精练生动、可读可信,功能影响的多面受益。学生可读,老师可读,家长可读,关注研究者可读;学做人(成人教育)可以汲取精神营养,学作文(成才教育)可以吸收思想和素材,解脱作文“无米之炊”的困境。
  第三方面的问题是资源取向。我们的策略是整合现有各年段教材中德育资源,尤其是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科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充分发挥现有教材的多面功能,整合现实生活中(国际的、国内的,市内的、校内的)的新鲜活水,确保德育贴近现实,与时俱进。
  (五)实践文化——班队活动建设策略
  我们班队活动始终遵循三个原则。教育性原则即是要寓教于做,做中认知,做中体悟,做中默化;活动是为了受教育,受积极高雅的教育,活动宁缺勿滥;主题性原则即是一次有效活动选准一个小入口,即主题,确保这个小主题的教育内涵,能够具体、深入、通透到认知与践行中,产生好的影响。主题确立不好,内容与过程也不可能落实;开放性原则即是指主体的开放,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创意的开放,尽显学生的心智;心情的开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活动中放飞融合;多元性原则即是一次活动一个主题,不同时段、不同情境下的活动主题多元互补,有机组合成精神营养套餐。主题教育活动常变常新,教育才能魅力永存。
  我们班队活动逐步形成系列。围绕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个中心,以学生各个年段的认知规律与成长需求为经,以德育资源和德育契机为纬,交织成六个系列的主题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即主题班会活动系列; 主题仪式活动系列; 主题历练活动系列; 主题观览活动系列;主题社区活动系列;主题周月活动系列。
  我们在班队活动的实施上,逐步探索出有效的实施策略。如:“固定动作与临选动作的灵活互补”。“固定动作”是指按主题教育教材预先设定的青少身心发展必须的思想道德主题运行,如文明教育、尊师教育、集体教育、爱心教育、诚信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健康教育、爱国教育、公民教育等,每个年级、每个学年常规进行,只是变换形式,反复强化,以求内化于心,成为学生自觉自律的意识行为。比如同是“文明”的主题教育,预备年级是规范伴我行,初一年级是牵手你我行,初二年级是安全伴我行,高一年级是经典伴我行,高二年级是责任伴我行。“自由动作”是指随重大的时事、重要的节气和身边发生灵活契入教育主题,确保主题教育紧密贴近现实有温馨感,贴近传统有文化浸染,充满生机活力。比如,围绕上海世博会,我们开展了迎接世博、走进世博、传承世博三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再如,2009年下学期,预备年级两个男生爬到学校对面文广中心楼顶上玩耍。学校发现后,当即改变班会教育主题,全校进行安全教育活动。再如,“多面对照,进出结合”。比如,主题班会活动分两个板块,一是正面的以“心灵鸡汤”专题做针对性的思想补养,二是联系实际,尤其是班级实际,做反省对照。 引用典型古今中外结合,讲述道理正反剖析结合,进与贴近现实,贴近班级,贴近个人,力求实效。我们的班队活动的考评主要是在。主题班会的考评标准方面进行了改革见下表。
  主题实践活动评价,我们设定了三种状态的评价。
  1.参与状态评价,即是看当次活动中参与表现,是否自觉、主动、热情而善始善终地参与。
  2.认知状态评价,即是看当次活动的心得体会作业,看是否认真、真诚而深刻地触及心灵。
  3.践行状态评价,即是看当次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看是否真正言行一致做得怎样。
  
  责任编辑/李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