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圣坛上的人

2011-12-29李正刚

中国教师 2011年5期

  教师媒体形象是教师的代言人,对大众认识教师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一直以来,媒体只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放大镜。媒体向我们所展示的教师形象,常常会出现或是神圣化或是魔鬼化的教师形象。种种对教师真实形象的误读,让广大观众对教师的认识脱离了现实,往往失去了真实性。这不仅会给教师本人带来自我认知危机,而且会给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本文试图对媒体中教师形象的误读进行解析,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定位当今教师在媒体中的形象。
  
  一、误读一:神圣化的教师传统媒体形象
  
  1.教师媒体形象神圣化的表现
  自从孔子开创教师“圣人”形象之后,教师就成为知识的代言人、美德的象征。教师这种“圣人”形象在中国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媒体的大肆宣扬——在主导传统媒介经典古籍和影视中教师总是以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的完美的形象出场。这两大主导媒介都在神化教师,但其侧重点各有不同。
  经典古籍中主要宣扬的是“师道尊严”,把教师高高置于神坛,提高教师的地位,夸大教师的权威。比如孟子在《尚书•泰誓》中说“天佑下民,使作君,使作师”,把教师的地位提到了与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同等的地位。孟子的这种思想,被荀子继承下来。作为儒家经典的集大成者,荀子确立了教师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由荀子所确立的教师“天地君亲师”的师道尊严地位,虽然在不同时代因具体情况有所变化,但教师高高在上的观念却历经千年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另一传统媒介影视则侧重于塑造一个生动的、标准化的教师形象,使教师完美形象固定化。在中国,以教师为主角的影视作品数目虽不多,但几乎每部都是经典。每一部中的教师形象都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人对教师的认识。虽然每部关于教师的影视作品的主题不同,但我们细细观察会发现,影视中所塑造的教师形象有其共同的特征。“从早期的《烛光里的微笑》颂扬教师牺牲家庭、带病工作,最后累倒在山石上,到《园丁之歌》歌颂教师像园丁一样辛劳,甘于到偏远的山村默默奉献。教师在这些影片中基本都被塑造为‘红烛’‘园丁’的形象……此后类似的影片,如《凤凰琴》《一个都不能少》《美丽的大脚》,等等,在塑造教师的形象时,都难以突破教师‘红烛’‘园丁’形象的模式”。[1]这些教师在外形上着装朴素平实,不施脂粉,戴着高度眼镜,体形瘦弱,他们是对知识孜孜不倦的积极求知者。外形的平凡、境遇的恶劣都掩盖不了他们高尚的灵魂。他们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真正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楷模。经典古籍和影视作品所塑造的教师固定形象,让人们产生一种定势——教师就应该是这样的。
  2.教师媒体形象神圣化的影响
  教师从业对象的特殊性注定了教师职业的神圣化。因为教师的从业对象是未成年人,这些未成年人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希望。把这么大的责任交给教师,社会就会对教师有高要求、高期望。所以社会必然会通过主流媒体塑造一个完美的教师形象。这一完美形象实质上是社会所要求的教师“应然”形象,而通过媒体的宣传,人们误以为这种“应然”的教师形象就是教师的“实然”形象。因此就会用这完美的标准看待每一个教师,用看待神的眼光来看待作为人的教师。而且可以说个人潜意识中也希望教师形象是完美的。把作为人的教师,误解为完美无缺的神,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一,过度抬高教师的地位,必然导致高责任、高压力。教育是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的责任,甚至可以说,学校只是承担了社会赋予的教育任务,帮助家庭更好地完成培养未成年人的责任。教师形象一旦被神圣化,社会、家庭必然会把全部的教育责任推给教师。三方的责任由教师一人完成,这必然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第二,过于拔高教师媒体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师角色的悲壮色彩,不利于广大教师的认可和学习”[2]。在媒体中,神圣化的教师往往被塑造成抛弃一切私利、超凡脱俗、一心为公的道德形象。教师丰富的道德生活往往被窄化为一种无我的纯粹奉献。第三,媒体中固定化、单一化的教师形象,给教师套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人们潜意识中认为教师就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教师在言谈举止上稍有“出轨”,必然遭到人们不公正的评价。
  
  二、误读二:魔鬼化的教师新媒体形象
  
  1.教师媒体形象魔鬼化的表现
  教师形象在传统媒体中的神圣化,也无意间注定了其在新媒体中的另一个极端——魔鬼化形象的出现。因为越是神圣化、高高在上的群体,他们的言行必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在传统媒体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消息的发布受到层层把关,权力机关出于各种考虑,对于教师的负面报道采取压制措施。而当时受众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被动地接受媒体的“皮下组织注射”(“皮下组织注射”理论,也称为“靶子论”或“魔弹论”。其基本观点认为,在媒介面前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媒介加工处理过的信息,夸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而当今随着网络等新媒介的出现,受众不再是“沉默的螺旋”,受众与媒介从分离走向融合,受众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等新媒体上对教师的负面披露越来越多。[3]在百度、搜狐等上面搜索,就会看到一些关于教师的负面新闻事件:“某某中学一教师体罚学生有点狠,初一男生被踢得排血尿”“殒命男生曾遭女教师体罚”“‘花朵’频遭摧残,禽兽教师为何层出不穷?”“教师有偿家教:在家教,不在校教”……此类教师负面报道在网络等新媒体上层出不穷。
  2.教师媒体形象魔鬼化的影响
  如果说,教师媒体形象神圣化是一种必然,因为教师职业本身决定了人们对它的完美期待,而教师媒体形象的魔鬼化却是个无法避免的意外,而且这个意外是新媒体的无意为之。新媒体并不是出于丑化教师群体而有意为之,媒体这么报道只是出于对事实真相的披露,但是这其中也无法避免许多不良媒体人出于商业动机而故意夸大事实真相,从而达到只是娱乐大众的目的。在此我们无法探究媒体这类报道出于何种动机,同时这也不是笔者所关注的问题所在。
  虽然媒体对教师的负面报道无责任可究,但过多的负面报道以及为吸引受众注意故意使用的一些夸张的报道标题及内容,无疑让受众产生一种错觉。把极少数教师的不良行为视为整个教师群体的魔鬼化,这必然造成恶劣的影响。
  第一,教师形象魔鬼化必然带来教师地位危机。教师形象的魔鬼化使学生对师德产生质疑,从而消解学生内心深处对教师人格的尊重;使家长对教师是否能保障学生的身心安全产生顾虑,从而降低了教师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第二,教师形象魔鬼化使学生对教师的权威产生怀疑,从而质疑教师所教的内容,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路》)。第三,极少数教师群体中的败德行为,让大众误以为现在的教师就是这样的,让那些真正全身心奉献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教师产生侮辱感。同时他们本应受到的尊重与崇尚受到消解,不利于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三、人化:当今教师媒体形象的唯一诉求
  
  神圣化或魔鬼化,都是广大受众对教师媒体形象的虚假认识。要正确认识教师形象,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教师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教师。
  1.大众应还教师形象以人性化
  作为大众,在认识媒体上的教师时,首先要把教师看成是和自己一样活生生的人。“传道授业解惑”只是教师的职业,而人才是教师的本来面貌。[4]教师作为普通人,他具有人的一切感性与理性,有人的喜怒哀乐,有人的需求。他既然是人,那么注定了其自身的不完美。他会犯所有人都会犯的错误,他会像所有人一样“趋乐避苦”,他会有自己的私欲……大众在认识教师时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人—— 一个活生生的普通人,不必把教师神圣化。
  
  2.媒体应还教师形象以真实化
  媒体作为一种社会宣传工具,它的目的是信息传播。作为媒体应该遵守的首要原则是还事实以真相。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主流媒体人在报道他们的事件时“神圣化”,这主要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及对教育长远发展的考虑。而网络等新媒体或是出于对真实的反映,或是出于某些不道德的动机,出现大量关于教师的负面报道。这类报道有的确有其事,而有的却是道听途说,甚至无中生有,完全是为了借教师群体的特殊性来吸引大众的眼光。而且无论媒体对教师形象的神圣化,还是魔鬼化,都欠缺真实性,对于教育及教师本身都是弊大于利。所以媒体必须遵从事实真相,还教师以真实。
  3.教师应做作为教师的人
  教师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人,从业对象是一群关系国家、民族未来的青少年,这就注定了教师职业的高责任、高期待性。虽然媒体上的教师正面形象过于夸大,但这种形象的神圣化,正是社会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应是”的要求体现。虽然大多数教师无法做到,但并不能因此就放弃这个完美的期望。虽然这一期望“既不能最终被完成又永远被追求”[5]。教师形象人化,并不是说作为教师的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因为作为人,就具有人的尊严。为所欲为,只会连做人的资格都会失去。而且既然从事教师职业,那么就必须符合作为一名教师的标准——“学高身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有愧于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就不能称其为教师。作为教师首先要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人,一个具有人的尊严的人;其次让自己成为“学高身正”的为人师者。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歪”,如果教师严格要求自己,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职业,那么就算媒体如何无中生有,大众更愿意相信“眼见为实”。
  正如杜威所说,离开了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形去谈道德,好比是剔除血肉,将骨骼当做有生命的东西。[6]离开了具体的教师去谈教师形象,其结果是一样。媒体只是教师形象塑造者之一,而且它的塑造只是对教师真实形象的一种媒介反映。说到底,良好的教师形象是依靠教师自己着力修养而成的,是教师群体用心呵护而塑造出来的。
  
  参考文献:
  [1][2]班建武.教师媒体道德形象的影响及原因、对策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7,(6).
  [3]李玉兰.网络背景下教师形象的审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
  [4]程艳红.教师形象:从“师范人格”到“非师范人格”[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
  [5]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8.
  [6]约翰·杜威.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11-112.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刘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