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
2011-12-29张俊莉
中国教师 2011年20期
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班主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既是教学者,又是管理者。针对当前职高学生良莠不齐,学校管理难度增大的现实,更要求班主任工作要讲究技巧,明确取舍。如何才能做好职高班主任工作呢?下面笔者谈谈近10年来自己做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说“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一原则之前,我先举几个例子。诸葛亮治蜀夙兴夜寐,事必躬亲,杖罚二十以上的案子都要亲自过问,结果呢,六出祁山,遗恨五丈原。曹参整日痛饮,不理政事,但他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这就是萧规曹随,结果是汉室大兴。明朝的朱元璋,他不信任大臣,尤其对宰相深恶痛绝,认为宰相是他加强皇权的最大障碍,借胡惟庸一案,废了宰相,权分六部。大家都知道,皇帝就好比企业的董事长,宰相就如同总经理,朱元璋废了宰相,就等于他既要做董事长又要当总经理,所以差点没把他累死。
为什么要讲这个?就为说明“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什么时候该“有所为”,什么时候该“有所不为”,只有运用合理到位,才能事半功倍。
具体到班级的管理,“有所为”是指该做的大量事务性工作一定要做,并且要做好,这需要投入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具体而言就是,确定班级长期目标、阶段目标和短期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规章,走班级管理规范化之路,引导班级舆论,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所不为”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要给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切不可事必躬亲,包办代替。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1.通过召开班会来锻炼学生
召开班会,即班干部主持,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讨论研究,然后制定可行的方针,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这样一来,学生的自觉性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更为可喜的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参与意识也大大加强。
2.有效处理学生之间的小摩擦
在一个班里,数十名学生之间难免有些小摩擦。班主任在碰到这种事情时,首先要分清事态的严重程度,然后采取相应态度。例如,在教室中,因为坐在后边的某学生跷腿,干扰了坐在前边的某学生做事;或者学生之间因对某事意见相左而发生争执。遇到这类小事,班主任根本不必大惊小怪,即“有所不为”。因为学生之间有些碰撞是难免的,应该让他们在碰撞中学会包容,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如果因为一点小事,班主任就去当“调解员”或“法官”,那么不但对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不利,而且也会因为班主任的态度等因素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假如事态比较严重,学生之间出现厮打的状况,班主任就不能不管。在搞清事情后,班主任既要当化干戈为玉帛的“调解员”,又要做分清是非曲直,不委屈、不迁就学生的“法官”,即“有所为”,使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总之,班主任要把握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位置,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做一名成功而快乐的班主任。
二、有所忍有所不忍
这里的“忍”与“不忍”,即“宽容”与“不宽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教师胸怀的体现。首先,我们对学生要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生是孩子,圣人都不可能不犯错误,何况是孩子?所以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是成长中的人,犯错误是正常的,不犯错误的学生是没有的,期望学生不犯错误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有了这样的观念,就不会因为害怕学生犯错误而把他们的手脚“捆绑”起来,这也不让动,那也不让做。班主任应该给学生创造一切机会,放手让他们探索和尝试,使他们不断地接受教训、总结经验,逐渐成长起来。有了这样的观念,再面对学生犯错误时,班主任的批评教育中就要多一些理智、冷静和耐心,少一些冲动、鲁莽和苛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