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班级遭遇0分
2011-12-29闵小红
中国教师 2011年8期
我们班是个阳光型的班级,男生能言善辩,女生伶牙俐齿。可是今天,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原来那群嗷嗷待哺、唧唧喳喳的小机灵却成了霜打的茄子,耷拉着脑袋,灿烂的笑容消失了,原本活泼热闹的课间笼罩着一层阴云。我感觉出了什么问题,而且不是小问题。“怎么了,孩子们?”没有目光的交汇,没有语言的交流。“陈思楠(我们班的班长),你来说!”陈思楠站起来,也不抬头看我,长叹了一口气:“刚才美术课纪律被陈老师打了个0分。”“0分?”我下意识地朝《班级常规记录本》看去,鲜红的“0”是那么刺眼。我的脸色马上由晴转阴,胸中升腾起一种强烈的愿望——把“凶手”抓出来。可这一抓,下一节作文课就意味着泡汤了……
这时候上课铃声响了,沉默了两三秒后,我按下心中的无名火,做出了冷静的处理:“这节课的作文内容是”,我边说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大字——“0的启示!”
半小时在沙沙的书写声中悄悄过去了,有几个孩子已经停笔,应该是写好了,却一反平日写好作文之态(以往写好了作文的同学先大概地数一数字数,如果达到了老师的要求,他们便开始左顾右盼侦察一番,准备蠢蠢欲动)。我走到一个孩子旁边,弯下腰一看,他正在作文题目下画破折号,想必是要给他的文章加一个副标题。这样边走边看,其他几个孩子无一例外地都在默默地读着自己的作文,主动做起了修改的工作。于是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孩子们写好作文后喋喋不休地去教他们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就这样直到下课铃响,我没有再说一句话,孩子们只是默默地把作文交到讲台上出去了,还有少数几个没写完的也不像往常听到铃声后现出抓耳挠腮凑字眼的痛苦状。在下一节课响铃之前,全班同学的作文本一本不落地交到了我的手中,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奇迹”。
当我批改学生写的文章时,发现很多同学的作文一改过去“涛声依旧”的面目,真实、朴素、原汁原味的表达一次次撞击着我的心灵。当我在班上朗读这些文章时,那几个“肇事者”把头埋得很低很低,甚至还有一个同学发出了低声的抽泣。大家伙儿用的字眼是真够辣的,这犀利的语句如同夏日的骤雨击打在他们的心坎上……
【反思】
读着读着,我的头脑中一个名词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对——“反思作文”。这不正如大多教师喜欢写“案例反思”或“教学随笔”而要凑出一篇论文却苦于无从下笔吗?因为教学论文要求站在比较高的理论层次谈教育教学,再加上多少有点八股之嫌,让整日忙于上课、批改、补差、班级管理以及应付各级各类检查评估等等繁琐工作的“教书匠”们望而生畏,力不从心。而教学案例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亲身经历,反思有感而发,又可不拘形式,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勤于写“教学反思”成为草根研究型教师的一种最佳行文方式,越来越多的名师也以自己的坚守证明这是一条教师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的成功之路。那么“反思作文”之于学生,也应该是一条作文的成功之路,更是一条由“被教育者”转变为“自我教育者”的成长之路。它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一、有话可说,解“无米之炊”
生活是个万花筒,虽说“处处皆文章”,却让学生眼花缭乱,感到无从下手。冰心在《再寄小读者》这封信里也提到:小学生作文碰到的首要困难是觉得无话可说。而“反思作文”,是学生对自己或集体所作的特定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无需去寻找,去筛选,只需锁定这一特定的行为,去透视,去剖析。所以学生习作的目标非常明确,提起笔来也不再是“干炸芝麻油”了。例:
生1:留在《班级常规记录本》上的,只有一个孤零零的数字——“0”,仅在它前面少站一竖,就足以改变我们的命运。
生2:如果你站着,听到我们这节课得了“0”分,你一定会吃惊地张大嘴巴,直到下巴触到地面为止。这是美术老师发挥最大想象力为我们勾勒的一幅表情。
生3:红色,喜庆的代表。而今天的红,放射的却是扎眼的光芒。
孩子们之所以能把这一现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源于他们亲历了这件事,他们是这节美术课的主角,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个人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源泉,只有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实,学生在习作中才能表达真情实感。
二、有情可抒,化“苍白之脸”
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叹学生的文章是一些失去了情感润泽的文字符号,语言干瘪,苍白无力,感染力不强。而学生写“反思作文”时,对自己在某一事情中的表现一定会产生各种情感,或高兴,或后悔,或鞭笞……此时,他们的心河已经敞开,心头已漾起涟漪,再加上教师的唤醒,学生的身心系统处于高度激活状态,情动辞发,情辞共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写作状态,呈现出的文字也不再是一张苍白的脸了。例:
生1:六(1)班,标准的“两面派”,语、数、外课上一套,小学科课上又是一套,像一条变色龙,使人猜不透,想不明。
生2:天啊,我们六(1)班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纪律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更不敢相信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生3:“0”里有我的“功劳”,有你的“功劳”,100个0.1分啊!这原本让我们一学期也扣不完的分数浓缩于一节课“演示”!这幅鸭蛋形的印象画一定会使所有老师对我们班的评价来个180度的大转弯。
生4:我的心在流泪,这是耻辱的泪!更是忏悔的泪!不说这个“啊”,没人把我当哑巴呀。不就是逞逞能、搞搞笑吗?为什么要那么张扬自己呢?这节课我成了一个自私的不考虑集体的“个人英雄主义者”。
学生感言于心,以心化言,情动于中而言于外。他们不需要遮掩和伪装,真正做到了实话实说,有情可抒,这时的作文已成为其生命成长的呼喊,所谓“情到真处自动人”。
三、有悟可得,启“心灵之窗”
批改“反思作文”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发出感慨:“学生的文章有一定深度了”,“已经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了”,不再是“千篇一律”地说“明白了一个道理”“获得了一个启迪”“得到了一个教训”。可见,“反思作文”不仅仅是一项思维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释放,更体现了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例:
生1:“啊”到嘴边留三分。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以改变的是人对命运的态度,理智一点,以史为鉴。
生2: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表里不一的人终究会露出马脚,原形毕露的。
生3:不要再“唯恐天下不乱”了,教室是一个圣洁的地方,不是打闹嬉戏的游乐场,而是播种希望的殿堂。
生4:做任何事都要掌握一个度,进一步就是“万丈深渊”,一旦超出了限度,后果不堪设想。
生5:不要在后悔中度过一生,把后悔提早50年,让人生没有遗憾。
生6:写只是一种表达方式,真正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语言是花朵,行动是果实。
这样的作文已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洋溢着一种人性的美,放射出真、善、美的光芒。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人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0的启示》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是因为它抛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功利思想,抛却了教师空洞呆板的说教色彩,抛却了那些矫揉造作的词藻堆砌。学生处于真实的表达“场”,在真诚的写作、独立的思索中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双手去描绘,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真正实现了“写作是一个人自我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这部大书是作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教科书。《0的启示》让我看到了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反思作文”。“反思作文”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在倾吐,文中表现的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是一个能理智审视自己的、长大了的自我。“反思作文”是一种倾诉,倾诉烦恼、痛苦,也可以倾诉快乐,倾诉自己的新感受、新发现,与他人对话;“反思作文”是一种发表,发表对于自我和社会的见解,发表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声音,与社会对话;“反思作文”更是一种内省,在经历了“三省吾身”后对自我进行痛苦的解剖,与自己对话。它采用“原生态”的写法,保持着作文的“本色”——真诚、感动、自然。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著名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在作文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历练文笔,升华灵魂,真正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使语文成为生活的工具。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县实验小学 )
(责任编辑:郭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