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谁在一起?

2011-12-29王丹丹

中国教师 2011年5期

  电影中的教师形象不仅能够让现实生活中的教师反观自己的职业行为,也能够直观地反映公众对教师的角色期待。由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和你在一起》向观众展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一种以“离经叛道”的江老师为代表,一种以“威严狡黠”的余教授为代表。这两种类型的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态度都大相径庭,却又有各自存在的客观原因,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我们需要离经叛道的江老师?
  江老师的第一次露面是在刘小春参加的北京市少年宫小提琴比赛上,他自己搬了一把椅子,坐在观众席旁边的走道上,忘我地陶醉在刘小春演奏的音乐中,孤独而醒目。但是他没听完演奏就中途退场了,因为他知道这场比赛的名次是内定的。第一次华丽的现身就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正直、不屈不挠、脾气怪异的江老师。随着剧情的深入和人物性格的完善,江老师的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育理念上,江老师认为兴趣至上,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在给刘小春上的第一节课上,江老师就立了三个规矩:“第一,要拉,你就得好好给我拉,不好好拉,你别拉。第二,你得喜欢,拉了高兴才拉,不喜欢不高兴,咱不拉。再有,别想着你妈才拉,不想你妈就不拉。”这三条规矩实际上是告诉刘小春,只有首先考虑到自己的感受,才能在演奏的过程中给音乐注入感情。余教授没有立这样的规矩,因为他首先强调技巧,虽然他也强调感情的重要性,但是为了征服观众,他完全忽略演奏者的感受。江老师明确地告诉小春:不高兴的时候可以不拉,这在本质上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一种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因为只有这样,刘小春才能够在演奏的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感情。
  能很好地诠释江老师的教育理念的便是他的教学方式。在电影中所展示的屈指可数的教学情景中,江老师甚至没有对刘小春进行过正面的指导。在听刘小春拉琴的过程中,江老师会因邻居的蜂窝煤占了自己的地方而跟对方争得脸红脖子粗,还会让刘小春停下来帮他拌猫食,到床底找他的破袜子。所以刘小春不止一次地抗议:“我爸让我来学琴是交了钱的。”江老师上课毫无章法、随兴所至,但却是对教育理念的最好贯彻,因为学习者的感受是成功演绎音乐精神的第一步。当他看到刘小春将他的房间收拾得焕然一新时,并没有高兴,反而教导他说:“你是来跟我学琴的,不是给我干活的。”他让刘小春擦琴谱,实际是身体力行地讲述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在普通的音乐教育者看来,江老师的这些行为算得上是离经叛道。但是这种行为并没有让观众感到厌恶,因为他的心充满了对音乐的热爱,同时这些小毛病也反映了他可爱的一面:坚决不向不讲理的邻居妥协;视金钱如粪土,保持自己的尊严;极有爱心地收养一大批流浪猫……因为这些无关痛痒的小缺点,观众看到了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在对待刘小春的态度上,江老师是尊重和怜惜的。从第一堂课上的三个原则开始,江老师就没有把刘小春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也没有占有培育之功的打算。相反,江老师将刘小春看成是一个满腹才华的孩子。虽然他在一怒之下也会说:“你也就是我带回来的一只流浪猫。”但是他从来没有强迫刘小春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即使在他赌气将刘小春撵出课堂的时候,他的内心也有几分不舍。在后来得知刘成已经请余教授来代替自己的时候,江老师提出只要可以继续教刘小春,他可以一分钱不要,这既表明了他难舍师生之情,又表达了他对人才的爱惜和尊重。所以在最后一堂课上,江老师换上了干净的衣服,梳理了长期混乱的头发,极其温和地上了最后一课,并且将之前所有的课时费拿给了刘小春,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小春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联系。这正是爱才惜才的表现。
  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认为,文艺作品中会有“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①。在《和你在一起》这部电影中,江老师是一个圆形人物,因为这是一个性格展示过多、人物形象丰满的教师。他着装随意、不拘小节、脾气又大、自尊心极强,连邻居都说他不像老师。但是他教会学生热爱音乐,并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他离经叛道正是因为他对现实非常清醒:“当初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说你成不了。说你成不了,不是因为你的琴艺,而是我担心,命运可能不会眷顾一个像你这样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乡下孩子。所以你父亲是对的,我可以教你拉琴,但是给不了你成功。往后好好跟余老师拉琴,他是一个好老师。”
  我们需要威严狡黠的余教授?
  同落魄平凡的江老师不同,余教授的第一次出场就是在成功光环的笼罩下。当时他的学生汤融成功地举办了演奏会,他作为恩师上台接受祝贺。可是他却在幕后教训学生要注意成功背后的危机。从卫生间里地位悬殊的师生间的对话中,我们能够看到这是一个和江老师完全不同的教师。
  余教授的教育理念是功利化的。这一点从他给刘小春上的第一节课便可以看出来:“你的琴就是武器,你的情感就是弹药,你的工作就是征服。”这里征服的对象是观众,音乐演奏家的主要任务是站在绚丽的舞台上,让观众五体投地地佩服。在这个过程中,音乐已经不再是本质,而成为了手段和目的。余教授让学生使用音乐来征服观众,实质上是潜在地表达自己的父权地位——通过征服学生来征服观众,从而获得成功。所以余教授施行的教育是功利化的,带有私有性质。学生要使用音乐来征服观众,其路径是通过音乐中的感情来打动观众,所以余教授在给林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强调音乐中要有感情。但是因为余教授的功利心太强,他也无法专注地投入感情,正如他的学生林雨所说:“他老是说感情,但是他给过我感情吗?”刘成为了让余教授收下刘小春,甚至向他讲了刘小春的身世秘密,刘太太在旁边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但是余教授却微微一笑,不相信世界上会有这样的故事发生。在余教授看来,音乐家的终极理想是站在舞台上征服观众,而不是感染观众、引发观众的共鸣。
  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余教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功利主义的思想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余教授都是以权威的身份出现。每一次说话都是那么的笃定和自信,他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任何反叛的行为出现,所以莉莉在课堂上被轰走。在课堂选择上,江老师授课的时候选在了简陋而破乱的家中,而余教授则选在了绚丽的舞台以及充满了西式风情的建筑中,这本身也是对权威和成功的追求。在给林雨授课的时候,他指出林雨的弹奏没有任何错误,但是自己只能教学生技巧,而没有办法给学生感情,学生的音乐中应该充满感情,可是感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他这种功利主义的教学方式,对刘小春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影片展现的最后一次授课中,刘小春认为自己没有以前拉得好,余老师自己也说:“没想到你犯的错误竟然和林雨一样,没有感情。”为了帮助刘小春找到这种感情,他不惜以伤害学生为代价,将小春的身世之谜告诉了他。
  同江老师不同,余教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自私的。他想独占成功培养刘小春的成就,为此软硬兼施,用尽了心机。在确定刘小春成为自己的学生时,他就提出了让刘小春住在自己家里的要求,虽然看起来这是为了学琴的方便,但实际上却是企图剥夺刘成作为养父的权利,希望自己取而代之,这样,以后成为刘小春的授业恩师时,就可以进一步加强自己在音乐界的地位。为了能够让学生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先是把刘小春的身世秘密告诉了刘小春,接着又假惺惺地把他找回来,先硬后软,费劲了心机。他送给刘小春一把名贵的琴,又暗地里跑到琴行,将刘小春亡母留下的琴买下来,希望在刘小春成功获奖之后,将琴送给他,并告诉他自己是多么用心良苦。
  
  余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教师,被世俗的成功蒙蔽了双眼,并为此不择手段。这也许是当下社会浮躁之气的反映。更可怕的是,余教授的这种功利主义倾向也强烈地影响到他的学生。在刘小春出现之前,林雨是余教授唯一的学生,备受余教授的重视。但是刘小春的出现严重威胁了她的地位,所以她在比赛的时候,把亡母之琴的秘密泄露了出去,并讲明了余教授的意图,让刘小春主动放弃了比赛,借机上位,并顺利地站在了舞台。林雨的一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余教授存在的问题:“说什么感情不能给,其实他根本就没有感情可以给。”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不管是洒脱随性的江老师,还是严肃自私的余教授,这两种类型的教师或多或少能够反映出一些现实。既然这两种类型的教师能够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教师状况,那么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当今的学生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人格特征摆在了最显著的位置[1],并且期望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在电影《和你在一起》中,刘小春最终选择了到火车站拉琴给父亲听,证明了他心目中的好教师是江老师,而不是余教授。这种选择已经明确地告诉观众:学生们希望教师能够尊重并理解他们。罗杰•诺斯认为:“音乐有两个目的,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者激发人的热情。”因此江老师那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和教学方式实际上是在告诉刘小春要爱上音乐。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结构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互相碰撞,整个社会过于追求所谓的成功——即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造成了一些使社会生活不和谐的音符。电影中的余教授便是其中的一个表现。为了能够让他的学生取得成功,他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并对他的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江老师在送别刘小春的时候赞同了刘成的选择,因为他只能教小春拉琴,无法给小春成功;因为他自己知道对音乐纯粹的追求和热爱已经不符合当下成功的标准了;因为他知道成功的标准是培养能够在国际上获奖的学生,然后让他们像商品一样陈列在世人面前,炫耀高难度的技巧;因为他知道成功这条道路会离真正的音乐越来越远。所以江老师精心准备了最后一堂课,将对音乐的热爱灌注到和刘小春的合奏中。
  在《和你在一起》上映两年之后,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进入全球人民的视野,电影中的马修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型的教师。马修也是一位怀才不遇的教师,但是已经没有江老师的不修边幅和不拘小节,而表现了教师的专业化精神。虽然马修执教的是最差的放牛班,但是他用自己的音乐重新唤醒了孩子们心中的激情和爱,诠释了音乐教育的深层含义。他不仅使用音乐拉近了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更通过音乐让孩子们感受了尊重。这同江老师让刘小春感受到父爱不谋而合,它告诉观众教师的责任之一是给孩子们人性化的教育,感受到爱、尊重与关怀。江老师和马修的成功再次印证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应该是心灵完善的人,能够将专业化的知识、尊重和爱传递给学生的人。
  
  注释:
  ①扁形人物,是用单线条平涂的方法勾勒出来的线性人物,仅占平面的二维空间;圆形人物,则占主体的三维空间,像个水晶球,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绚丽多彩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李琼.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J].师道,2009,(2).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张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