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思考
2011-12-29纪秋香
中国教师 2011年8期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积极思考实践,努力落实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们的思考实践也很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以下简称《课标》)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目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由此,教师应该注意在“言”“文”轻重的问题上,从重“言”走向亦重“文”,但这只是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改变,而教学效果的保证要看学生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习。目前看文言文课堂教学虽然有变化,但还不够,很多课堂情景是这样的:一边是教师讲解文言文知识,辛苦归纳文言文语言现象,不厌其烦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用细碎问题的解答代替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一边则是学生听教师絮絮不停地说着古代人的话,懂或不懂,硬是记住,或带一本厚厚的《高中文言文完全解读》,随时附和老师。这样的教学,教师抱定的是让学生掌握住什么,但学生实际学习收获有限。这些课堂教学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认识不准确。
大家知道,文言文教学一直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目标,明确了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定位是“读懂”,即《课标》所强调,“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这清楚地道出了学“言”是为了更好地学“文”,而不是为“言”而“言”。《课标》中还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更明确地提出学生需要对文言文语言现象作规律性的把握,以促进自我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要求,从更阔大的视野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体验、思考文言文的学习对现代语言表达的促进作用。显见,这样的文言文学习目标的实现,绝不是教师讲清楚的,而是需要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自己积累,自己感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的是设计学生读书学习的活动,让学生享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他们帮助。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以能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事实上,课堂教学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但我们仍然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养成学生“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的能力,学生可以学会“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采用各种调控措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化”。作为一种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而这也正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目标。故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唤起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下面简要谈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确定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
课堂教学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学习目标可以由教师来确定。但是,这个目标不仅仅要能供学生对照学习,还要能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方向。一个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起点大致相同又有所不同,因此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落点。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义,自主梳理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战国策》相关知识,体会其某一写作特色,感受史传文学的魅力。
(3)体验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一般过程,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授课教师以学生体验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一般过程为核心目标,附着两个学习内容,一是文言知识梳理,二是《战国策》的写作特色。两个学习内容的目标,看似宽泛,实际意在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目标空间。高中学生有一定文言文学习经验但经验积累又不同,阅读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他们需要学习的文言知识、需要梳理的文言知识也有一定区别。教师提出学习目标范围“自读课文,疏通文义,自主梳理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落实相应的学习目标。同样的,《战国策》的写作特色有善于表现人物个性、善用故事说理等,这些特色的认识需要学生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阅读中感悟。学生实际阅读中,因个体差别,对相同内容的理解感悟也会有差别,但这差别就是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是要尽为师的责任,帮助学生消灭差别,但尊重每个学生的感受认知能力,不求达到统一的认识高度,这该是教师把握好的。而这样的把握,是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二、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
课堂教学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学生能不能开展具有一定意义的自主学习活动,这是关键。而这有赖于教师的智慧思考,设计出可行的学习活动。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目标看,学生不清楚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一般过程,教师要借助《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学习,帮助学生从现有认知水平提高到本课学习目标的水平要求。教师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义,借助工具书为课文做注释并交流。
活动二:学生自主梳理文言知识并交流。
活动三:学生研读课文,探究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并讨论交流。
教师设计的这三个学习活动,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积累、需要,确定学习内容,选择适宜自己完成活动任务的方式,并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所学知识对个人知识积累、能力增长等方面的意义。三个学习活动,教师都设计了交流环节,这很重要。学生在每个活动中,都有独立的、充分的读书、感受、思考,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建构起文言文知识体系,并深入领会文章内容。但这个自主学习结果如何,需要学生自我检查、评价、调整。课堂上,教师安排交流环节,就是利用课堂学习的有利因素,借助同伴互助的学习力量,引导学生对个人自主学习结果作出判断,在交流学习中,筛选、吸收,进而巩固自己的优点,补救自己的劣短。学生在同伴交流学习中,培养的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课堂上,学生实现了具有一定意义的自主学习活动,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限,自主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帮助,以提升自主学习的质量。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并没有失位,其作用更为重要。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主要用力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应该巡视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有针对性进行点拨。二是在学生交流自主学习结果时,教师要从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以帮助。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谈了四条,很清楚,但他说第一条仅引原文为证,后面三条的叙说也只是引原文之后,加上简单的分析。学生这样的学习表现,显然不够。因为这个活动的意图是要让学生从对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这个问题的思考,走到文本的内里,感受的是文字的表现力,进而牵拉起对《战国策》这一史学著作魅力特点的感知。既然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停在这里,教师就要在此时给予帮助,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授课教师抓住学生发言第一条中的“暮寝而思之”,谈到下面的内容:
我认为邹忌善于思考,为成功进谏奠定了基础。第1段中写邹忌“暮寝而思之”,一个“思”字,可以看到,面对妻、妾、客的谎言,面对自己比徐公“弗如远甚”的事实,邹忌一不怒,二不妒,而是冷静认真地思考。“思”保证了判断结果的稳妥,保证劝谏之理的说服力。从中我们也看出了一个不为赞誉迷惑、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邹忌,而善于表现人物个性,这正是《战国策》的写作特色之一。
教师从学生发言的不足中选择切入点,像一个学生一样阐释自己的理解,从表而里,从点到面。学生们就能够在比较中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不足,清楚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方向,积累提高学习能力的经验。这样的学习帮助,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自主学习是能够焕发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激发其创造力的学习,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上是笔者就培养学生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问题的浅见,自主学习的研究空间很大,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是为重。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责任编辑:郭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