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我”而精彩
2011-12-29郑志刚
中国教师 2011年9期
我很欣赏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句名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在新课程实施多年的情况下,我们在理论上仍在喋喋不休地去讨论教师与学生的地位问题,去探求教程与学程的变化,在实践上面对繁杂的课堂教学因素却是更多的教师茫然与束手无策。“许多语文教师根本弄不清自己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怎么教,正在教什么?”可为什么又有许多著名的语文教师无论在新课程实施前还是实施后,总是能凭自身的智慧与个人的专业特色赋予课堂以独具的魅力;靠课堂教学语言和设计出彩,平淡而隽永,却永远是好课经典的代表?他们为什么能用语文“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去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一、课堂因“我”而有效度
唐代张躁说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说,艺术必须来自现实美,必须以现实美为源泉。但是,这种现实美在成为艺术美之前,必须先经过画家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同样,我们教师教学前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能“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科学地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重组等;要对教材用心体悟,让语言文字在自己的心中活起来,品出隐藏在字词句段背后的生命的律动和情趣,与作品的灵魂对话,通过对教材的再创作,使之成为自己的独特作品。因此而产生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的生命投入,是一种良性的双向互动,而绝不是单向的给予。老师用渊博的知识让孩子去景仰;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去引燃孩子智慧的火花;用高超的教法去诱发孩子独特的感受……
如教学《桂花雨》一文: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读这篇文章,不仅能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同时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如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而这样的感受是孩子们无法体味的。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琦君自己写的大量散文,在背景音乐和桂花雨的画面中,随着文字诵读出:
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土的一事一物。“荨茱鲈鱼长入梦,他乡虽好总添愁。”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每回写到我的父母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出岫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
这种真实的灵魂的语言,呼唤学生倾情投入其间,此时,“最聪明的阅读,就是倾听。让学生什么都不要‘想’,随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感受而去……”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有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余秋雨这样说。
二、课堂因“我”而有深度
即使在今天的小学语文课堂,我们虽然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争先恐后发言、举一反三练习的热闹景象,但在这种景象的背后,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或许就能看见权力控制的阴影:教师的提问,与其说是想让学生获得信息,倒不如说是想检查学生已获得的信息是否准确;教室里学生们表面上“各抒己见”,童心雀跃,但大多却是泛泛的浅思维,是教师硬生生地把学生引导到自身思考的轨迹上……“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创新思维的沃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思维存在一些特点: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孤立思考;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周密地分析问题,以偏概全;不善于创造地分析问题,生搬硬套。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活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逐步做到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把读和思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一来他们的思维会更积极,会学得更主动,更活跃。
如教学苏教版《水》一文,课前我布置了预习,在网上要求同学收集一些有关水资源的现况以及利用情况,准备在课上进行交流。开始上课后,我们就收集的材料进行了交流,同学们了解到全球水资源的类型及分布情况,了解到了水资源的匮乏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大问题,清楚了有那么多的国家与地区倍受“水危急”的困扰。在同学们对目前水资源的情况有了初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