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学校打造成名优教师成长的摇篮

2011-12-29黄丽君

中国教师 2011年20期

  一所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只有教师发展,学生才会得到发展;只有教师快乐,学生才会快乐;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幸福。教师的学识水平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学校要对教师的培训给以高度重视,要给他以合适的土壤,使他不断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教师与学生在学校这块沃土中共同成长。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我们学校提出了“把学校打造成为特级教师的摇篮”口号。从80年代至今,学校已经培养了9位特级教师。目前我校有11名省级骨干教师,5名市级名优教师,39名县级骨干教师与名优教师,可以说是名优教师云集,也的确称得上是名优教师成长的“摇篮”。我们的做法是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实实在在的、具有学校特色,也极具草根味的校本研修活动,不断促进教师的成长。
  一、建立长效机制,促教师研修习惯形成
  习惯具有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一旦形成,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当我们的教师把校本研修变成一种习惯,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时,他们就会感受到校本研修带来的无穷力量与乐趣,就不会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去参与。为了促进教师研修习惯的形成,我们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1. 建立发展性目标体系
  首先,我们学校制订了《校本研训教师成长十年规划》,提出了教师“三格”培养要求,即入格、升格、风格,促进不同层次的教师不断成长。
  (1)入格:促进新教师向校级名师转变。对新调入学校的教师,制定“入格”要求,从学历、继续教育、自主学习、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教学效果、育人情况等方面规定目标,要求教师在一定期限内达标,快速成长为校级名师。
  (2)升格:促进校级名师向县、市级名师转变。对校级名师制定“升格”要求,同样从学历、继续教育等方面着手,对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提出更高要求,如每两年至少发表一篇文章;要求在8年内达标,成长为县、市级名师。
  (3)风格:促进县、市级名师向教育专家转变。对县、市级名师制定“风格”要求,要求县、市级名师向更高一级奋斗,教育教学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要著书立说,并争取在15至20年内成长为教育专家。
  其次,学校为每位老师建立了成长档案,成长档案分为三类:龙头教师类、骨干教师类、青年教师类。
  再次,为了规范管理,学校为每位教师建立了成长手册,将教师专业成长分成目标导航——我们专业成长的 “针”,思政研修——我们专业成长的“舵”,综合研修——我们专业成长的“帆”,学科研修——我们专业成长的“船”四大板块,装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足迹》手册。
  目标体系的建立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朝着目标不断努力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不断成长,进步。
  2. 构建发展机制
  (1)建立校本研修的运行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教研组作为教研教改主阵地的作用,学校建立了校本研训的运行机制,要求教研组的活动定时定点定项目开展。我们学校的教研组活动是这样安排的:每周星期一为语文教研组活动,星期二为数学教研组活动,星期三为综合教研组活动,并且将教研活动的时间排在课表上。每个学期初,学校在工作计划中对本期的教研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再由教导处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订具体落实措施。教研组根据教导处的统一安排,制订本组计划并落实到人。
  (2)建立校本研修的评价机制
  学校校本研修的评价机制,主要体现在考勤、质量、数量、成果、态度等几个方面,要求每次研修活动和教研课教研组长都有详细记载,并对交流的质量评定等级。期末由学校组织人员专门考核研修活动参与情况及所获得的研修成果情况,尤其注重对研修态度的评价,要求每位教师始终热情饱满地参与活动,感受活动带来的成长快乐。
  (3)建立校本研修的激励机制
  学校对于积极参加校本研修的教师,除在考核中体现适当的物质奖励外,主要体现在多给予其外出培训或听课的机会并积极推荐参加各类先进人物的评选。与此同时,组织参加各项比赛与上教研课,鼓励教师们在研修活动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3. 建立二元化管理模式
  “二元化”的管理模式,即每一个行政纵向主管好各部门的工作,横向分管好各级部的工作。我们学校把一到六年级分为6个级部,平均每个级部的人数达到400余人,相当于一所小学校,让每个中层干部分管一个级部,担任级部校长。这样就把管理工作分解到了每一个级部校长,每一个级部校长在自己的这一个级部充分行使校长的权利。每到召开行政例会时,每一个级部校长都能把本级部的情况做出详细的分析,把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这种管理方式效果很好,既将校长从繁复的学校日常管理中解放出来,也有利于培养中层干部的管理能力与主人翁意识,更重要的是采用二元化的管理能够有效地督促教师主动参与校本研修,规范教师的研修行为,督促教师将参与研修活动变成一种习惯。
  二、建立研修网络,促教师专业素质成长
  研修网络的构建是促教师专业成长最为关键的一环。我们学校研修网络的构成主要包括“学校—教研组—个人”三级研修网络,由三级研修网络构建了一种校本研训的“三四六六”模式。
  第一,学校提出三格培养的目标:入格、升格、风格。为教师们的成长明确了方向,让教师们的奋斗有了明确的目标。
  第二,学校层面开展了四种综合研修方式:“每周经典”,即由教师每周推荐一篇教育理论方面的文章;“每月论坛”,即由学校教学骨干每月就课题研究与专题研究等方面的问题组织相关的学习与讨论;“校长引读”,即由校长就教育的热点问题每周进行引导并推荐相关的文章;“每期对话”,即请各级的教育专家每期与教师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对话与研讨。
  第三,教研组层面组织开展了学科研修的“六个一”活动。一是推荐“每周一篇”“每周一句”,即由一位教师推荐一篇本学科的教学经验文章,一句中外教育家的教育名言。二是交流“每周一记”,即由一名教师就本期一个教学案例及教育实践进行反思而成的教学后记,在教研组内交流。三是 “每周一问”,即全期每位教者在教研活动时提出一个教学中的问题,并就该教学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四是“每周一评”,即针对本周本教研组的教研课或所看录像课,教者与听课者分别发表上课体会、评课观点或听课感受。五是“每周一拟”,即要求备课组就一周的教学安排、教学建议、教学设想聊一聊、拟一拟,确定一个大致的教学方案。六是“每周一备”,即备课组同研一堂课。教研组的“六个一”活动每次都是围绕一个专题进行相关的学习与研讨,然后重新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式。这样的“六个一”,让教师们可以及时分享学习收获、教学经验,上课得到及时关注,问题得到及时回应,教学也有人共同商讨。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中,教师们能够相互学习促进,取得教研成果,不仅自我发展,整个教师队伍也在共同进步提高。
  第四,个人的自我研修达到每期“六个一”的研修要求:即研读一本教育专著,作好一本学习笔记,写好一次教学(或研究)反思录,搞好一次学习(或研究)经验发言,作好一次课例展示(含课件制作),完成一篇教改经验论文或课题研究报告。我们要求教师们广泛读书,用心读书,以读书来提升教师品质。这样教师们就少了一些闲聊与浮躁,多了一份宁静与淡定。教师们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时,我们要求教师们用反思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教育教学。教师们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时,经常会产生新问题,会遇到一些阻碍与新困惑,进行反思性实践研究是解决新问题与新困惑的最佳途径,而且教师们在反思中培养了思维品质,去掉了工匠的心态,有利于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除了构建了三级研修网络以外,我校还采用了如下一些校本研修的方式:开放课堂(包括向校内教师开放、向家长开放、向校外的教师开放)、课例研究(如一人同课多轮与同课异构活动,这样的课例研究形式从比较教学设计、课堂试验,到研讨反思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到提出教学改进的策略并付诸行动,再次实践、再次反思,老师们在“设计—行动—反思—行动—反思”中经历了先实践,再反思,再进行理论升华,再实践的过程,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了实践智慧)、师徒结对、教学沙龙、参与式培训、网络研修、校际研修等。
  在这些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们既是主持者,又是参与者,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极高,专业素质的提升极快。
  三、建立大小课题结合机制,促教师研究能力提升
  我们在多年来的课题研究中发现,小学阶段的课题研究应以实践性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师就是研究者”的理念,从小处着手进行研究。
  我们学校从80年代开始就一直不断地进行课题研究,以前做的多是一些大课题的研究,往往开题时轰轰烈烈,结题时草草收兵,教师们总觉得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自己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大课题与教师的教学实际存在脱钩的现象,教师们总感觉到做大课题是专家的事,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去做。后来我们把课题做小,两个或三个教师找一个与自己教学密切相关且存在困惑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研究的时间可以是三五天、半个月或者一两年,研究的过程可以时时进行。这样的课题研究见效快,针对性、操作性强,便于实践,深受教师们的欢迎。我们把这种小课题的研究叫做微型课题的研究,以此为基础,要求教师把微型课题研究与大课题研究结合起来。
  (1)将微型课题结合成大课题。当几个教师一起做完一个微型课题后,根据课题研究的情况,往往就延伸出新问题,于是又有了新的研究课题。这样一个个问题的出现,就涌现出了一个个的微型课题,三五年后,这几个教师的微型课题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大课题。教师们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就真正感受到了课题研究的作用,真正提升了自己的研究水平。
  (2)将大课题分解成几个微型课题,先分开做,再结合。如果同科教学中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课题组长会根据不同的年级让教师们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三五年后将研究的微型课题的情况进行结合研究,再提出新的问题。
  这种微型课题与大课题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能让教师们用思考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能让研究成为一种自觉。这时普普通通的教师就真正成为了研究型的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发展,教学研究的能力不断提升。
  总之,教师发展问题是学校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我校经验,校本研修是教师发展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一所学校只有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研训之路,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才能真正推动教育事业的前进。
  
  作者简介:黄丽君,女,小学高级教师,湖南省益阳市桃花江镇桃花江小学校长。多次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三八红旗手和课改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在她的领导下,桃花江小学先后被评为益阳市示范学校、省实验技术学校、省红领巾示范学校。
  (责任编辑:孙彦川)