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启蒙
2011-12-29姚相全
中国教师 2011年9期
一、引言
人是理性的动物。但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并非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是需要以某种活动通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的。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启蒙是教育理所具有的内涵,有学者也曾表示“启蒙与文化和教育均属同义词”[1]。当然这里的启蒙不是指某种特定的时代精神,不是一场运动,而是指在个体心智发育和成长过程中,推动着个体认识世界和反省自我的力量。现代学校教育因其组织性、目的性、计划性、规模化、标准化,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人的启蒙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者,直接影响教育启蒙效能的发挥。教师面对的是如何将启蒙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自觉的活动,如何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并在现实中发展理性能力。一方面,教师作为学校教学任务的执行者,作为“闻道在先”的长者,极易将自己置于权威者的位置。也就是说教师这一角色与启蒙的内在精神——反抗权威是极易相悖的;另一方面,不同于近代社会精英分子对广大人民的教化,现代社会的启蒙从根本上是依靠个人理性的觉醒,具有自我唤醒的意蕴。总之,教师做为启蒙者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死亡诗社》(又译《春风化雨》)是美国著名导演彼得•威尔(Peter Weir)的成名之作。这部影片曾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和法国凯撒奖最佳外语片。影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美国的威尔顿预备学校。这是一个以传统、荣誉、纪律和美德为宗旨的学校。在新学期,这个古老的学校迎来了一名新教师——约翰·基丁(John Keating)。这个以诗歌、浪漫、美丽和爱为生命真谛的教师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赢得了学生的青睐,并给这个沉闷的学校注入了新鲜空气。在他的引导下,一群学生组成了死亡诗社。但伴随着尼尔的自杀,基丁老师也最终被迫离开了学校。
当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源于生活,却非一种真实的生活。《死亡诗社》作为一部影片并非一种真实的教育叙事,而是以文学化的方式叙述了一个教育故事。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文本,以对文本的批判话语分析,深入探讨教师与启蒙这一富有意义的话题。
二、批判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
1.话语分析概述
话语(Discourse)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有效工具,参与交际的人通过话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从事某种社会行为。话语的方式、话语的内容、话语的意义都表现出了人的个性特征、社会文化背景及其特定的社会情境。
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方法,早期主要用于描述语言现象。随着研究的深入,话语分析被广泛运用于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中。也就是说,话语分析具有跨学科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学科视角对话语进行分析。由于人们对话语分析理论的认识不同,研究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因而采取的话语分析方法也不相同。也就是说,话语分析本身具有多元性。具体来说,话语分析可以分为结构分析、认知分析、社会文化分析、批判分析和综合分析。“总而言之,不存在一种而是许多话语分析,或者更确切地说,话语分析——一种整体的但是方便的指称——由各种目标和内部的倾向重新组成。”[2]
20世纪70年代的话语分析开始关注语言中的社会权力现象,经过十年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批判话语分析方法。批判话语分析认为话语分析不仅是观察、描述和解释,同时也是话语分析家的一项政治思想任务。批判话语分析家们认为“话语中明显或者隐含的歧视、权力和控制关系构成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内容”“批判话语分析旨在探索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在话语中的反映以及通过文本分析来探寻洞悉权力和意识形态。”[3]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批判话语分析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育研究中,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批判话语分析的基本原则
批判性话语分析在理论和方法上应遵循以下八条原则[4]:
(1)批判性话语分析关注的是社会问题。它并不是为了纯语言研究而分析语言的运用,而是对社会文化过程和结构在语言和其他符号中的表现进行剖析。
(2)话语反映权力关系。
(3)话语与社会文化实际是一种辩证的同构关系。二者相互包含,相互影响。社会文化是由话语塑造的,并延续着话语;语言运用对社会和文化的再现或更新有直接的关系。
(4)语言可能是意识形态的工具。
(5)话语具有历史关联性,只能在语境中被理解。话语的意义存在于它在具体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