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的不等式
2011-12-29邢奇志
中国教师 2011年9期
教育至境,如水扬清波,如风过疏林,每一个日子,看起来很平淡,但都是心头的日子,潜着香、藏着甜,是师生真正乐活活过的每一天。
我们期待什么,才能得到什么。
笔者自己认为,教育担当培养有尊严而幸福公民的重任,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人们曲解了教育,用“成功教育”代替了“幸福教育”,出现了许多教育的误区。走出误区,必须从教育真相出发,破解学校教育的不等式。
一、教师:不求卓越,只求幸福
有人说:卓越的教师只有几个,幸福的教师却可以千千万。普通的我坚信并坚守: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幸福的学生,幸福是在幸福的生活中学会的。
几节班会课,几次深刻的谈话,几次感动学生的行为就会使学生出现转变,教育的成效,那基本就是“教育的神话”。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更多的是单调重复的琐事,有时还要面对令人崩溃的学生行为,产生自我怀疑、无奈和沮丧的情绪是常态。但幸福教师的工作就是把日常教育工作中的烦恼和挫折当做我们健“身心”的器材,让我们“身心”变得强健。洞见日常教育工作中的误区,破解幸福教育的不等式,让我们的“精神肌肉”更强健,体验到有尊严而幸福的教育生活。
1.教师是“活的教材”≠ 行为的“圣经”
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它需要巨大的努力和奉献精神。这个职业从来不会是单调重复,或者日复一日。每天,我们都会因为某些事情而发出会心的微笑;有时我们则会沮丧得想哭。那么把这种真实的感受“偶露”一回吧,偶然的情绪化不会影响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有时要甩掉理性,感受一种幸福而自由的生活。
孔子,有思想,有见识,有真才实学,堪称万世师表。他对待自己的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即使是严厉批评,也不会有恶意,也不会把人看死。有一次,宰予白天睡觉,孔子怒不可遏,说了一句很煞风景的话:“朽木不可雕也!”这一怒,反而让人觉得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论语》中,人们还是可以看到孔子与宰予之间的不少问答,可见孔子的那句话,也只是出于一时的气愤,他并没有真正把宰予当做“朽木”,孔子的率性并没有毁了宰予一生,也没有影响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和形象。
教师是一个完整的人,不是真理的化身,也有自己的人生困惑,认识局限,情感软肋等等。但没必要每时每刻都“绷紧神经”,不苟言笑,一言一行都深思熟虑,理性规范;有时也可率性一回,让学生也看到一个完整真实的教师,体验真实的教育生活。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上有“闻道先后”,在人格尊严上应该是平等的。“诲人不倦”是理想的道教育境界,不代表教师永远不能表现出“生气”,永远都激情满怀,永远都温和亲切,学生也没有脆弱到“不堪一击”。
教师是一本“活的教材”,不是一本“圣经”。教育生活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生活中有的缺陷和丑恶,教育生活也不可避免。只不过教育的特殊性要求,纯净、过滤了社会生活中的缺陷和丑恶,更多地呈现了高尚、美好的一面。陶行知说过,学校教育不是为将来进入社会预备生活,它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教师要用真实的情感才可以换来孩子的信任、理解和尊重,毕竟教师不是演员,即使有演员的要求,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演员出演本色人生。
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三条自我要求值得我们所有教师学习。他既不高高在上,使弟子难以接触;也不一脸肃穆,使弟子望而生畏,倒是常在弟子之中有问有答,谈笑风生。弟子们无拘无束地向他请教各种问题,与他探讨,有疑问、有困境甚至有不同看法也都当场提出,可谓“教学相长”。这应该是“春风沂水”的教育境界。
“圣人”的行为都有其率性的一面,更何况我辈乎?不必每时每刻都揣着卓越的梦想,让我们更轻松、自然地面对学生,去品味眼前“小小的惊喜”也不错。
2.教师无私的工作≠无回报的奉献
我们经常听到名人们说:“我这一辈子一天都没有工作啊。”尽管听起来有些夸张,但我们能够理解其中的真正含意。当你做自己喜爱的工作时,很容易把必要的工作看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有人说:教师教授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并非印在测评试卷上,而是烙在学生的心底的。教学工作中的某些内在回报是薪水等这些外在的东西永远无法媲美的。
每个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班级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那种和学生患难与共的感觉。我的教育生涯中记忆最深刻的是高一(6)班失窃的“1 200元钱”完璧归赵那一刻:当我见到办公室门缝里的“信封”时,心跳加速,看见信封上“我后悔了”四个字时,我的眼泪和身体同时下滑。那一刻体验到的感觉,仿佛瞬间电击,却留给我一生的无穷回味,经历过的神秘瞬间已然过去,但是心底那份美好的烙印却久久不能散去。它们碰撞、燃烧、铭记,成为我未来的班主任工作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整个事件中我的淡定和宽容始终温暖、感动着那一届学生。对于一个教师的评价,除了说他曾经感动了那么多的生命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话语呢?
教师给予学生的爱或许影响他人生的一个时段,而满天下的“桃李”,回报给教师的惊喜与爱却是“绵绵无绝期”,遍布“地球村”。一日为师,终生为师的精神尊严也是任何一个职业不可及的。当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侯,就个人而言,我得到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感。
教师将注意力转移到“有回报”的方向后,就能够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看成是自己在不断进步的证明。这与某些说自己从没有工作过的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尽管实际上他们每天忙得团团转。马克•吐温更是一针见血:“成功的秘密就在于让工作变成度假”。所以教师的角色应是个幸福的接收者,教师的工作是生命的“营养素”——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尽自己的才干,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每一天都充实而有动力。
如果你工作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回报(名利),那么我只能说当教师对你而言只会是选错了职业。教师的职业如农夫,播下种子,守望成长,在收获小惊喜中自然收获成熟。时常,有学生说:“我以为哲学很难,但是通过你的讲解,我感觉非常有趣”。一年中有一两次,学生会说:“我喜欢文科,想选政治科。”或者有学生说:“我主修政治,因为你是这门课的老师。”这些话语,你既不能吃,也不能穿,可它们却是对你工作的最好的回报:像吃了一颗生命营养素,使我们的思维活跃,血液畅通,身体康健。与年轻的生命在一起,自己会变得更加奋发,脚步会更加轻盈,眼睛会更加明亮。还有哪份职业能有这种利己利他的价值呢?
二、学生:选择学习,更选择幸福
1.教师≠留声机,学生≠复读机
“教师并不是留声机”。有人说得好,“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把各种知识一股脑倒入学生的头脑里,那就是误人子弟。教师应该像一台发电机,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把他们的潜在能量开发出来,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学生不是复读机,他们的家庭教育背景及社会环境各不同,自身条件不同,性格没有定型、习惯还没有养成之前,如果得到优秀的教师的精心调教,你就会发现教育的惊人力量。有效的教育可以把一个粗鲁、野蛮甚至木讷的孩子变成神童。
当然,在教师“企图格式化”的过程中可能会不断遭遇意外。因为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可能会遭遇不同网站的“暗链”,信息是无法由教师完全控制的,运行也不一定都是顺畅的。教师有时也需要变身为360杀毒软件,替学生扫除“病毒”或防止“病毒入侵”。
另外,教师一定要注重遵循人性的特点,增强情感力量。因为单纯的智力教育,只能培养出一个冷漠、毫无同情心、没有热情的“单向度的人”或一个知识复读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出色的专家、过目不忘的天才和赚钱高手,它真正的目的在于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教会一个人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懂得用感恩的心去善待一切,这与教语文和数学一样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情感力和道德力不断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这才是学习,这样的学习才不会觉得单调乏味。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是义务,更是自己应享有的权利。
2.学校教育≠履行义务
波兰伟大的教育学家雅努斯次•科尔克扎科在他的著作《如何爱孩子》一书中强调,孩子必须有“享受今天”的权利。因为如今很多孩子必须从小就学习很多东西以保证自己有个美好的未来,以至于失去了真正的童年。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如何既让孩子们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又保证他们现实的幸福感受。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调整?
把学生当成士兵,过分强调顺从和纪律,到学校就是为了履行义务,这种严厉的教育观早已不再适用。纪律和道德教育是必须的,学习也是孩子的重要责任,不容商量的义务。但不是学生必须唯一可以在学校完成的任务,孩子们还可以享受各种权利。那么,怎样对孩子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呢?倡导纪律?制定规则?或者严格训练?还是简单一点:用友好的微笑,以保证孩子们感觉舒适,感觉到受人重视。这样,履行义务本身就可以使人感觉到成就、尊严、责任和自由的幸福。
人类研究者曼弗雷德•施皮泽尔认为:情绪好的时候,学习效果最好。大脑中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含量越高,神经突就更容易连结,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记忆力。芬兰在PLSA研究中取得的成就支持这个观点:学生在学校里应过得快乐,因为不开心的孩子也学不好。
学校太多的“必须……”让孩子们产生厌倦学校,逃避学习的消极反抗,烦事、累事代替了趣事、乐事;“学生不断制造的麻烦”刺激学校采取更严厉的措施,学习的乐趣完全丢失了,学校失去了吸引力,就这样恶性循环下去……
孩子们曾经无比憧憬的学校生活,在“履行义务”的教育观影响下,已经变味,孩子们的学习理想被“义务感”荡涤已尽。曾经向往的学校、学习的乐趣被纷扰的“不允许”“难看的成绩”消磨……我们需要重新打起“将学习梦想进行到底”的旗帜,打造“魅力”教育,延伸教育无限时空,这是幸福的教育生活。
真正以孩子的快乐和健康成长为目标的教育,允许学生适度上网,允许学生课间玩耍,允许学生冒险……给他们学校生活的自由与幸福。
让最容易感觉到幸福的孩子们享受幸福的权利,那么温家宝总理的理想:要让人民过一种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还会远吗?
三、幸福:学校里的必修科目
记得你自己第一天上学时的情景吗?也许你当时充满期待!对老师,对同学,对自己将要学到的“知识”。上学第一天常被定义为童年最快乐的一天。
“我一入学校就遇到了几个最好的朋友,他们令我更喜欢上学了”,学习和幸福体验是密不可分的。学校是培养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基地,然而现实中的学校教育经常陷入“成功教育”的误区。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痛批教育功利化。他举了个例子:今年6月底,复旦大学邀请加拿大总督来校作演讲。在互动环节,好几位学生一再追问:从海地移民到加拿大,当了总督,你是怎么成功的?
他说:“这样的提问,粗略听没什么,仔细想想,就暴露出不少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总希望走捷径,找秘诀。”
他认为:当前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功利化心态,与当前教育过度注重知识传授,轻视人的根本德性培养,部分教师心态功利、浮躁,缺少身正为范的自觉自律有关。所以,教育要“多些对人的关注,立足人的终身发展,更多地从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教育者的需要出发设计课程,鼓励社会实践。不仅要培养学生各种活动能力,更要丰富他的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
当前,学生学习好,商人挣钱多,这就是对社会最大的奉献,就是成功。媒体宣传的“榜样”也都是冠以“成功人士”,孩子们从社会、从学校、从家庭里学到的只能是“成功教育”。
我们知道,孩子是从生活中学习,长大以后,他们的所学会化为他们的生活。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当然,作为精神发育的起点,学校必须担当让学生体验、追求幸福的教育重任。
教育是一个从有限到无限的成长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与否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开拓。我们期待:孩子都笑了,理想花开了——让教师充满职业成就感,让家长充满幸福感,让孩子充满快乐感。
(作者单位:苏州草桥中学校)
(责任编辑:郭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