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和机制保障农村教育活力
2011-12-29杨春茂
中国德育 2011年10期
近日,温家宝总理做了《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讲话。讲话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农村教育发展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必须增强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克服困难,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温总理讲话精神,本文就农村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从制度保障及校长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思考。
一、完善制度保障,使教育充满活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在教育方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实施免费师范生计划和特岗教师制度以来,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数量得到了一定的保证,农村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新课程改革后,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都有了一定的调整,不仅对专业教师的数量提出了要求,而且对教师资源的稳定性提出了挑战。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编制仍然按照原有的标准配置,使很多优秀的教师难以取得编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优秀教师的流失。打个比方,一农村学校现有学生70人,按现有教师编制核算办法1∶21的师生比配备教师,可以配备4名教师。4名教师承担1-6年级的所有课程,按全校总课时180课时计算,平均每人每周在45节课左右。这样的课程量很显然是比较重的,而在如此重负之下,要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育质量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如果说编制侧重于教师的准入,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谈到教师的退休问题。教育是一项阳光、富有朝气的事业,很多老教师无论是身体,还是教育观念、教学水平都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要保证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使教育发展更具活力和创新性,就必须从人员配置上着手,使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专业化。要完善教师退出机制,使教师队伍永葆青春活力,让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事业。
二、校长引领,激发教育热情
教育政策法规的日益完善为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但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还是内因。因此,必须强化校长的引领作用,激发出教师的教育热情。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工人同时在工地上砌砖,一个边砌砖边想:能挣多少工钱;另一个却想:我在建一座美丽的殿堂。最后的结果是,前一个工人到老还只是一个普通的砌砖工,而后一个则成了著名的建筑师。显然,两者的差异源于价值追求的不同。
教育也应有自己终极的价值追求,不能以分数、上线率等指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这种唯分数、唯上线率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束缚,使教育呈现出只见书本不见人的局面。因此,必须引导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而校长就应从教育的内涵、学校的实际提炼出学校的价值追求与取向,并努力促进这种价值追求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措施,转化为教师的日常行为。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学校校长要确立以教师尤其是学生生命成长、终身发展为目标和归宿的价值取向,并把这种价值追求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措施,让教育的过程变成一个提升自我生命价值、滋养学生生命的过程。
2.转变角色,引领教师发展
“现在,一些人把‘校长’当作‘官’来当,讲究级别待遇,这种倾向必须改变。”温总理的话如雷贯耳。在日常工作中,校长就是一杆教师衡量自我的标尺,因此校长要不断提升自我,使自己成为引领教师发展的领头羊。校长大多来自于教师群体,是教师中的一员,因此,“校长”不只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带领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责任。校长要多蹲下身子,倾听教师心声;常沉下身子,深入课堂教学。
校长来自于教师,更要超越教师。只有认识到了校长和教师的双重角色才能促使校长思考如何引领教师发展、成长。阅读、学习是滋养精神的重要载体。一个校长读多少书、读什么书既决定着自己的思想高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学校、教师的发展方向。一本本先进的教育理论书籍将会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开启一扇门,为学校的教学注入新的生机。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因此,校长既要做参与者,更要做引领者。校长要深入课堂,与教师一起研讨,必要的时候还需讲授公开课供教师研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校长的领导心服口服。对教研活动的引领,也是一种人性化、艺术化的教学管理。引领,最终是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寻名师、学名师、做好老师”,区内名校挂职学习,教师自录课,每月反思—交流等活动都让教师的教学教研由书本走向实践,由被动走向自觉。
3.多元评价,激励教师发展
好教师的一种重要品质就是热情和温暖。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不在于教学策略或教育方法,而在于教师的教学热情。因此,必须完善教师工作评价制度,激励教师发展。
那么,如何点燃教师工作的激情,唤醒教师生命的活力呢?我们一直提倡对学生要多把尺子评价,其实对教师的评价也应该多把尺子。教学质量当然要包含在评价体系中,但师德师风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事实上,师德师风更应该成为教师工作评价的侧重点。由于师德师风的评定很难有一个显性的标准,因此可以尝试改变传统对“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评定,而是将评定标准多元化,从多种角度评价教师的工作,设立奉献型、科研型、合作型教师等奖项,增加奖励指数,使奖励机制覆盖更多的教师,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制度,使教师工作更具有热情。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思想绝不单指教育学生,它同样适用于对教师的评价和激励上。
责任编辑/李春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