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

2011-12-29苏爱萍

中国教师 2011年20期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两则寓言。
  寓言一:我牵蜗牛去散步
  有一天,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可是蜗牛爬得实在太慢了。我不断地催它,唬它,责备它。它却用抱歉的目光看着我,仿佛在说,“我已经尽全力了!” 我又急又气,就去拉它,扯它,甚至踢它。蜗牛受了伤,反而越爬越慢了,后来干脆趴在那里不肯向前爬了,而已筋疲力尽的我也只好看着它干瞪眼。
  寓言二:蜗牛牵我去散步
  又有一天,上帝还派我牵那只蜗牛去散步,看着它那蜷缩的身体、惊恐的眼睛,我不禁起了怜悯之心,我不忍再催它、逼它,干脆跟在它后面,任蜗牛慢慢地向前爬。咦,这时候,我突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里是花园。接着,我听见了鸟叫虫鸣,感到了温暖的微风,还看见了满天的星斗。陶醉之余,无意中向前一看,呀!蜗牛已爬出了好远。等我跑步赶上它时,它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来迎接我。未等我开口,它已经带着自信,奋力地向另一个“驿站”爬去了…… 我忽然明白了:原来上帝不是叫我牵蜗牛去散步,而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呀!
  细细品味,还颇有启示: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们似乎对“快”情有独钟,出行坐快车,饮食吃快餐。在课堂上,我们也能经常看到教师们步履匆匆:教师不给学生完整的读几遍书的时间,导入新课、检查完字词之后,就开始直奔重点深入研读;刚提出一个问题,就马上请学生讨论或是直接回答,不给学生丝毫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刚有学生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后,就立刻进行下个环节……老师们总希望自己的课堂环节紧凑、学生收获能立竿见影,可往往事与愿违,收效甚微。
  著名教育家张文质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慢的艺术。所谓“慢”,是指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运行的节奏,给足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有意识地去除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张弛有度,慢一点推进教学流程,期待学生的精彩生成。
  一、慢一点,追求读中自悟的精彩
  课堂上,老师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提到朗读,一部分同学永远低着头,一部分同学“翘首企盼”着其他同学,只有少数几个同学(而且每次都是几张老面孔)举起手。齐读时,更是面无表情,味同嚼蜡。究其原因?恐怕与学生没有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密切相关。有感情朗读课文和感悟文本是语文课堂“语文味”的重要标志,也是语文学科本质特点的外在表征。同时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读中悟,悟促读”。如何有效地结合两者,这里我想结合这样两个教学片段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记得有位青年教师曾经这样指导学生朗读《与象共舞》中的一个片段:
  (生自由读第五段,感受人和大象之间和睦相处)
  师:读了这一段,你能说说此时此刻,“我”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吗?
  生:我一定非常开心。
  生:人和大象一起跳舞,一定都很快乐。
  师:是呀!你能带着快乐的心情读好这段话吗?
  (指名个别读。)
  (生齐读。)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朗读训练,王崧舟老师却是这样指导的。
  (在欢乐的音乐中,生齐读第五段)
  师:孩子们请你特别留意大象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